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令
-
藝號人物 People 中國劇場導演
王翀 從鏡像中解構到互動
作品《中央公園西路》甫在五月來台,接著《雷雨2.0》又將在八月初「降臨」,中國新世代劇場導演王翀帶來的是中國劇場的新思考。他發起了「新浪潮戲劇」,對劇場的現實主義與整體國情的粉飾太平,提出質疑。他一方面在舞台上,一面演出一面拍攝一面投影,質疑劇場的虛擬與真實;一方面透過網路「2.0」的概念,對經典文本重新詮釋,甚至解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國
四條路線 錢潮中摸索創作之路
經濟蓬勃發展的中國,劇場發展也是超乎想像,創作人才雖不乏出頭機會,但「錢」味瀰漫的劇場產業,創作理想也是揮灑不易。歸納起來,年輕創作者可以有四條路線來起步,一是透過藝術節平台發表創作,二是加入演出公司開展事業,三是自行創業以巡迴演出賺回本,四是在院團體制與個人路線間找特色闢戰場。
-
焦點專題 Focus 變數多為隱憂 彈性大是出路
小劇場登陸出擊 調整心態正視市場
台灣小劇場五年多前以集體出擊的方式登陸演出,以原創性及精緻度驚艷大陸觀眾。但整套輸出的模式,多少因成本過高難以回收,令人裹足不前;但近期發展出的兩岸混血製作模式即「台灣的創意與技術+大陸演員與製作班底」,或可是未來的可能出路。在台灣商業大劇場紛紛西進、中國內地商業小劇場又紛紛興起的雙面夾擊現狀下,向來愛玩成性的台灣小劇場工作者,是否也該調整心態,開始正視進軍內地的可能性,並非出國比賽的邀演性質,而是經營市場的長期抗戰。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事一:跨過海峽,尋找新舞台?(之二)
另闢戰場,尋找更完滿的可能
中國的「商業小劇場」如火如荼蓬勃發展,是否也可能打造台灣小劇場西進大陸的春天?台灣小劇場的創意實驗個性,是否可能在對岸獲得共鳴?這幾年來小劇場赴大陸演出的機會頗多,面對完全不同的觀眾,是挑戰也是打磨作品更成熟的契機,雖然面對經費拮据與交流匆促的事實,但仍然累積了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回顧與前瞻-他山之石-中國篇
硬體飛速發展 軟體有待跟進
中國表演場地的發展,呈現硬體飛速發展、軟體需求不足的現象,而且大城市與其他地區的表演場次失衡、場租票價等過高、觀眾素質待改善,都是明顯的問題,相較之下,台灣兩廳院的軟硬並重的經營模式,與多年以來培養出來的良好觀眾素質,較之於對岸,仍有軟體上的領先;只是,這樣在精緻度上的領先還能維持多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經驗篇
他們走出另類舞台 案例一
從企業訓練講師到在家教育的推手,黃夏成回顧一路的劇場相關訓練,慎重感性地說,大量的閱讀讓他勇於思考「有沒有新的可能性」,而紮實的身心訓練又讓他在授課時能打破學生的許多既定慣性,這兩者可說是他自行創業的成功基礎。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被觀望的另類展演空間
藝文之星,抑或是藝文之悻?──華山文化園區重新開放
曾是藝術家自主管理,綻放無數創意生機的台北華山藝文特區,在文建會收回管理,空洞的「藝文之星」計畫無疾而終後,又在去年底重新開放,但是主管機關對未來的規劃諱莫如深,讓人對這塊曾是藝術家論劍的所在的未來,既期待又怕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