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岱衛
音樂工作者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工作者呂岱衛的新樂季必賞清單
新樂季場次我選:NSO《法斯塔夫》、《漂泊的荷蘭人》NTSO 2024/25開季音樂會II水藍,彼得洛達爾與國臺交NTSO 霍內克與國臺交TSO 浦契尼《波西米亞人》TSO 殷巴爾、葛努仙涅與TSO,殷巴爾、葛魯茲曼與TSO
-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偉大功業,業已完成
今年端午節剛過,便聽聞詹益昌醫師辭世的消息。除震驚外,更多的是不捨與感傷。回想起這幾年與詹醫師一起工作、研究音樂的時光仍歷歷在目,許多回憶也隨之湧上心頭。 還記得是2006年的時候吧,當時剛到台中教書的我聽聞有一位號稱台灣頭號華格納樂迷的狂熱樂迷在台中創立了一間私人性質的「華格納圖書館」。好奇心使然,某日我造訪了這間位於民權路巷弄內的神奇圖書館。事實上圖書館內的陳設我已印象模糊,但還在門外就聽到一陣滔滔不絕的講課聲,進了門才知道原來這位華格納狂竟然還自己開班授課,傳授聆聽華格納歌劇的秘訣。當天來聽課的人不少,室內幾乎坐滿,但我因為沒有事先報名所以只能站在後場聆聽。上課內容是什麼坦白說我早忘了,但授課者壯碩的身材與宏亮的嗓音讓我印象深刻,而這正是我與詹醫師的第一次相遇。 將近10年後,2015年某日,我的粉專捎來一封訊息,正是詹醫師想要邀請我到他新成立的「夜鶯講堂」進行一場演講。不過講題與華格納無關,而是針對他的旅行團的音樂行程為團員介紹百老匯音樂劇。就是這場演講開啟了我與詹醫師10年的緣分,在此之後幾年間,我成了夜鶯講堂的固定講師,從貝多芬、華格納、馬勒到百老匯音樂劇,幾乎每套系列講座都是我與他在不停地交流音樂思想、交換意見下孕育而生,而我也由此見識到了詹醫師對於古典音樂廣泛而專精的見識與涉獵。 2016年初,詹醫師在夜鶯基金會成立前夕邀請我擔任副執行長一職,我還記得那天中午他邀請了我與內人在台中的一間高級餐廳用餐,席間他告訴我,基金會成立的宗旨除了要推廣華格納的音樂與藝術外,更重要的是建立樂迷與樂團、音樂家之交流的平台,同時也積極向國內各大樂團爭取延長音樂會演前導聆時間至45分鐘的規格。這樣的理念放在今日來看都屬創新,更別說將近10年前了,但他卻憑藉著一股熱情認為這件事非做不可,當然我也因為他的這股熱情而被感召。基金會成立之初諸事如麻,無論是網站的建置、基金會形象的露出、與各大樂團間就演前導聆形式的溝通交流,還有號召國內各知名音樂講師共襄盛舉等任務,幾乎每一件事都在他的運籌帷幄中,每每有任何難以決斷的事項,只要他稍加思索,很快就能理出精準且正確的判斷。在我眼中,詹醫師不僅僅是一位感性熱情的音樂愛好者,更是一位擁有極端精明頭腦、思緒極為清晰的企業家。 在與詹醫師工作的這段時間,雖然因各項基金會事務
-
藝@書
精進古典音樂的講座精華
光從書名來看,這本書似乎與古典音樂難以構成聯想;但一看到作者竟是大名鼎鼎的李奧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想必一定是關於音樂創作或樂團指揮的相關書籍吧?!待翻開內容又看到了許多譜例,相信許多讀者心中必定充滿詫異,這本書究竟在說什麼? 事實上,本書的標題《未解的問題》來自於伯恩斯坦1973年在哈佛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時所進行的一系列講座名稱,其發想源自美國作曲家艾伍士(Charles Ives)在1908年所寫下的同名小品。艾伍士的這首曲子激發了伯恩斯坦的靈感,那就是「進入到20世紀後,音樂要往何處去?」,而伯恩斯坦在哈佛大學的系列講座便以此為名,以6場講座的規模為學生們闡述他的想法與理念。而本書就是這6場講座的演講內容,經過編輯們的潤筆挑篩精練而成。 雖然這已是近半世紀前的講座了,但伯恩斯坦精闢的觀點與見解放在身處於21世紀的當代仍歷久彌新。首先,他以跨學科的方式提供了一種分析音樂、解釋音樂歷史的新方法。在第一場講座中以柯普蘭的《鋼琴變奏曲》作為楔子,援引簡單的音樂主題向聽眾闡明音樂發展的各種可能,同樣的4個音可以成為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中的主題,也可以演變成拉威爾的《西班牙狂想曲》,甚至是烏德香卡舞團中的印度音樂。由此觀點出發,伯恩斯坦嘗試以美國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語言理論為基礎,向聽眾建構起他對於「音樂要往何處去?」的思考邏輯。 在前3場講座中,伯恩斯坦試圖從音韻學、句法及語義學來分析音樂在聲音、結構與意義上的組成與發展,並將焦點著重在古典時期的音樂。到了第4講〈歧異的樂趣與危險〉中,伯恩斯坦解釋了浪漫時期音樂中關於和聲的不確定性與結構自由等特色,並仔細分析了華格納在《崔斯坦與伊索德》裡大膽卻又充滿創見的和聲手法。第5講〈二十世紀的危機〉則介紹無調性音樂的衍生過程及此一潮流所可能引發的重大危機,同時也在此揭示了艾伍士在《未解的問題》一曲中對於此一潮流的憂心與反諷。最後一講〈大地之詩〉則將重點放在斯特拉溫斯基的創作觀,伯恩斯坦認為斯特拉溫斯基已為這個「未解的問題」找到了答案。 而本書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將近一百則譜例,洋洋灑灑地分布在書上各處猶如一本專業的音樂分析教材。事實上當年伯恩斯坦在演講時時常信手彈奏他所要示範或舉例的音樂段落,有時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資深音樂工作者
呂岱衛 國內樂季演出5大推薦
各大樂團開季音樂會 一覽國內各大交響樂團的新樂季節目,首先要推薦的就是各大交響樂團的開季音樂會。開季音樂會的曲目選擇往往是樂團總監或首席指揮為新樂季展現新風貌的代表作,而且樂團在經過兩個月的修整後,也勢必以最佳狀態迎接新樂季的到來。因此若時間允許,我會推薦樂迷朋友將各大樂團的開季音樂會都聽過一輪,這絕對是內行人的最佳選擇。試想:從NSO開季帶來的兩首理查.史特勞斯交響詩《唐璜》及《死與變容》、NTSO的馬勒第1號交響曲再到TSO的蕭斯塔科維契第12號交響曲,每一首樂曲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同時也是考驗樂團技術水準的試金石。只要走進音樂廳,相信我們都能感受到樂團摩拳擦掌、想要為樂迷朋友獻上完美演出的企圖心。 TSO與衛武營歌劇院年度旗艦歌劇《魔彈射手》 很開心又再次能看到TSO推出一年一度的歌劇製作,而這檔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合作推出的韋伯經典名作《魔彈射手》,採用的是茵斯布魯克劇院2020年的嶄新製作,並由簡文彬率領TSO與國內一線聲樂家擔綱演出。《魔彈射手》在歌劇史上的劃時代地位無可撼動,無論是韋伯新穎的音樂手法、流暢的敘事方式與濃郁的民族風格都是這齣歌劇的迷人之處。而TSO在去年恢復歌劇製作後所締造的好口碑,讓他們再接再厲,於今年再度推出製作精良的《魔彈射手》,相信絕對能讓喜愛歌劇的樂迷朋友帶來耳目一新的精采饗宴。
-
特別企畫 Feature 樂迷來敲碗:還是欠一味~樂迷的2024許願清單
呂岱衛的敲碗名單: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伊凡.費雪
今年5月,我有緣親炙萊比錫欣賞全本馬勒音樂節的演出,眼見歐洲各大名團皆在布商大廈音樂廳大展身手,各自推出拿手的馬勒曲目共同競演,一連10多天聽下來真是大呼過癮。然而在這些樂團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由伊凡.費雪(Ivn Fischer)率領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所帶來的馬勒第九號交響曲。身為馬勒權威的伊凡.費雪以對馬勒音樂的獨到見解將該樂團打造成東歐最具代表性的馬勒樂團,當晚演出的馬九無論音色與詮釋手法皆讓我大受震撼,也是全本馬勒音樂節中讓我最想再聽一次的演出。而距離布達佩斯節慶交響樂團上次來台演出已將近10年前了,我很期盼伊凡.費雪能率領樂團來台演出他最拿手的馬勒作品,相信絕對會為台灣樂迷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
演出評論 Review
悲欣交集的絕美體驗
從《外套》的深沉、《修女安潔麗卡》的悲壯到《強尼.史基基》的瘋狂,浦契尼透過三種題材施展不世出的天才,完成了他生平最後一部完整創作的作品。而NSO也透過了這檔精緻的製作讓我們看見了《三聯劇》的極難與極美。相信在看過《三聯劇》後,你定會為當年這齣歌劇首演時所遭受的批評打抱不平,同時也能為NSO在成立卅周年之際推出如此精采的歌劇製作而喝采!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跨時代的經典—茱莉亞弦樂四重奏」
近年來,國外有愈來愈多知名的室內樂團體紛紛來台舉辦音樂會,不僅一掃大多數樂迷對於室內樂作品感覺沉悶、嚴肅的刻板印象,更提升了許多經典室內樂作品的能見度,讓樂迷們透過現場聆聽了解到室內樂無窮的魅力。 就在六月,成軍至今屆滿七十周年的茱莉亞弦樂四重奏也將來台演出。這個被譽為「美國室內樂第一家庭」的天團見證了歐美國家在二戰後的室內樂發展,同時也是許多資深樂迷初次接觸室內樂的啟蒙者。就在歷經歲月淬煉與團員的更易後,二○一○年茱莉亞弦樂四重奏迎來了首位華裔團員擔任第一小提琴手的林以信,並為樂團帶來嶄新的樂風。 這次該團帶來了三首樂派、風格截然不同的室內樂曲目,從莫札特最成熟的弦樂四重奏《不諧和》、舒伯特突破自我風格的《斷章》到德布西在樂壇嶄露頭角之時所寫下的唯一一首弦樂四重奏,這些作品兼具時代性與藝術價值,相信由茱莉亞弦樂四重奏精湛的技術與高超默契,定能讓國內樂迷大飽耳福。 六月十三、十四日在台北誠品表演廳,六月十五日在台中中山堂,希望國內喜愛室內樂的樂迷們千萬別錯過了茱莉亞弦樂四重奏所帶來的精采演出。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絕對俄羅斯的「抒情場景」
在三幕共十一場的篇幅中,柴科夫斯基摒棄了氣勢恢宏的管絃樂,以充滿民謠色彩的旋律與平實的劇情鋪陳仔細雕琢劇中主角的外顯性格與內心情感,讓《尤金.奧涅金》體現了柴科夫斯基筆下「性格決定命運」的觀點,同時也讓這部歌劇成為最符合柴科夫斯基氣質的作品。因此柴科夫斯基刻意捨棄了「歌劇」二字,用「抒情場景」這獨特的名詞為《尤金.奧涅金》辯護,宣示的正是引領俄國歌劇走向不同境界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