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拉.貝爾金是韋納的第一代學生,也是音樂節中教授韋納音樂教學法的主角。(台加表演藝術工作坊 提供)
台北 藝術節/台北

樂音播種,民謠扎根

加台夏季音樂節

「台灣的音樂教育正因為過於注重西化,民族音樂往往備受冷落,少數長期為民族音樂努力的作曲家如郭芝苑、蕭泰然等人,則面臨即將凋零的可能,所以在策劃音樂節時便將民謠再創作列為重點課程。……學生們除了接受西方作曲理論之餘,也許已經到了該重新為音樂定位,找尋生存空間的時候了。」潘世姬說。

「台灣的音樂教育正因為過於注重西化,民族音樂往往備受冷落,少數長期為民族音樂努力的作曲家如郭芝苑、蕭泰然等人,則面臨即將凋零的可能,所以在策劃音樂節時便將民謠再創作列為重點課程。……學生們除了接受西方作曲理論之餘,也許已經到了該重新為音樂定位,找尋生存空間的時候了。」潘世姬說。

「加台夏季音樂節」演出活動一覽

活動時間

地點

活動內容

八月二十三日

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音樂營成果發表會「室內樂之夜」

八月二十四日

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韋納傳藝班學員成果發表會

八月二十六日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聽

多媒體《瑪格麗特的故事》

八月二十七日

國家音樂廳

音樂節教授聯合音樂會

 

提起加拿大,多數人的印象可能是雄偉的落磯山脈以及片片楓紅,但是,在壯麗的觀光資源之下,這個新移民國家正因爲種族融合,發展出相當豐富的多元文化色彩。近年來隨著台灣和加拿大交流日益頻繁,雙方在音樂方面互動的趨勢也頗値得注意。由國內音樂家成立的「台加表演藝術工作坊」今年八月首度引進加國的音樂文化,將在風光明媚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加台夏季音樂節」,藉由經驗傳承爲教育工作扎根。

西方古典音樂自西歐發源,歷經一次次革命,並跟隨移民的腳步,輾轉到達新開發的殖民地,遍及亞洲、南北美洲、澳洲等地,音樂的形式因爲各地環境不同,發展特色也就互異。而北美洲的新音樂發展,美國方面相對於加拿大較爲人所熟悉,尤其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許多歐陸的傑出音樂家紛紛移往美國,造就了美國音樂界在世界舞台上極佳的能見度。然而,二十世紀中期以後,加拿大豐富的天然資源以及潔淨的環境卻繼之而起,吸引世界各地的新移民投奔她廣大的國土。此外,如果仔細推敲兩次移民潮的差別,將發現早期的移民多半是受到迫害,抑或貧窮的幫傭、淘金客,但是晚近在加拿大掀起的新興移民潮,則大都是富裕的家庭及各領域優秀人士,當然,歐洲許多傑出音樂家也在這波移民之列。正因爲這些獨特的條件,加拿大已經成爲北美洲繼美國之後興起的耀眼新秀。

再現韋納的音樂教學法

見識到加拿大多彩的文化魅力,任職於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的潘世姬等人今年第一次正式且有規模地引進包括該國大提琴家克拉拉.貝爾金(Klara Belkin)、俄國裔小提琴家Olga  Kotova、華裔作曲家Hope Lee等九位多樣背景的音樂家,打算給國內廣大的音樂學子及樂迷一個充實的夏天。「加台夏季音樂節」爲了有別於一般音樂營,而祭出「室內樂指導」、「民謠再創作作曲營」及「跨領域多媒體創作曁硏習營」三項招牌;其中最爲人矚目的就是由匈牙利裔、七十一歲高齡的貝爾金傳授韋納教學法,讓即將失傳的音樂教學系統在台灣重現。

潘世姬指出,她注意到世界上很多優秀的演奏家背後都源自匈牙利布達佩斯音樂院,最奇怪的是居然都出自同一位老師──李奧.韋納(Leo Weiner)門下,這才發現這位終其一生致力於教學工作,甚至從來沒有離開過國土,幾乎快被埋沒在歷史荒湮中的教育名家(編按)。在李奧.韋納嚴格的教導下,曾出現諸如指揮家奧曼第(Eugene Ormandy)、蕭提爵士(Sir George Solti)、萊納(Fritz Reiner)和大提琴家史塔克(Janos Starker)、小提琴家莫利尼(Erica Morini)、鋼琴家費雪(Annie Fischer)等高徒。或許因爲韋納的學生個個聲名如日中天,世人反而比較少將焦點放在韋納身上,但他卻是與巴爾托克、高大宜同樣都是二十世紀音樂教育巨擘。事實上,同爲音樂教育領航者的三個人各有所長,韋納認爲室內樂演奏注重音樂的律動和協調的特性,才能表現樂曲精華,而且任何演奏者如果能接受他的訓練,克服音樂中最細微的變化,絕對會成爲頂尖的音樂家。在韋納長達四十多年的教學時光裡,他只專注並且嚴格地傳授室內樂課程,而貝爾金正是少數幾位仍活躍於世界舞台的韋納第一代傳人。潘世姬說,韋納的門生雖然不少,但絕大多數已經凋零,這次邀請貝爾金來台除了見證韋納嚴謹的教學法之外,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傳承,使整個教學體系得以在台灣延續下來。

為民謠創作找尋出路

除了傳承韋納的教學法之外,音樂節另一個重心是「民謠再創作作曲營」,這個課程將藉由分析世界各地優秀作曲家的作品,引領學生認識民族音樂素材,進而從事跨文化創作。回首整個二十世紀的西方古典音樂,可以發現它始終擺盪在民族和現代兩種風格的極端之間,從二十世紀初斯特拉溫斯基到巴爾托克,民族音樂儼然成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全球各地幾乎都已經開展出屬於本土風情的音樂,卻也終究擺脫不掉在十二音列桎梏中掙扎的命運。然而實際上,這種交戰的情形也曾在台灣發生過,早期有民族音樂學者史惟亮、許常惠等輩致力於田野調查和民謠採集,後來由西方學成返國的作曲家漸多,國內竟轉而無不將艱澀的現代作曲理論奉爲圭臬,從此民謠再創作已不曾是主流文化的關注對象了。因此,潘世姬語重心長地表示,台灣的音樂教育正因爲過於注重西化,民族音樂往往備受冷落,少數長期爲民族音樂努力的作曲家如郭芝苑、蕭泰然等人,則面臨即將凋零的可能,所以在策劃音樂節時便將民謠再創作列爲重點課程。面對文化全球化的激流,學生們除了接受西方作曲理論之餘,也許已經到了該重新爲音樂定位,找尋生存空間的時候了。

「加台夏季音樂節」反映加拿大多元融合的風情,不僅帶來多樣的音樂文化,也呈現加國在多媒體藝術方面努力的成果。此次加拿大作曲家David Eagle帶來一個多媒體電腦控制器aXiO,將結合音樂、舞蹈和視覺三重元素,由近年嘗試跨界成功的舞蹈家羅曼菲編舞,改編詩人楊牧的作品《瑪格麗特的故事》。首度在台灣露臉的aXiO則能運用現場收音,把節奏、音色、音高等解析後,轉換成不同的視覺形象,進而讓音樂呈現出具空間、色彩和疏密度等各種不同的視覺變化。「加台夏季音樂節」雖然是第一次在國內舉辦,但是衆人如同「播種」般的使命感,已經獲得文建會、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和僑界的支持,音樂節除涵蓋夏令營、大師班、研習營、多媒體創作、音樂會外,還提供愛樂者藝術鑑賞課程,內容包羅萬象,期盼提供年輕習樂者更寬廣的揮灑空間。

編按:

請參見本刊第一〇二期,〈現代音樂教育的巨擘──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李奧.韋納〉,王立德,p.85。

 

特約採訪|陳音如

兩廳院-微笑聖誕季廣告圖片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