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悲
-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员
王肇阳 表演,是我衍生出来的东西
「这里让我非常自在,可以放松地聊、自然地说出我想说的事情,有些场合我不行,会顾虑很多,在这里不会。」王肇阳坐在中和华新街的清真云南小吃店里,边啜饮著奶茶边说。一向喜欢小吃与路边摊的他,2023年结束马来西亚与台湾合制的《同栖时间》吉隆坡演出后,仍著迷于那里的食物风味与生活节奏。 王肇阳,彰化人,37岁天蝎座A型,母语台语,INFJ提倡者(编按)。自我介绍时会把职业定义为「自由演员」,不是剧场、影像,或是任何其他特定类型的表演者。「自由」听来无边无际,但认识他的人就知道,这两个字若发生在他身上,那就必然代表著深思熟虑后的选择。细数他的表演经历,若从2011年退伍后第一档正式售票演出《迷彩马戏团》开始,王肇阳在表演领域的资历已近14年。 追求有限度的自由,让表演成为一件工作 现在的王肇阳,似乎少了一种愤怒感,像是在某些转折后,来到职涯人生的另一种阶段。 「最近几年听到有人说,表演其实是一件很自私的事情,现在对我而言,好像比较是这样子,是一种自我追求,纯粹是我喜欢透过表演,得到一种很自由的感受。」他突然切换语速模式,兴奋地分享从日本旅行放风回来的见闻,那是一间在乐迷之间很热门的爵士俱乐部「Blue Note Tokyo」。讲起这个难忘的夜晚,他慵懒的身体瞬间充满能量。他与朋友是临时起意的造访,那晚的主要表演者是美国爵士钢琴家Billi Childs,搭配3位不同国籍的乐手演出。这是王肇阳第一次到专门的场地欣赏纯粹的爵士音乐表演,看完后激动得难以名状,感动不已。爵士乐由乐手的个人风格出发,同时探索乐曲的各种可能性,在台上表演者彼此有基础共识的状态下,游走在音乐的语境里,与同台伙伴靠近或比拼,没有过多的预设,却处处是专业。 这般带著规则却同时拥有无限自由的演奏方式,唤醒王肇阳心底对于表演理想的图像。「我坐在台下,默默觉得,能够这样跟自己视野、想法差不多的人一起演出,真的是好像在飞!这种机会真的太难得了,我好希望以后的合作都可以像这样,这是身为表演者应该都很想追求的事情。」 能够好好表述自己在职涯所追求的状态,当然也曾经迷惘过,在这个产业谁没有呢?刚入行不久,王肇阳便顺利接到国际大型制作的巡演,有资源的剧组把每
-
新锐艺评 Review
世事难料廖添丁
世事难料,廖添丁竟在百年后于舞台重出江湖;世事难料,曾经耳熟能详的姓名传到现在竟无人知晓。 廖添丁,疑似听过却有些陌生的姓名。这个世代对他的印象多半止于一位日治时期的义贼,关于他的故事则鲜少听闻。民俗文化与乡野奇谈在今日逐渐出现了断层,传统需要在现代社会重新找回它的脚步与价值,结合新时代的科技与文化延续其传承,以不致被迅速更迭的世代浪潮冲散。 《阮是廖添丁》这部作品透过改编廖添丁的故事,尝试找回散失的「台湾特色」,并以创新的编排为原先的故事内容加入新颖的色彩。此部歌舞剧以日治时期的台湾为背景,透过3位女子结义的故事重新诠释廖添丁这号人物,也反映女性在日治时期的社会体制下的限制。歌舞剧的演出形式搭配朗朗上口的歌曲,很快便让人沉浸于当年的时代氛围,戏剧与魔术、影像、武打的结合更是令人看得目不转睛。此外故事本身也有不少亮点,像是剧本中有出现多句结合时事的台词,或是配角管家突然拿起麦克风说唱。这些安排都让剧院宁静的气氛变得活泼热烈,也为这则经典故事增添了现代文化的趣味。 然而相较这些加入的元素,故事本身的编排和角色的塑造却略显单薄,不容易在角色身上看到他们行为的动机,感情和情绪的转折也有些过于突然。例如魔术师Crystal和高中生Yuli在戏中曾一度出现对情感与理想的挣扎,但随著剧情发展却戛然而止,让人看不到这些角色的更多面向。戏后阅读演出介绍才得知这些角色是依循田野调查所构筑的,亦即这些角色的形塑都有真实人物作为参考。但问题可能就在编写的过程中进行了过度深入的调查,以致忘记除了编剧外,大部分观众都完全不晓得这些人的故事和经历。因此在呈现中省略了太多该让观众知道的背景知识,反而让人感觉在这些角色在故事里被压平,缺少更多刻画和描绘,而他们的感情与想法也只有蜻蜓点水般地带过。 此部作品在叙事和角色塑造上有些过于浅薄,加上使用歌舞剧的演出形式,不容易让观众了解该时代女性所受到的待遇,也难以呈现台湾人在文化认同上的冲突与矛盾。但它就民俗文化的传承而言具有其意义,因为它所讲述的是快被这个世代所遗忘的人物和故事。而它同时也是一次有趣的尝试,将许多现代的元素融入表演,如果能在人物与情节上多加著墨,相信观众会对这则传奇有更多的想像和认识。
-
戏剧 改变理解的惯性,体验装置艺术的完成
《脱壳》 用龙虾连结未知的感受与经验
「《脱壳》可以让你感受到⋯⋯」在导演陈煜典还在犹豫用词的时候,装置艺术家范承宗接著说:「会让你脱壳。」这是《脱壳》两位主创者描述这个作品能够带来的感受。 如此抽象。 抽象可能是作品最后的样态,但也是起点。《脱壳》来自于陈煜典收到台北艺术节的邀请,从「非人类中心」为讨论起点,然后选择「龙虾」为主题,接著回应自己希望做没有语言、也没有明显情节与角色的作品毕竟要用龙虾写一出戏,或要某位演员演只龙虾,听起来都很荒谬,而必须瞄准其他表达相对强烈的元素或方向切入。于是,这与常观看剧场作品的范承宗曾于IG限时动态,希望能有剧场邀约,以及陈煜典翻阅到范承宗以海洋生物为主题的「龙宫」系列作品,既是巧合也是契合,促成合作不用语言的机缘,碰撞出不想使用语言的媒合,也是如此抽象。 这样的合作契机,进一步造成两种主体(剧场与装置艺术)必须改变彼此的运作方式,更提供观众不同的观看视角。
-
新锐艺评 Review
再不换气就缺氧
《呼吸》(Lungs)为英国剧作家邓肯.麦克米伦(Duncan Macmillan)的作品,于2011年在美国华盛顿首演后获得热烈回响,并翻译成不同语言在世界各地上演。本次在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蓝盒子的演出为四把椅子剧团进行「在地转译」后所搬演的华语版本,并邀请到剧场出身、现活跃于台湾影剧圈的演员情侣档刘冠廷、孙可芳担任男女主角。 《呼吸》借由一对年轻中产阶级情侣的对话,探讨「要不要生小孩?」的议题。故事始于一个再日常不过的场景,两人正在逛IKEA家具店一个作为「成家」的鲜明象征的场所,光是身处于其中就足以令人产生「家」的错觉来自男子(M,刘冠廷饰)试探性的提问,始料未及的像是触动了禁忌的开关,令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偏离安静恬淡的日常,毫无方向的乱撞猛冲。两人之间的对谈,从人生心愿到资格论,从个人上升至社会级别的问题意识,像是从大数据库把对此议题的所有可能性与价值取向都召唤出来,浓缩在两人没完没了的「讨论」里。 本剧运用巨量的言语来传递焦躁纷乱的思绪,浮动的立场、跳跃式的思考、荒谬的发言,彰显两人对未知的茫然以及对决策的迟疑,在此之前的所有认知与价值中心再也不是那么的坚不可撼;中途一不小心就发表出极端言论,以如今政治正确的时代氛围下,「越界」的实话与真心话究竟能不能被允许诉说?剧作家更透过取消舞台的转场、灯光变化、背景音乐等,让演员担负起表现剧情转折的重责大任,而观众也必须直面共享在场演员╱角色的焦虑与压力,全程感受无尽的消磨与折磨。
-
新锐艺评 Review
致那些在时间里褪色,复兴无望的「芭乐」
导演与剧作家虽然正视爱情故事与华语情歌的浅薄和庸俗,高度后设地将庸俗内容加以串起,试图借助情歌的音符使其流动。但本戏场面调度对大剧场的适应不良,加上剧本中的流行情歌只能存在于特定时代同辈⼈的集体记忆里,使得创作者试图在「芭乐」中寻找光影、增添厚度的努力显得徒劳。
-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术家请回答:重演?不重演?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娩娩工作室:没有放弃过说好一个真正的悲剧
重制一个作品一直是很困难的,在市场的接受度上,议题敏感程度左右著大众娱乐性,且主宰著观众话题与购票趋势。 《死死免了米》是娩娩首次入围台新艺术奖第16届决选,同时也是极少数娩娩重制过的中大型作品,内容环绕长照、劳工、底层女性为主,所创作出的视觉、听觉美学,以及与导表演、剧本再创的火花,十足刺激且令人战栗,首轮演出后隔年受邀至「关渡艺术节」加演。但《死死免了米》虽叫好却非常不叫座,无论是首演或加演票房都相当不佳,也是娩娩制作史上亏本最大的一出戏。 在2023年11月份的《PAR表演艺术》杂志中,纪蔚然老师的〈「悲剧」缺货〉正正打入剧团的心,在悲剧缺货的年代,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说好一个真正的悲剧,期盼来年有机会,能够再次将此制作重燃,让微弱且坚毅的火光再现。
-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术家回应
林祐如、田孝慈:学习打破原有知识范畴
过往作品多以肢体表达内在情绪与幽微张力的编舞家林祐如、田孝慈,首度合作是在2022年两厅院35周年系列活动「2057:给35年后的活存演习」(后简称「2057」)的《只能看见部分的折叠的绿洲喝空运动的酒瓶与婴儿》(后简称《只》)想像35年后的未知;一年后,她们在2023台北艺术节「万物运动」交出续作《SUPER》,思考极端时代中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已于8月首演。两作的幕后推手都是策展人林人中。 策展提出框架,但不是命题作文 「『2057』人中提出的概念,正是我们在经历的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都在关注、感受、预备,这件事对我并不困难。」林祐如回忆一年前对策展主题的理解,而这次「万物运动」思考在后疫情时代,如何跳脱人类本位主义,转而从万物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与她们在《只》之后进一步思考「人是什么?」又玄妙地搭上线。于是在林人中的二度邀约后,她们才毫不犹豫地接下邀请。 田孝慈认为,参与策展主题的创作模式,并不像被命题作文,而是透过策展人回应世界现状的观察,「某种程度先收束了无边无际的创作母题,让我们在这样的框架中投射自己的想法。」但她们也明白议题先行的框架限制,容易让作品落入说教的窠臼,因而在两作中都刻意用中性的表达,不刻意引导观众「往太绝对、特定角度的方向思考」。 田孝慈也表示,《只》与《SUPER》因有林人中的策展框架,成为她「向外看」的一大契机。她反思:「过去创作很个人,不会放太多注意力在外部的世界,有人中这样的角色,帮助我打开视角去观看。」
-
特别企画 Feature 1987-2022
台湾音乐剧新浪潮来袭
「我不是在剧场,就在前往观赏音乐剧的路上。」上述这种想像中的情景,应是台湾音乐剧创作者多年期待。没想到2022年,台湾原创音乐剧发展迈入35年的当下,美梦似乎已成真,整年都有表演上档。单就4月,全台逼近15出原创音乐剧轮番上演,加上国外IP授权及直接引进的制作,2022年3至6月的演出数量,相当于2018一整年,而2018年几乎可被视为台湾原创音乐剧首度大爆发的一年(注1)。
-
特别企画 Feature
台湾音乐剧产业的想像与实践
如果说歌剧是艺术导向、流行音乐是商业导向,那么「音乐剧」究竟是商业或艺术呢?
-
特别企画 Feature
2021 Par 年度最佳__奖
您在2021年看过最棒的演出是哪一场呢? 端著这个问题,我们邀请了各领域的10位评审,点选他们所喜爱的年度创作。 2021,是异常艰困,也是充满各种新的可能性的一年。这年,台湾迎来疫情第二波高峰,我们所喜爱的表演艺术因现实挑战而出现危机,但表演艺术工作者们仍积极地以实际创作行动,改变回应世界的方式,彰显其所信仰的创作价值。 我们观察,当年度的亮眼作品皆包含(但不限于)以下特点:它们积极打破舞台的第四面墙,创造崭新的连结,打开艺术与观者对话、互动的新场域;它们在非常规演出空间,充分因应该空间特质发挥表演性;它们有效使用数位工具,创造虚实整合的崭新剧场体验;或在数位加速度的两年间,它们不炫技,依然在剧院空间中专注于表演、舞台本质。 这年的演出依然有著不逊色于往年的创作能量,首届「Par年度最佳__奖」尝试用10件强劲的作品,勾勒动荡时代的轮廓,也希望邀请您回顾您的2021年,并提出属于您的年度最佳__之作。 编按:10件年度最佳__奖依演出时间╱推荐人观赏场次之顺序排列。
-
戏剧
打破参与式戏剧观演关系
若把「参与式戏剧」、「沉浸式戏剧」、「环境剧场」等表演类型共同视为光谱中的一区,则其艺术手法主要诉求或可大致分为两点:第一,对非典型空间的转化与利用;第二,打破传统观演关系,制造观众更主动、独特、或者私密的观看经验。本文接著将以后者为重点,简述该价值在历史中的流变与转化,以及《好事清单》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与锚定的位置。
-
焦点专题 Focus 瘟疫关上剧场之门 继续生存的大哉问
表演艺术产业,疫情下如何度难关?(上)
十七年前的SARS,重创过台湾的表演艺术产业,但表演团队挺了过来,而当下正热烧蔓延的武汉肺炎,在时空条件变换之下,为表演艺术带来的是更严峻的寒冬,我们又将如何应对?在演出延期、停演的现实中,虽有文化部与各场馆的纾困方案与协助,与除了有与其他行业面临的相似困境外,表演艺术产业更有其本质性的脆弱体质,如何活下来,继续让人们可以享有艺术的动人力量,是所有从业者必须面对与思考的严肃课题。
-
戏剧
现实问题在有与没有之间
这名始终站在「炎性」事发地点旁,以宛如播报员口吻说明事由的人,也为剧本带来前后一致的冷调性。然而这份「冷」,最后却成为贯穿整出作品的主轴。三位主角乘载的议题与痛苦从原先膨涨、饱和、塞满的处境,被转化成宛如幽灵穿梭于不同场景,若有似无的形象。
-
ARTalks
插进现实的一把匕首
敏锐的声音效果、真实的口语腔调、简约却紧扣现实的舞台设计。这出戏一开场就出手不凡,令你眼睛一亮是的,这就是久违了的剧场感,剧场不是故事的容器,不是故事的附庸,不是话剧的精致化,剧场就是剧场,剧场就是主体,它既涵纳故事,同时也用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美学形式,不一味依赖口语表达的叙事逻辑,而直接用全感官的觉受表露丰富的感性与意义。
-
戏剧
鬼影变身,阴魂不散
综观来看,《群鬼》从原剧到改写,已然是两种脉络不同的产物,后者以更直接而充满讽刺的调性召唤出前者的时代精神,成功地呈现、呼应了台湾语境,与原剧旧魂的牵绊达到了一个有趣的平衡。此剧亦可说是简莉颖继《服妖之鉴》、《叛徒马密可能的回忆录》之后,将真实与谎言的命题推到最极致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