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宗慶現今將附設學校交給年輕的「五年級生」經營。(林鑠齊 攝)
專題 專題/才藝教學的另類潮流/音樂篇

敲敲打打,跨入音樂之門

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

「朱宗慶打擊樂團」是國内最知名的民營樂團之一,而該團的附設學校,則是朱宗慶音樂教育理念的實踐。根據朱宗慶所創作的教學法,由團員參與策劃與撰寫的教材,不僅是國内自創的音樂教學法,而且是為對音樂有興趣的孩童們特別量身訂作,以敲敲打打、遊戲、唱歌、律動的互動方式,帶領活潑好動的孩子走進音樂的世界。

「朱宗慶打擊樂團」是國内最知名的民營樂團之一,而該團的附設學校,則是朱宗慶音樂教育理念的實踐。根據朱宗慶所創作的教學法,由團員參與策劃與撰寫的教材,不僅是國内自創的音樂教學法,而且是為對音樂有興趣的孩童們特別量身訂作,以敲敲打打、遊戲、唱歌、律動的互動方式,帶領活潑好動的孩子走進音樂的世界。

「小朋友,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音樂王國』!看,木魚是木頭國、三角鐵是金屬國,老師手上還有手響板、手搖鈴、雙頭木魚,我們來幫他們找個家吧!」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的音樂教室裡,十多個孩子的眼睛一會兒盯著老師手上的樂器,一會兒拿著樂器跟著音樂手舞足蹈,而一旁的家長們,則仔細「試聽」重新出發的附設學校,要如何讓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學習各種樂器。

伴隨著許多小朋友一同走過十年的「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年初由創辦人朱宗慶宣布進行重新整合,脫離原來的系統,另外成立「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附設學校」除了接收全台十三家加盟教室,並且合併傑優青少年打擊樂團,與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文教基金會完成整合,形成一支相依相生的團隊。

這樣的轉變乍聽之下似乎有些突如其來,但是,系統整合的想法在現任兩廳院主任朱宗慶的腦中其實已經盤桓良久。已經全力轉戰兩廳院的朱宗慶表示,爲了因應時代趨勢以及整體大環境的變化,他決心整合朱宗慶打擊樂團、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及新設的「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並且交棒給年輕一代放手一搏。而此一調整,讓附設學校能夠更直接運用樂團演奏和教學資源,基金會則成爲支撐格局的行政後盾。

三月開始,脫離原先教學系統的「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展開了系統轉移、視覺更新以及宣傳作業,並且表明「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是唯一取得朱宗慶授權的打擊樂教學系統」。表面上的宣示動作看起來其實相當低調,但是從教本改寫、教材更新、添購到各教室的籌備工作,都像是在和時間賽跑般,進行得如火如荼。或許是宣傳的低調,許多家長仍不清楚轉變後的附設學校能帶給小朋友什麼樣的音樂知識,於是,每個週末在各個教室的示範教學中,常可見到帶著小孩前往「試教」的家長。

音樂教學多元化,適應學習三階段

那麼,到底附設學校最大的轉變是什麼?朱宗慶表示,階段性調整的目的,不僅要在教學內容上做必要的更新,課程進度和規畫都要更加豐富。而這次最重大的轉變,是由朱宗慶帶領打擊樂團的駐團作曲家洪千惠、及團員吳思珊、何鴻棋、吳珮菁、黃堃儼等人操刀,大刀闊斧改編的教材,要以遊戲、唱歌、律動的互動方式,帶領現代活潑好動的小朋友走進音樂世界。

無可避免的,有部分家長擔心轉換教室之後,小朋友會有教學及教材上適應的困難。對於這樣的疑慮,所有授課老師都必須重新接受訓練,新課程也特別注意到教學法的銜接和延續,每次上完課老師會與家長溝通上課情況,所以並不會造成兒童在適應上的困擾。

除了教材的調整與更新,新的附設學校重新規劃了由「幼兒班」(基礎班)、「先修班」,以及「專修班」三個各爲期兩年的學程。學程設計基本上與坊間一般音樂教室並無大異,不過,小朋友在結束三個學程之後,便能進入目前已多達四十五團的「傑優青少年打擊樂團」。換句話說,附設學校培養的學生如果未中斷學習,十八歲結訓後,就應該有足夠的能力可以選擇朝業餘嗜好或職業發展。

針對新課程的調整,附設學校始終強調多元學習的觀念,而根據這個準則,家長其實也可以自行觀察各階段的教學實施內容,作爲學習的評估。例如,給學齡前兒童上的「幼兒班」(包含基礎班)是以引導節奏感和音準型態爲主,老師偏向以說故事、聽音樂的方式帶動簡單易學的基本概念;除此之外,老師還會讓小朋友從身體的律動來感受節奏的快慢,然後才慢慢教基本的拍子。先修班的小朋友除了基本技巧的訓練,則會進階到學習和聲,以及練習更複雜的調性和節奏;近幾年樂團推廣的自製樂器以及合奏技巧,也是這個階段的重點。而專修班則教授不同曲式型態的演奏技巧。

用「打擊」,啓發兒童的藝術潛能

走進附設學校上課的小朋友,都是無時無刻不「打擊」──每個人都背著一個小書包,書包不重,但是裡面卻齊全地裝著各式鼓棒和小型敲擊樂器。這樣的設計是爲了讓小朋友除了在上課時練習用,下課回家或外出時也能隨手敲敲打打。在小朋友上完課後,老師會向家長們講解上課情形,讓家長完全掌握孩子的上課進度,回家後家長則能利用附設學校發行的CD有聲教材,陪小孩練習上課內容;而老師通常也會利用家庭聯絡簿,和家長溝通小朋友的學習狀況。附設學校在翻新課程內容之餘,教具運用乃至課餘時間的設計上可說是盡量滴水不漏,時時營造學習擊樂的環境。

剛上路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制課程,希望藉由人文與藝術領域的課程陶冶孩子對藝文的興趣與嗜好,並提昇孩子他們的感受力、想像力、創造力等藝術能力和素養。重新出發的「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則剛好呼應了這波教育改革的理念, 讓許多孩童在多元的學習環境裡,探索未來發展的潛能,培養可以終身受用的基本能力,而不是給孩子們另一只沉重的書包。現在的小朋友活潑好動、抗壓性又相對較低,因此老師的引導和家長的耐心與配合,實在缺一不可,而這也正是附設學校在營造學習環境時百般依循的道理。

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至今,將打擊樂從一個國人陌生的樂種,變成大家熟悉的名詞,十六年來更是培養了廣大的聽衆,其中有大半人口來自教學系統。當年朱宗慶依據個人專業,以及多年教學演出經驗所創辦的教學系統,經過十年的努力,早已經看到了成果。而今,雖然「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教室的數量並不多,而且大部分分佈地點也不在首善之區,但是各地教室對創辦人及「朱宗慶打擊樂團隊」強烈的向心力,加上基金會提供的強力支援,卻一再讓人感受到他們克服困難,再上層樓的決心。

無論時代如何改變,父母親望子成龍的心態,絕對不會改變。所以作爲兒童教學外音樂教育體系的經營者,隨著外在環境改變來進行內部的調整和資源整合,是一項絕對必要而且勢在必行的工作。更何況,未來這樣的教學體系所要面臨的,除了國內的同行,還可能有來自世界各地各種的教學系統的強烈競爭。如同「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這種藝術表演團隊與教學體系緊密結合、相互支持的模式,很可能將是往後生存與發展的重要關鍵。

 

特約撰述|陳音如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