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陳音如

發表文章 7 篇
  • 兒童劇的目標觀衆是親子,在行銷手法和節目内容上皆須兼顧大人和小孩;圖為朱宗慶打擊樂團音樂劇《夏日的天空》。
    專題

    瞄準小手牽大手 

    兒童是一群相當特殊的觀衆,因爲兒童並沒有買票的能力,眞正從荷包掏出錢來的是他們的父母。決定是否看表演時,通常父母扮演的是蒐集資料的角色,由父母和兒童共同做決定,最後父母付費帶小孩進場看演出。有製作、宣傳成人劇經驗的劇團都知道,推銷兒童劇事半功倍,因爲家長不會放心小孩子一個人來看戲,所以賣兒童劇的票是從兩張起跳的,而且比起成人劇,兒童劇受不景氣的影響較小。 兼顧大人和小孩 如果劇團的兒童戲劇顧問徐琬瑩強調,兒童劇的目標觀衆不是兒童,而是親子。所以,經營兒童市場的團體必須雙管齊下,努力吸引兒童的注意的同時,也要讓演出訊息成功地傳達給父母們,付出較多心力來耕耘雙重目標。 除了行銷手法上必須兼顧父母和兒童之外,節目內容的設計也要依循同樣的道理。朱宗慶打擊樂團在這方面的經營,可說是成功的案例。在他們場場幾乎爆滿的兒童音樂會上,常可見父母和小孩掛著興高采烈滿足的笑容走出劇場,這時候,若趁勢宣傳下一個檔期,票房成績想必也不會差太遠。而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辦「出將入相─兒童傳統戲劇節」的時候,辜懷群常遇到小孩的爸媽或爺爺奶奶抱怨孩子太入迷,害他們「每個禮拜都得陪著排隊,好累」。辜懷群說,在這種情況下,節目更必須是大人看得下去的,疲勞如果再加上乏味的表演內容轟炸,誰都不可能再買票帶小孩找罪受了。 明確分齡,差別對待 確認目標這方面,專營兒童節目的兒童劇團應該是最清楚的。例如九歌兒童劇團的市場鎖定四到十二歲的兒童,紙風車兒童劇團是以四到十歳的孩子爲主要觀衆,目標觀衆的年齡層設定在學齡前、後的孩子,乃意在「大小通吃」,現有的兒童劇團普遍有這種想法,然而,以現場反應來看,多半是學齡前、亦即六歲以下的小朋友,對目前劇團所謂的兒童劇較有反應。 掌握兒童在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需求,絕對是成功經營兒童節目的不二法門。事實上,兒童在學齡前後的差異就很大:學齡前的兒童偏向圖像思考,還沒有邏輯觀念,因此簡單、平鋪直敘的包裝造型和故事最吸引他們,學齡後的孩子已經有判斷和邏輯能力,可以使用文字來思考,對人性黑暗面和某些禁忌也會躍躍欲試地想去挑戰。因此,表演團體必須針對不同的目標觀衆,給予不同的對待。徐琬瑩就表示,台灣目前可見的兒童劇,不管是本土自

    文字|陳音如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克拉拉.貝爾金是韋納的第一代學生,也是音樂節中教授韋納音樂教學法的主角。
    台北

    樂音播種,民謠扎根

    「台灣的音樂教育正因為過於注重西化,民族音樂往往備受冷落,少數長期為民族音樂努力的作曲家如郭芝苑、蕭泰然等人,則面臨即將凋零的可能,所以在策劃音樂節時便將民謠再創作列為重點課程。學生們除了接受西方作曲理論之餘,也許已經到了該重新為音樂定位,找尋生存空間的時候了。」潘世姬說。

    文字|陳音如
    第104期 / 2001年08月號
  • 只要表演團體有雄心壯志,兒童市場是樂觀的。圖為紙風車劇團《銀河天馬》。
    專題

    潛力無窮的消費新勢力

    「九年一貫」的新課程實施以來,台灣的藝術教育方興未艾,加上亞洲被看好的消費實力、量少質精的育兒觀念等外在趨勢,只要劇團有雄心壯志,兒童觀衆將成表演藝術的消費新勢力,兒童市場無可限量。

    文字|陳音如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音樂劇坊」初期以音樂會形式演出,佈景精簡,但燈光的變化爲舞台上主要營造戲劇氣氛的要素。
    台前幕後

    熱門音樂劇台北不打烊

    音樂劇在台灣仍算是起步階段,面對演出日益頻繁,大多數人還是對目前的製作及演出水準充滿質疑,「音樂劇坊」去年成立,在練唱之外,戲劇訓練即是最重要的課程,以期製作出唱作俱佳的音樂劇。

    文字|陳音如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 作曲可以自由地捏造形體,然而對於小孩,潘世姬比較注重「啓發」敎育。
    特別企畫 Feature

    體驗「創作」奇蹟 潘世姬

    「晨鳥的叫聲沁入窗内,以天眞,以質樸的美聲,一位不知誰的母親,倚著窗帷,獨對天地。」 ──潘世姬《母親》

    文字|陳音如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朱宗慶現今將附設學校交給年輕的「五年級生」經營。
    專題

    敲敲打打,跨入音樂之門

    「朱宗慶打擊樂團」是國内最知名的民營樂團之一,而該團的附設學校,則是朱宗慶音樂教育理念的實踐。根據朱宗慶所創作的教學法,由團員參與策劃與撰寫的教材,不僅是國内自創的音樂教學法,而且是為對音樂有興趣的孩童們特別量身訂作,以敲敲打打、遊戲、唱歌、律動的互動方式,帶領活潑好動的孩子走進音樂的世界。

    文字|陳音如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你能夠繼承我的衣缽了!」就是這句話,改寫了卓曉瑋的音樂之路。
    新秀登場

    抱著低音大提琴唱歌 卓曉瑋

    卓曉瑋其實不算是「新秀」了。這位十七歲即贏得台北市交協奏曲大賽、並曾五度蟬聯台灣區音樂比賽冠軍的沙場老將,人稱「大卓」(網路上還有個自己的網站叫「大卓的窩」)。目前擔任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低音提琴手,最近剛入選兩廳院的樂壇新秀,大卓並進一步地談到未來的計畫

    文字|陳音如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音樂

    《木蘭》10年 展現「不得不勇敢」的堅韌

  • 戲劇

    走進一場噩夢,再一起甦醒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年為何出走,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劉江濱與從小扎根的「新竹青年國樂團」、「竹塹國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