在廿世纪前曾一度是全美第三大城市的布鲁克林,在归划入大纽约市后,光采就被曼哈顿给盖过,没想到在进入廿一世纪后又再度蓬勃,而其过程走的也是纽约市地产由衰而盛的老路:因为住不起高级地段而来的艺术家,给当地带来艺术的光环,引来追求时髦的人,重新开发起原来穷哈哈的地段。
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十月上旬的一个星期四晚上,如果你站在纽约第三大地铁站Atlantic Avenue的出口,观察走出车站的人,你可以从他们的长相穿著举止谈话,判断出谁是要去看国际艺坛上「纯艺术」代表的罗伯.威尔森(Robert Wilson)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Shakespeare’s Sonnets,谁是要去看让爱尔兰女演员丽莎.唐恩(Lisa Dawn)一举成名的贝克特三出独白剧——《非我》Not I、《落脚声》Footfalls、《摇摇椅》Rockaby,谁是要去看美国现代舞老将Jodi Melnick,谁是要去听R&B歌手Devonté Hynes,谁是要去看传奇重金属乐团Judas Priest的演唱会,谁又是要去看周星驰的《喜剧之王》。
艺术家群聚 吸引开发者
这些不同的节目都发生在同一个晚上,已经让人惊讶,更难得的是,它们都发生在半径不到半英哩的圆周范围内。前三个表演分别是在布鲁克林音乐中心(BAM)的三个剧场内(歌剧院、Harvey剧院、和启用才第三年的Fisher小剧场)。Hynes的演出是在结合表演厅、社区中心和艺术团体办公室的BRIC内,重金属演唱会是在Nets的体育馆Barclays中心。周星驰的电影则是在BAM的Rose电影院。
当凯莉在「欲望城市」第四季里说「住在纽约的好处是任何一个晚上,可以有千万个地方可去,坏处是要选定一个地方」时,她指的是曼哈顿的夜生活。但十三年之后,这句话搬到布鲁克林来也适用,而且不必包括餐厅夜店,光是表演艺术就有无数选择。
在廿世纪前曾一度是全美第三大城市的布鲁克林,在归划入大纽约市后,光采就被曼哈顿给盖过,没想到在进入廿一世纪后又再度蓬勃,而其过程走的也是纽约市地产由衰而盛的老路:因为住不起高级地段而来的艺术家,给当地带来艺术的光环,引来追求时髦的人,重新开发起原来穷哈哈的地段。
布鲁克林音乐学院从一九七○年代开始,也是因为地处边陲,可以让一些当时还在摸索未成气候的表演艺术家胡闯瞎搞。但四十年后,不但其下一波艺术节(Next Wave)已成为国际品牌,以其为中心的地区,更开发成为所谓的「布鲁克林市中心艺术区」,除了上面提到的从两万人的巨蛋到两百人的黑盒子剧场,还有以演莎剧起家的Theater for a New Audience,及现代舞大师马克.莫里斯(Mark Morris)舞团和工作室。
艺术带动 邻近区域也起飞
这些地方,走路都不超过五分钟,至于几站地铁、或是骑Citi Bike十几分钟可到的,还有因为付不起曼哈顿房租而跨河的新音乐表演中心Issue Project。座落在东河码头上,从一艘旧船改装而成的音乐厅Bargemusic。带动布鲁克林重开发的先驱的Dumbo区有以引进另类戏剧制作闻名的St Anne’s Warehouse。也是由艺术家炒热的Williamsburg区则有像Knitting Factory和Brooklyn Bowl等多风格音乐厅。至于再远一点,但也已经有地产商开始炒作的Bushwick和Gowanus Canal等区,还可以见到一些如半世纪前的曼哈顿苏活区的艺术家生态。
这些表演场所,节目类型五花八门,从正统古典音乐到夜总会、Burlesque及各种无法归类音乐戏剧舞蹈行为艺术,无奇不有。很长一段时间,BAM是许多纽约人在曼哈顿外唯一知道的表演场地,如今这不过是「千万个可去的地方」的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