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金莲成熟时》(张震洲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台式音乐剧再开场!

台湾音乐剧产业的想像与实践

从纽约百老汇等国外产业制作模式谈起

如果说歌剧是艺术导向、流行音乐是商业导向,那么「音乐剧」究竟是商业或艺术呢?

如果说歌剧是艺术导向、流行音乐是商业导向,那么「音乐剧」究竟是商业或艺术呢?

无庸置疑,百老汇属于商业,但兼具备非常强的技术层面与艺术性。一直以来,音乐剧就是在两者之间求取平衡。商业化听来有些世俗,但就因为商业化,百老汇音乐剧才能走向产业化并有更多经验的累积。百老汇的产业链相当完整,光是技术人员执照就有清楚的分级制度。当新的音乐剧准备制作时,可透过工会网站公开征才,清楚说明需要什么等级的技术人员,其他像是演员工会、乐手工会也十分完善。

在亚洲国家,中国及韩国则从90年代开始,引进百老汇的版权剧,并翻译成韩文、中文版。除了利用百老汇的品牌让观众买单之外,百老汇的原版制作团队会派技术人员来指导与交流,借机让本土的音乐剧工作者学习与练功,与国际接轨。这些版权剧的累积到一定程度以后,让韩国在近10年间,连原创音乐剧也开始大爆发,是非常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模式。

下文拟从纽约百老汇对「商业」与「艺术」的思考出发,并分析其他各国的经验,从中思考台湾音乐剧产业化的下一步。

老品牌遇困境,从电影化找商业出路

纽约百老汇及伦敦两地有历史最悠久的音乐剧,就像英美的其他文化一样,有著微妙的瑜亮情结。就我近几年的观赏经验,伦敦新的原创音乐剧,题材选择和音乐较为老派,或是说经典取向;百老汇则有较讽刺、新颖的题材,这跟他们的产业习惯和文化背景有直接关系。除了英美,欧洲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法国了,根植于他们文化传统的舞蹈优势,法国音乐剧重视大阵仗的舞蹈编排,也有流行音乐化、商业化的倾向,《钟楼怪人》即为一例,不论在视觉及听觉上都十分讨喜。

另一方面,虽然百老汇有最完整的产业,但近10年也面临困境:大多是旧作重演或电影改编,原创新戏愈来愈少,这3年受到疫情影响,有市场和资金短缺的问题。近几年,音乐剧翻拍成电影,看似是音乐剧走向大众及商业的新出路,事实上,音乐剧电影制作并不容易,要将剧场语言转化为影像、镜头语言是相当困难的。如果只是将剧场画面直接放上影像,很容易流于只是在电影院看一首首的MV。

相较于剧场直接写实的画面,电影的镜头运用有更多可能,也必须有更多思考及设计。例如《芝加哥》(Chicago)的〈Cell Block Tango〉一曲,在剧场中的舞蹈及歌曲相当精采,但画面仍平铺直叙;2002年的电影版,画面从女主角在监狱睡觉开始,开头不规则的节奏,带上水龙头的水滴、走路、手指头打拍子的特写,之后慢慢转化为规则的持续节奏,接著进入不写实的状态,在各女子描述为何杀死情人时,穿插他们的回忆情景,以及监狱的日常如打牌、盥洗等画面,展现更丰富的魔幻虚实之镜头运用。

可以见得,要将舞台上的音乐剧转化到大银幕上,必得下一番苦工,也必须思考,并不是每出音乐剧都适合改编成电影,也不是所有题材都适合做成音乐剧。现今台湾做音乐剧需要预先思考用歌舞或镜头叙事的必要性,不应该为了音乐剧而音乐剧。像是德国就很清楚自己的优势,虽然他们的音乐剧较少,但那是因为他们了解他们想讨论的题材其实更适合用现代戏剧来表现。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