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音如
-
專題
瞄準小手牽大手
兒童是一群相當特殊的觀衆,因爲兒童並沒有買票的能力,眞正從荷包掏出錢來的是他們的父母。決定是否看表演時,通常父母扮演的是蒐集資料的角色,由父母和兒童共同做決定,最後父母付費帶小孩進場看演出。有製作、宣傳成人劇經驗的劇團都知道,推銷兒童劇事半功倍,因爲家長不會放心小孩子一個人來看戲,所以賣兒童劇的票是從兩張起跳的,而且比起成人劇,兒童劇受不景氣的影響較小。 兼顧大人和小孩 如果劇團的兒童戲劇顧問徐琬瑩強調,兒童劇的目標觀衆不是兒童,而是親子。所以,經營兒童市場的團體必須雙管齊下,努力吸引兒童的注意的同時,也要讓演出訊息成功地傳達給父母們,付出較多心力來耕耘雙重目標。 除了行銷手法上必須兼顧父母和兒童之外,節目內容的設計也要依循同樣的道理。朱宗慶打擊樂團在這方面的經營,可說是成功的案例。在他們場場幾乎爆滿的兒童音樂會上,常可見父母和小孩掛著興高采烈滿足的笑容走出劇場,這時候,若趁勢宣傳下一個檔期,票房成績想必也不會差太遠。而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辦「出將入相─兒童傳統戲劇節」的時候,辜懷群常遇到小孩的爸媽或爺爺奶奶抱怨孩子太入迷,害他們「每個禮拜都得陪著排隊,好累」。辜懷群說,在這種情況下,節目更必須是大人看得下去的,疲勞如果再加上乏味的表演內容轟炸,誰都不可能再買票帶小孩找罪受了。 明確分齡,差別對待 確認目標這方面,專營兒童節目的兒童劇團應該是最清楚的。例如九歌兒童劇團的市場鎖定四到十二歲的兒童,紙風車兒童劇團是以四到十歳的孩子爲主要觀衆,目標觀衆的年齡層設定在學齡前、後的孩子,乃意在「大小通吃」,現有的兒童劇團普遍有這種想法,然而,以現場反應來看,多半是學齡前、亦即六歲以下的小朋友,對目前劇團所謂的兒童劇較有反應。 掌握兒童在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需求,絕對是成功經營兒童節目的不二法門。事實上,兒童在學齡前後的差異就很大:學齡前的兒童偏向圖像思考,還沒有邏輯觀念,因此簡單、平鋪直敘的包裝造型和故事最吸引他們,學齡後的孩子已經有判斷和邏輯能力,可以使用文字來思考,對人性黑暗面和某些禁忌也會躍躍欲試地想去挑戰。因此,表演團體必須針對不同的目標觀衆,給予不同的對待。徐琬瑩就表示,台灣目前可見的兒童劇,不管是本土自
-
專題
潛力無窮的消費新勢力
「九年一貫」的新課程實施以來,台灣的藝術教育方興未艾,加上亞洲被看好的消費實力、量少質精的育兒觀念等外在趨勢,只要劇團有雄心壯志,兒童觀衆將成表演藝術的消費新勢力,兒童市場無可限量。
-
專題
敲敲打打,跨入音樂之門
「朱宗慶打擊樂團」是國内最知名的民營樂團之一,而該團的附設學校,則是朱宗慶音樂教育理念的實踐。根據朱宗慶所創作的教學法,由團員參與策劃與撰寫的教材,不僅是國内自創的音樂教學法,而且是為對音樂有興趣的孩童們特別量身訂作,以敲敲打打、遊戲、唱歌、律動的互動方式,帶領活潑好動的孩子走進音樂的世界。
-
台北
樂音播種,民謠扎根
「台灣的音樂教育正因為過於注重西化,民族音樂往往備受冷落,少數長期為民族音樂努力的作曲家如郭芝苑、蕭泰然等人,則面臨即將凋零的可能,所以在策劃音樂節時便將民謠再創作列為重點課程。學生們除了接受西方作曲理論之餘,也許已經到了該重新為音樂定位,找尋生存空間的時候了。」潘世姬說。
-
新秀登場
抱著低音大提琴唱歌 卓曉瑋
卓曉瑋其實不算是「新秀」了。這位十七歲即贏得台北市交協奏曲大賽、並曾五度蟬聯台灣區音樂比賽冠軍的沙場老將,人稱「大卓」(網路上還有個自己的網站叫「大卓的窩」)。目前擔任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低音提琴手,最近剛入選兩廳院的樂壇新秀,大卓並進一步地談到未來的計畫
-
特別企畫 Feature
體驗「創作」奇蹟 潘世姬
「晨鳥的叫聲沁入窗内,以天眞,以質樸的美聲,一位不知誰的母親,倚著窗帷,獨對天地。」 ──潘世姬《母親》
-
台前幕後
熱門音樂劇台北不打烊
音樂劇在台灣仍算是起步階段,面對演出日益頻繁,大多數人還是對目前的製作及演出水準充滿質疑,「音樂劇坊」去年成立,在練唱之外,戲劇訓練即是最重要的課程,以期製作出唱作俱佳的音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