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实验室空间集《我的黑夜兽》 2022/07/08 10:30 台北 水源剧场
明日和合制作所X 吴彦霆《小路决定要去远方》 2022/07/09 10:30 台北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蓝盒子
僻室《宿舍房号:8305》 2022/07/16 14:30 台北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蓝盒子
进港浪制作所《名叫中间的地方》 2022/07/17 10:30 台北 水源剧场
挽仙桃剧团《大野狼的小困扰》 2022/07/17 16:30 台北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7F 排练室
复象公场《回家》 2022/07/23 19:30 台北 水源剧场
「儿童剧」存在几乎无坚不摧的刻板印象,包含正面乐观、色彩缤纷、热闹喧哗、(揣想而来的)童言童语等,也就是听见「童话」会描绘出的画面与情境。不过,专擅儿童剧评论的评论人谢鸿文,极力反对这样的刻板印象与创作惯习,将其理念大量投入于评论书写与教育。这其实也立足于创作端的重新省思,破除多数人对「儿童」(也就是儿童剧的服务对象)的既定想像与观演需求,将台湾儿童剧的发展推进到不同层次与阶段。进一步思考的是,除少量儿童剧会与儿童共创外,多数创作者终究是成人,试图「破除」的这项动作,会否也是身为成人的另种刻板印象,构成双重矛盾?
「成人与儿童是不是一种成人所设下的二元思考?」是我持续反求诸己的提问,也骚扰著自己观看儿童剧时的愉悦感,特别是这两年面对台北儿童艺术节的节目规划与呈现。我认为台北儿童艺术节对儿童剧的创作主题、呈现形式等方面,有计划性地掌握极为前卫的实验态度,也培养出创作团队与观众不同的观演关系。因此,我将透过今年(2022)几部于台北儿童艺术节发表的作品,勾勒创作方法与思维,以「成人视角」来回应「成人」于其间的位置。
硬题材:从创作主题重新建构视角
与其说是颠覆,我认为台北儿童艺术节多数的创作是将「儿童剧」放回到一般戏剧的创作脉络,创作主题不再自我设限儿童可以理解、或者说是接受的范畴(当然还是不包含18禁议题);于是,战争、忧郁、死亡等题材被搬上舞台。
其中,吴彦霆大抵是儿童剧创作者里相对大量投入于开发此类题材者,特别是发表于台北儿童艺术节的作品。举例来说,由洪千涵执导的《小路决定要去远方》(2020、2022)处理的是「情绪」,吴彦霆在追寻与冒险的旅程里,翻转成人视角里的既定印象与文明定义,将成人设定好的普世价值还原到原初设定;最后出现的黑婆婆,从邪恶、负面的化身,重新解读为接纳、承受众人情绪的载体,用彩虹包容所有人,既为全剧情节翻转,亦是创作主题的再次深化。另外,像是由陈侑汝、区秀诒共同导演的《我的黑夜兽》则以「忧郁」为主题,在舞台相对幽暗的光源配合下,探索成人往往认为儿童不需要、甚至是不能拥有的情绪反应。
谢鸿文认为:「《我的黑夜兽》和《小路决定要去远方》两出戏主题内容与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也有一些相似,其相似来自于剧本跳脱了过去儿童剧常见的甜美童话风格,转向对儿童黑暗情绪多所关照。」(注1)两个作品另一相似之处,更在于非线性叙事的发展,多像散落的故事碎片突然跳跃、黏贴与触发。这类的情节编排模式,到底是颠覆式的挑战、还是真切服务儿童的认知方式?毕竟又有谁知道,我们对故事的线性理解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而复象公场本次于台北儿童艺术节带来的《回家》,则面对了多数人都可能认为苦手、生硬的题材——战争。但复象公场对于主题与方向的拿捏极为精准、巧妙,全剧以「一只右手」找寻其他身体部位为情节主轴,既不哭诉或控诉战争的无情,也未将主弦律偏向温情、或是过于失控的正向思考,编导缓缓地让故事推进,在铺陈回家的道路上,若隐若现地吐露战争下个人与体制的权力位阶、面对死亡的恐惧与渺小等,借此制造共感。
特别的是,《回家》也摆脱了扮演与叙事的必然,运用偶戏、光影、物件等方式,于虚实之间开启恰如说床前故事的语境。其虽在水源剧场略嫌过大的空间里而显得布局失准——物件、光影、声音制造等都有意地搬上舞台,分布于舞台的每个角落,反而让《回家》在画面上有些失焦、或是散焦——但整体来说是个挑战题材、并与形式配合极为成功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