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懿德
-
專題
終生未婚,只爲尋找他的蕾奧諾拉
貝多芬一生的戀愛並不順遂,他喜愛出身高貴、純潔的女孩,然而每次談到婚約時,他卻臨時打退堂鼓,轉而選擇有夫之婦戀愛,或許這只是他的煙幕彈,其實他一生的愛早已給了他的「永恆戀人」。
-
音樂
意志的挑戰與勝利
儘管卡普蘭的指揮手勢如此地拘謹、簡約,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的表現卻相當出色;縱使他少作提示,樂團依然「自發」地奏出優美、協和的樂音。而林克昌的表現,更是讓數年來在台灣始終風風雨雨、評價不一的他一吐冤氣。
-
音樂
一次「導演」觀點的歌劇演出
當北市交的歌劇製作頻頻啓用外國聲樂家之時,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留給華人聲樂家一片表演空間的做法確實彌足珍貴。整體而言,吳淨蓮導演的手法有點新潮但又不至於太顚覆,《塞維里亞的理髮師》稱得上是該團近年來最成功的歌劇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年音樂表演事業的演變
二十世紀七〇年代噴射機加入營運之後,交通的便利帶來表演事業與經紀市場的熱絡。然而演奏家忙碌的行程,雖對音樂家的知名度與收入有相當大的幫助,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其剝奪了音樂表演者自我充實的時間,與頻繁演出所帶來的身心負荷,負面的效益或許可以說明,為何過去的音樂家其表演生涯較所謂「噴射機時代」的音樂家來得長久。
-
音樂
嚴酷與惆悵的生命樂章
馬勒樂曲中「身處時局巨變,不知何去何從」的特質,演奏者除了應該將樂句處理得「很滿」之外,拍子與速度也必須徐緩且穩定,然而後者對梅哲的體力是項嚴酷的考驗。
-
音樂
一次「義」式「德」聲的演出
對於流著南歐血液的他,德奧傳統那又沉又厚的低音,或許是難以承受的重。辛諾波里追求的詮釋固然引進了活潑、明亮感,卻也讓音樂帶著浮躁、不安定的氣息。
-
音樂
迷你奇特的樂團BOYAN
秉承了俄系音樂演奏的傳統,Boyan的音響非常地炫麗;儘管全團的編制只有四十餘人,他們所演奏出來的強音與低音,都相當地豐盈,絲毫不輸給正式編制的樂團。
-
音樂
大師同台重奏成競奏
除了擁有「技巧無懈可擊」的共通性之外,阿胥肯納齊的冷峻工整與祖克曼的感情奔放或哈瑞爾的和煦柔腴,可說是南轅北轍,非常不搭調。因此他們的演出,並非建立在親密的合奏關係,反倒像是互較高下的競奏。
-
焦點
菁英成軍展現古樂之美
該團創立的宗旨不僅僅在發揚被湮忘的巴洛克及更早的音樂作品,更重要的是,還得讓聽衆愛上這些樂作。
-
音樂
多陪他走一段 評林望傑首次來台帶團成果
九月十一日演出證明,成軍僅十二年的N.S.O.,正如稚齡小童需要父母的關懷一樣,不僅要有好指揮,還需要好指揮「多陪他一段」。
-
無影集
與魔鬼角力
表演藝術的完美呈現需經由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配合方可達成,因此過程中毎一個環節都相當重要,如有無法克服因素,節目取消在所難免,向隅的觀衆雖不至有「等待果陀」的悲情,卻不免心生失望之情。性格女小提琴家納嘉原本預定九月十九日來台,與陳秋盛首度和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卻因故未能成行,爲彌補樂迷遺憾,我們特錄下納嘉特立獨行的傳奇以供採聽風聞。
-
焦點
新世代黃金之子:阿藍尼亞
即將抵台演唱的聲樂界新天王阿藍尼亞,從神奇崛起的過程,到克服喪妻之痛,爲求完美不惜冒聲帶受損危險的發聲方式,無一不被樂迷津津樂道,「第四大男高音」絕非浪得虛名。
-
音樂
音色的追求還是音樂的探索
德華特製造出來的音樂,片段片段聽,都還算漂亮,但整個擺攏時,卻像被剪斷的珍珠項鍊,珠落遍地,串不到一塊。或許德華特認爲要讓雪梨交響樂團受到國際矚目,音色和音響效果的精進要比解讀作曲家隱藏在音樂中的訊息更爲重要。但音樂若將作曲家欲表達的訊息抽離,儘管其外表裝飾得再絢麗,還是經不起考驗。
-
音樂
嚴肅地對待通俗音樂 康澤爾旋風的背後
去年,在台灣掀起一陣跨界音樂旋風的康澤爾今年再度來台演出,透過他的演出,讓我們看到演出「跨界音樂」的音樂家並非像一般愛樂者或持有偏見的學院派樂界人士所想像的,只要站上台去,和一下聲音,談笑用兵,就可應付過關。事實上要作一場成功的、能深深感動聆者心靈的「跨界音樂」演出,所有參與工作的人員都必須兢兢業業地準備與演練,而聆者所欣賞到的只是全體人員通力合作所呈現的最後成果。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原野》的回聲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歌劇《原野》以中文在美國華盛頓首演,獲得熱烈的回響。在此摘選兩篇英文報刊──華盛頓郵報及紐約時報──的樂評、台灣樂評家呂懿德的評論,以及黃輔棠觀賞中國歌舞劇院在大陸演出《原野》的錄影後所作的評介,從不同方向對此齣中國歌劇的創作及演出加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