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哲
-
戏剧、舞蹈 第16届新人新视野
3位年轻艺术家 以马戏、舞蹈、戏剧探问人生
国艺会「表演艺术新人新视野创作专案」(以下简称「新人新视野」)今年迈入第16届,由3位年轻艺术家温其伟、赖耘琪、黄品媛出线,将以马戏、舞蹈、戏剧的表演形式,创作3支不同风格的全新作品,4月底起将于北、中、南巡回演出。 国艺会董事长林淇瀁表示:「对年轻人好,就是对国家好,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等他们成长了,也会继续帮助下一代。透过国艺会这个平台,能让新生代艺术家完成他们的创意。支持年轻人开创未来,不仅是政府的工作,也需要民间的众力来完成。」 本届3位新世代艺术家从59位申请者脱颖而出,皆崭露寻找自身创作语言与方法的强烈企图。新人新视野自2008年启动至今,支持 35 岁以下音乐、舞蹈、戏剧的青年创作者,为新一代创作者搭建舞台,陆续扶植了66名新锐创作者发表82件作品,也培养了一批正处于中坚世代的艺术家群,如近年以VR作品横扫国际影展的导演周东彦、受邀参与今年4月中伦敦The Coronet Theatre「台湾艺术节」的编舞家谢杰桦等。 温其伟《流逝的粒子》 在斜坡上探索不同生命状态 有马戏、舞蹈背景的温其伟编创《流逝的粒子》,与3名拥有不同身体训练背景的表演者,巧妙融合舞蹈、杂耍、街舞等形式,探索生命的不同挑战。温其伟表示,在18岁之前他有特技马戏的训练背景,进入FOCA福尔摩沙马戏团后至爱丁堡艺术节的演出经验,对他影响甚钜,「我开始想创造自己的创造模组」,他转而攻读舞蹈,开启他的编创旅程。 《流逝的粒子》使用许多物件如弹性球等,并打造了一个倾斜平台装置,3名表演者代表3位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男性,在斜坡装置上展现高难度动作。温其伟透露,装置上的影像来自他手机里的一张照片,「那是我散步路上拍下的一栋房子,我当时想:我何时可以拥有一栋自己的房子?」他反思,年少时的单纯与初衷,被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需求与欲望消磨,「我的生活愈来愈复杂,忘记自己的初衷与热情,这几年被很多东西迷惑,这让我产生创作灵感。」 他将斜坡比拟为孩子的溜滑梯也是成人的高楼大厦,「时间往前流逝,我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他尝试从所处的人生状态来叙事,让舞者们犹如城市漫游者,在水泥丛林中激荡各种生命故事。
-
新锐艺评 Review
过去,现在,未来──《非常上诉》的当代意义
何谓非常上诉?根据现行刑事诉讼法第六编第441条规定,判决确定后,发见该案件之审判系违背法令者,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总长得向最高法院提起非常上诉。非常上诉乃极例外的程序,前提是审判时具违反法令情事,旨在纠正一般诉讼程序之判决错误,尽力避免对被告产生不利益,自此,可衍生出《非常上诉》剧作的核心命题:不法国家的概念及对戒严时期政体的重新审视。 《非常上诉》除了专业演员的演出,亦邀请杨碧川、陈钦生两位政治受难者共同出演,与其说是演出自身经历,不如说是以舞台剧的方式再现记忆,那段一提起就痛苦的历史,看似是一再揭开伤疤,其实政治留下来的裂口未曾结痂,即使轻微地拉扯也会汩汩流出鲜血,以表演艺术形式去唤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反思,或许也是和解的其中一种途径。 从《非常上诉》的剧本结构来看,最核心的内容是一场非常上诉的法庭,案件事实系关于马来西亚侨生陈钦生于1971年遭调查局逮捕,在非人道的刑求下被特务人员罗织莫须有罪名,此后蒙冤入狱,遭受数十年的政治迫害。由于剧情奠基于法庭审理过程,不免有法律词汇过于晦涩的状况发生,但本剧除了在台词上以不同面相重复解释专业名词与概念,更充分利用投影媒材,以简报方式提点要旨,令观众易于进入法庭讨论,在思考过程中逐渐生成自身意见。除了法庭上言词的意见攻防,本剧搭配现场转播与录像介绍人物背景、纪录片用以陈述主角心境、精巧的声音设计塑造临场感,更有将过往记忆形象化的身体艺术,不同的表演形式被巧妙嵌合,掺入想像的艺术手法,因而突破法庭严谨的疆界,层层堆叠的结果不显杂乱,反而揪住观众的心不断前进,最后收束于温柔与理解。 就内容的丰富性而言,《非常上诉》在对话过程中不断抛出问题,既作为引导剧情的角色,亦刺激观众广泛思考,例如何谓真实?真实是否等同事实?抑或两者均受人的主观认定影响?与其说本剧意在得出结论,不如说是创造一个讨论的场域,并加入由国民评议员即观众投票的制度,并非决定任何角色的罪刑或命运,而是回到本剧的命题,针对不法国家提出正反意见。最令我惊艳的部分是为特别出演的陈钦生与杨碧川,设计了代理人的角色,除了借由专业演员的协助推展剧情,亦提出了代理人是否可以真正为本人发声的诘问,最后由两位分别来自台湾与香港的演员,融入自身处境与历史记忆,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解释,《非常上诉》的叙事不局限于
-
戏剧 出柜的未来记事
《黑洞春光》 写下同志青少年的自我探索
《黑洞春光》来自2021年台北艺术节启动的「北车写作计划」以「台北车站」为创作主题,由5位风格迥异的编剧书写;当时由于COVID-19疫情影响,改以线上读剧呈现。其中由编剧大资(林孟寰)书写的《洞GloryHole》(陈侑汝导演),则从30分钟、以个人亲身经验为主的读剧版,透过访谈9位于2006年正值青少年的男同志,形成该世代男同志青少年于自我探索下的集体经验,最后成为70分钟版本的《黑洞春光》,让我们再次藉著在同志圈流传的台北车站厕所里的屌洞,直凿同志青少年的青春躁动及历史印记。 明年就将出柜满20年的大资,把《黑洞春光》视为当时的自己与同为青少年的他们的纪念,就算是短短70分钟的作品,都愿意花超乎常理的精力完成;他同时感性地说:「若我活过了那个世代,这就不只是我的故事,而是我们幸存下来的故事。」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刺探类型间的跨界 重新省思历史、语言与身体
原定于6月初举办的第19届台新艺术奖颁奖典礼,因疫情搅局,延至7月10日以线上直播方式举行,揭晓3项大奖得主:获年度大奖的王大闳建筑剧场X叶名桦《墙后的院宅》,视觉艺术奖由张硕尹、郑先喻、廖铭和《台北机电人2.0:讯息瘟疫》夺下,表演艺术奖得主则为陈武康X杰宏.贝尔《拢是为著.陈武康》。再度没有外国评审参与决选的这一届,评审团主席黎焕雄表示:「由于没有语言和文化隔阂,这次的讨论效率高且透彻。」而整体来说,「本届作品的共同叙事,是对历史、语言、身体的重新省思,以及类型之间的跨界和刺探。」
-
特别企画 Feature
王正源:跨入AI时代,剧场设计师得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
AI透过运算技术,让电脑能完成许多过去被认为要由人类处理的工作,因为快速的开发和累积大量资料,AI被期许能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包括生产内容、决策、甚至是艺术创作,不同领域的工作者都面临「被取代」的议题。而戏剧,各个部门独立创作、灵感来源取自生活,也互相配合、常需要沟通讨论,这一门因人、为人而存在的艺术,如何回应AI所带来的影响? 剧场影像、灯光设计,同时也在大学任教的王正源,位于产╱学之间,除了习惯的创作流程与模式,也因应未来趋势、教学需求而调整自己的工作型态,对他来说,应用AI技术于剧场设计,就是已经在发生的事。 AI真的很方便,因应需求不断进化 关于AI,大家最有感的应该是2022年11月问世的ChatGPT。 以往要与机器问答,需要透过专业人员或程式语言,而OpenAI使用的自然语言处理(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模型,让每个人都能直接跟这类的程式沟通。王正源形容:「对许多人来说就像是魔法师,只要像跟朋友聊天那样、给它一个字串,就能马上获得一张依据你的描述产生的图片。」这种生成式AI被广泛运用,有别于传统的分辨式AI,输入A、获得对应的B,生成式AI可以创造出原本不存在的数据,例如输入文字就可以获得图像的DALLE、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程式。 生成式AI还能处理文本、声音等媒材,包括正在封闭测试阶段的Sora,就是OpenAI最新开发的AI模型,能自动生成有角色、动作、符合主题、复杂场景的1分钟影片。而这也不是首例,之前就已有Meta的Emu Video和Google的VideoPoet。「这些技术只是个开端,NLP、生成式AI只是通往最终状态的桥梁。」王正源说,现在更多人在讨论AGI(通用人工智慧)的发展,它未来的最终形态可能会是一个思考跟判断能力贴近、甚至超越人类思考的有灵魂无机物。 谈起AI的实际应用,王正源的学生、设计师友人也都有在工作中接触到,尤其是年轻族群很积极认识这些程式。「如果从工作情境来看,蛮具体的是有一些影像类的素材会直接透过AI工具生成。」他提及,一位设计师可能熟悉特定几种风格或技法,
-
特别企画 Feature 年度现象09
丰沛能量与多元议题,台湾窜升世界XR要角
在VR的世界里,没有人不知道「台湾」。自新媒体艺术家黄心健与美国前卫音乐人萝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合作的VR作品《沙中房间》,于2017年的威尼斯影展首度开设的VR单元,一举获得当届「最佳VR体验」奖后,台湾相关的VR、MR与XR作品开始遍地开花般地在欧美各大影展里获得重要奖项与关注。有著蓬勃的电子与科技业背景,多元开放的创作议题,加上官方与民间机构的资源挹注,「台湾制造」在虚拟与混合实境的艺术╱娱乐产业里,再次抓住了全世界的目光。2023年的威尼斯市场展(Venice Production Bridge)中,甚至与法国共同获邀,拥有自己的主题馆台湾导演陈芯宜也成为当届威尼斯影展VR沉浸式竞赛的评审团主席。
-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术家请回答:重演?不重演?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明日和合制作所:如果和合重制、重演?
或许因为和合的展演实践常带有「空间回应」、「限地制作」的核心特质,作品伴随特定场域的特性╱限制发展而成,以致较难直接异地重演。若有机会重制,相应的调整、资源的搭配,也比起能直接巡演于常设剧场空间内的作品复杂许多。机会成本上相对不易实践,因此多数时间转向以相似概念、但不同的内容与方法持续延伸创作。 2019年TIFA的《半仙》之于我们三人都是一次具有前导性的尝试,也交互影响彼此的创作路径。三人近年许多实践围绕在讲述式展演(与其变形)与议题探索、田野经验为基础的创作手法。同时《半仙》试图透过神秘学与宗教信仰回探剧场中见证真实与再现的同构边界,引起一定程度的「争议」。本作也是三人创作中较少出现的黑盒子剧场作品,相当期待未来能有机会能再次重演或重制。
-
特别企画 Feature
镜头下的2022
当我们回顾这一年,除了以文字梳理种种现象与观察,也能透过长年透过相机镜头、为流转时光定格的摄影师,探看那些吉光片羽。这回,我们邀请了李佳晔、李欣哲、唐健哲、徐钦敏、刘振祥与蔡诗凡这6位常为表演艺术留下记录与创作的摄影师,选出自己今年作品中可代表这一年的写真,并告诉我们,为何那些是令其难忘的一刻
-
ARTalks
多重(无法)翻译的原民精神状态:《我好不浪漫的当代美式生活》
编按:本剧为部落聚会所制作「你有几分熟:3OLO联演计划」的3出独角戏之一,由卓家安主演,以一人多角方式,从旁观角度描述台北长大的女孩巴奈林,因梦见白螃蟹召唤她回到妈妈的部落,要她振兴太巴塱文化而到部落工作后的种种。
-
戏剧
给只有╱尚未长大的儿童
「儿童剧」存在几乎无坚不摧的刻板印象,包含正面乐观、色彩缤纷、热闹喧哗、(揣想而来的)童言童语等,也就是听见「童话」会描绘出的画面与情境。不过,专擅儿童剧评论的评论人谢鸿文,极力反对这样的刻板印象与创作惯习,将其理念大量投入于评论书写与教育。这其实也立足于创作端的重新省思,破除多数人对「儿童」(也就是儿童剧的服务对象)的既定想像与观演需求,将台湾儿童剧的发展推进到不同层次与阶段。进一步思考的是,除少量儿童剧会与儿童共创外,多数创作者终究是成人,试图「破除」的这项动作,会否也是身为成人的另种刻板印象,构成双重矛盾? 「成人与儿童是不是一种成人所设下的二元思考?」是我持续反求诸己的提问,也骚扰著自己观看儿童剧时的愉悦感,特别是这两年面对台北儿童艺术节的节目规划与呈现。我认为台北儿童艺术节对儿童剧的创作主题、呈现形式等方面,有计划性地掌握极为前卫的实验态度,也培养出创作团队与观众不同的观演关系。因此,我将透过今年(2022)几部于台北儿童艺术节发表的作品,勾勒创作方法与思维,以「成人视角」来回应「成人」于其间的位置。 硬题材:从创作主题重新建构视角 与其说是颠覆,我认为台北儿童艺术节多数的创作是将「儿童剧」放回到一般戏剧的创作脉络,创作主题不再自我设限儿童可以理解、或者说是接受的范畴(当然还是不包含18禁议题);于是,战争、忧郁、死亡等题材被搬上舞台。 其中,吴彦霆大抵是儿童剧创作者里相对大量投入于开发此类题材者,特别是发表于台北儿童艺术节的作品。举例来说,由洪千涵执导的《小路决定要去远方》(2020、2022)处理的是「情绪」,吴彦霆在追寻与冒险的旅程里,翻转成人视角里的既定印象与文明定义,将成人设定好的普世价值还原到原初设定;最后出现的黑婆婆,从邪恶、负面的化身,重新解读为接纳、承受众人情绪的载体,用彩虹包容所有人,既为全剧情节翻转,亦是创作主题的再次深化。另外,像是由陈侑汝、区秀诒共同导演的《我的黑夜兽》则以「忧郁」为主题,在舞台相对幽暗的光源配合下,探索成人往往认为儿童不需要、甚至是不能拥有的情绪反应。 谢鸿文认为:「《我的黑夜兽》和《小路决定要去远方》两出戏主题内容与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也有一些相似,其相似来自于剧本跳脱了过去儿童剧常见的甜美童话
-
摄影手札
预设值
大幕升起之后,「景」和台前、台后的工作人员与观众一起变化。
-
戏剧
「未来」的悖论
形式上的碰撞固然有趣,但为了让时间可展演而过度简化主题的意图,使呈现出来的片段大同小异,手法上多以过去的记述或声音来表示过去,透过不同媒材来与象征未来的现场事件交织,以致作品并未真正往悖论的本质走去,减弱了进行更深层辩证的可能,亦无促成更进一步的发现。到头来,时间成了假议题。
-
ARTalks
污水在红色的灯光下露出诡异的表情
本场演出中的日月潭,作为一个同名同姓的水泥盒,已有自外于乱世的指涉;又由于作品的发想与今年武汉肺炎的全球性感染有关,主场上放映的影片,又含有离开原有据点去找特定植物/耕种收割并挖掘出玫瑰色水的视觉意象,观众可以想像出一种水泥盒的水泥阻隔下,内(个人世界或物质文明)与外(自然、他者)的调和过程。
-
特别企画 Feature
身体为中介 重新认识社会和自然
在台湾当代舞蹈创作里思考「自然」的人多为女性。这并非巧合,在许多文化研究者早就指出「人类中心论」和「父权主义」有著相同的结构逻辑:透过区分自我与她/牠/他/它者,进而合理化入侵、掠夺、占领和剥削的行动,比如我们常用「处女之地」形容未经开发的「野蛮」或是「自然」的空间,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免费取用甚至占为己有,很明显地,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殖民与被殖民者的关系。对台湾而言,自然也许从来就站在我们这边,我们同样神秘、黑暗、未知且饱受侵略。
-
特别企画 Feature
跳脱人类本位 在剧场为地球历史考古
近年来,全球暖化不再是报纸上的标题,其所造成的极端气候现象,已经在你我的日常中发生,「世界末日」「人类毁灭」的危机感也油然而生,但苏文琪的《人类黑区》却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她建立一条尺度极为宽广,横越亿万年的时间轴,从远古重溯地球地质变化,谈论地质与生命的演化,用她的话说,是要「在剧场为地球的历史考古」。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回探自身启动连结 建立亚洲社群平台
作为引进国际艺术新潮流与打造台湾为亚洲创意枢纽的重要场馆国家两厅院,面对欧美国家伙伴对「亚洲」观点与创意的探寻,开展了「Asia connection计划」,期待成就一个亚洲伙伴可以共享网络与资源的平台。今年首办「Asia connection论坛」与东亚剧场拼图展演,论坛中邀请了来自日本、韩国、柬埔寨的艺术机构策展人及台北艺术节策展人分享对「亚洲连结」的经验与看法。
-
企画特辑 Special
这回悟空不打怪,对决音乐跨世代
翻转经典《西游记》的《西哈游记魔二代再起》,加入了不少令人料想不到的奇思妙想,譬如只会打怪的孙悟空居然被女孩告白,师徒四人回到天庭后变身弹唱高手等等,奇妙的剧情在导演达康.come二人组的处理下,观众将看到的是一出很ㄎㄧㄤ的音乐喜剧,「绝对给大家奇幻拼贴又新鲜的世界观。」而哈林也强调,透过剧中神一代与魔二代的交手铺陈,最后要讲的,就是两代之间的和解。
-
回想与回响 Echo
表演性理论的有限性
师父对宫主而言不是角色,而是一个大过于名叫黄麒文的存在体;藉著让渡出肉体,宫主任其上身。他所修练的,是如何在自身的韵律(人)与来自于外的能量体(灵)之间维系最大的和谐感,让神灵办事与身而为人不相冲突。这与在剧场中,演员将神灵客体化,让扮演成为可能,完全不同。也因此,当济公禅师完全进入宫主的肉体之后,表演性的理论就失去论述作品的功能。
-
新锐艺评 Review
挤与不挤的空间
在遇见彼此前,剧中角色们被过去的一切推到了现在,眩晕地问著:是怎么一回事?但藉著重述、聆听故事,颠簸、破碎的关系得到某种圆满的可能。整出剧像是续写著未完,帮过去觅得现在。在有点挤又不太挤的车内,司机乘客共同疗愈,但也让人不禁想问:所谓完满,难道不也是一声「啊,事过境迁,也就只能这样了吧」的轻吁。
-
戏剧
射后的余温
耻的子弹,是否也意味著「耻」的侵略性和杀伤力,那么射过之后,能残存多少余温?这耻感,究竟该从何而来?是耻的辱感,还是快感?是走马看花式的景观飨宴,还是作为挑战文明、悖德违礼的反叛力量?与这整场琳琅满目风景之下所形成的集体伤感相较,有那么一刻,静谧又私密,如同自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