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國家大劇院(劉小令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兩廳院20週年歡慶系列 回顧與前瞻-他山之石-中國篇

硬體飛速發展 軟體有待跟進

從中國劇場的失速發展 看台灣劇場的優劣勢

中國表演場地的發展,呈現硬體飛速發展、軟體需求不足的現象,而且大城市與其他地區的表演場次失衡、場租票價等過高、觀眾素質待改善,都是明顯的問題,相較之下,台灣兩廳院的軟硬並重的經營模式,與多年以來培養出來的良好觀眾素質,較之於對岸,仍有軟體上的領先;只是,這樣在精緻度上的領先還能維持多久?

中國表演場地的發展,呈現硬體飛速發展、軟體需求不足的現象,而且大城市與其他地區的表演場次失衡、場租票價等過高、觀眾素質待改善,都是明顯的問題,相較之下,台灣兩廳院的軟硬並重的經營模式,與多年以來培養出來的良好觀眾素質,較之於對岸,仍有軟體上的領先;只是,這樣在精緻度上的領先還能維持多久?

一如中國的所有事情一般,在劇場這個領域,也是硬體飛速發展、軟體急速呈現需求不足的狀態。在上海與北京,據統計,座位數在千人以上的中大型劇場約有十座之譜,而因應奧運與世博的舉行,北京國家大劇院等超大型場地也陸續落成。

但,劇場硬體的興旺,並不代表整體劇場環境水準的提升。

狀態兩極  劇場票價偏高

演出場次明顯失衡,在上海、北京、廣州近三年的全年演出場次都過萬,接近全中國當年演出場次總數的一半;但在正規場地數量有限的限制下,造成了高昂的使用費,也增加了演出成本,這種成本的增加最終又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因此在中國大城市的演出市場中,表演藝術有著先天高票價的門檻,無形中也助長了部分劇院對資源和市場的獨佔甚至壟斷態勢。

以北京為例,北京最好的室內劇場如保利劇院、天橋劇場、世紀劇院與首都劇場等,場租都在一晚人民幣四萬元左右,遠遠高於國外同類場館。

其中首都劇場的招牌效應相當明顯,除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自製劇目外,許多外地劇目或國外劇目在北京演出時,也會把首都劇場視為目標舞台,這次《暗戀桃花源》在北京演出,就選擇首都劇場作為首演的場地。天橋劇場則是中國對外演出公司的屬地,此地常常可以看到不俗的國外舞蹈和戲劇作品,很多正式外交文化交流的演出都選擇此處。另外保利劇場則是屬於軍方的場地,許多中國國家內地的大型原創音樂性或是歌舞劇目都在此處演出,如《長生殿》在北京演出時便是選擇此處。另外將於二○○七年中啟用的北京國家大劇院,更是耗資人民幣二十六億的超豪華場館,場地大小相當於一點五個小巨蛋。

但另一方面,中國除了這些豪華的官方門面外,大部分劇院演出設施落後、管理不到位、服務水準低,普遍處於慘澹經營甚至入不敷出的狀態。

年年上修的經營指標  讓成本居高不下

在中國,演出劇場幾乎是清一色的國有體制,歷來是全民所有制企業,所不同的是劇場的上級管理者是不同的國家部委、機關、部隊或地方機關委局、國有大型企業,因此,劇場經營的特點是在上級領導下的獨立經營方式,幾乎所有的劇場都有上級管理單位,正因為如此,劇場的經營總留有承包經營的痕跡。劇場經營者制定的全年收入計畫也就必須考慮上面的指令性「指標」,也就是業績,如座落在王府井的東方先鋒劇場,一年就必須上繳管理單位國家話劇院五十萬人民幣,另外還須上繳房屋稅二十七萬多人民幣,區區一個只有三百個位置的小劇場,光是指標就如此沉重,更遑論其他硬體與人事費用。

在指令性指標下達方面,所有的劇場上級管理部門會出奇地一致,就是年年上調指標,沒得商量。上調指標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劇場大修及設備更新的費用增加;二是對管理效益的狹義理解:指標節節攀升才能體現成績。至於下面如何完成?抱歉,那是劇場經營者的事。

不斷攀升的指標壓到經營者的身上,就只能用兩種方式「化解」,一是增加劇場的利用率;二是增高劇場租用的租金。增加劇場的利用率需要下工夫、費力氣、花成本,而且受限於好的劇目不多,因此,劇場經營者更願意通過提高租金來落實完成指標。其結果就是藝術表演團體、演出經紀機構、社會媒體抱怨乃至批評劇場場租太高,讓演出票價居高不下。

如北京,今年三月北京市人均月收入預計將突破人民幣兩千元,而一場小劇場話劇的門票就要花八十至一百八十人民幣(比台北的票價不遑多讓!),佔人均月收入的4%到9%,首都劇場和其他大劇場的門票價格更要佔到北京市人均月收入的10%到25%;我今年九月在上海話劇中心參演亞洲當代戲劇節時,也很驚異於小劇場便要人民幣一百至兩百間的票價,不難看出,目前在中國看戲,只能是少數人的選擇,不是白領或是菁英的文化消遣,就是官方拿來做業績的標的。

大堆頭空熱鬧  台灣精緻經驗應主動出擊

在此狀況之下,在中國,較為少見主題明確而有趣的劇展(如誠品戲劇節或是兩廳院每年的新點子等),多半都是大堆頭而主題模糊的劇展,如每年五月的「北京國際戲劇季」等,十幾台大而無當的所謂原創劇目;對於觀眾的教育與培養也較為不在意,常可看到觀眾在場內堂而皇之地拍照攝影,而劇場的要求竟然只是「請勿使用閃光燈」,之於劇場工作的智慧財產權與演出秩序尊重還是有待改進。

因此相較之下,台灣兩廳院的軟硬並重的經營模式,與多年以來培養出來的良好觀眾素質,較之於對岸,仍有軟體上的領先;只是,這樣在精緻度上的領先還能維持多久?

拿一個最淺而易見的市場數據,《歌劇魅影》在台灣演出時,六十三場的演出就已打破台灣演出市場的紀錄,但光是在上海,《歌》劇便演出長達九十七場,在這樣龐大的市場誘因,兼之中國與多國都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利多下,許多國際性節目會更願意往中國走;另外也因國際性交流的機會增多,中國年輕劇場工作者,會更有機會培養國際性的經驗與視野,如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市場部專案經理張婳婳,年僅二十六歲,便有主籌兩屆「亞洲當代戲劇季」的經驗,接待過十餘國演出人員,日前更與加拿大史密斯.甘爾瑪劇團跨國合作《魯迅.RAR》,進行兩地長達半年的合作計畫。這樣的國際經驗與視野,在台灣同輩的藝術行政工作者中都十分少見,長遠來看不容小覷。

因此,兩廳院如何主動走出去,將多年來培養的精緻原創劇目,找到與彼岸適合的合作管道,不僅可以解決台灣演出節目過多卻都曇花一現,讓年輕劇場工作者苦無反芻作品機會的困境,也是為未來兩岸可能共有的華文戲劇市場找到互補短長的可能。

 

文字|劉小令 劇場工作者與策展人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北京國家大劇院

▲位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側,西長安街以南。總建築面積14.95萬平方公尺,預計2007年7月投入使用。

▲主體建築呈「巨蛋」形,分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和公共大廳,可容納9.1萬人。

▲國營模式,未來將作為奧運期間之重點表演場地。

北京首都劇場

▲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所屬的專用演出場所,位於北京繁華市區王府井大街,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始建於1954年。

▲加上人藝小劇場和人藝實驗劇場,每天進出的觀眾約為1600多人。

▲國營模式,經典劇目有《雷雨》、《茶館》等,每年有三至四齣自製新作。

上海大劇院

▲位於市中心人民廣場,南臨人民大道,西沿黃陂北路,東臨市政大廈,始營運於1998年。

▲共有三個劇場,大劇場1800座,分為正廳、二層、三層樓座及6個包廂。中劇場750座,小劇場300座。

▲國營,但自負盈虧。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由上海大劇院、上海音樂廳、上海交響樂團、上海芭蕾舞團、上海民族樂團和上海歌劇院等六個獨立法人單位組建而成,實施集團化管理。

▲代表性製作有《獅子王》、《暗戀桃花源》。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位於安福路288號,近武康路、華山路。整座大廈共十八層,高63.8米,建築總面積近15,000平方米。建立於1995年。

▲劇院觀眾容納數為藝術劇院530名、戲劇沙龍300名、D6空間300名。

▲由黃佐臨擔任首任院長的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和1957年成立的上海青年話劇團合併成立。在中國率先實行「製作人為中心」的創作機制。由九樓以上的辦公樓出租收入來維持日常行政營運,每部劇目自負盈虧。

▲代表性作品有《www.com》等,並策劃亞洲當代戲劇節等。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