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書封。(新經典文化 提供)
藝@書

精進古典音樂的講座精華

《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 無止境的音樂思辨

光從書名來看,這本書似乎與古典音樂難以構成聯想;但一看到作者竟是大名鼎鼎的李奧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想必一定是關於音樂創作或樂團指揮的相關書籍吧?!待翻開內容又看到了許多譜例,相信許多讀者心中必定充滿詫異,這本書究竟在說什麼?

事實上,本書的標題《未解的問題》來自於伯恩斯坦1973年在哈佛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時所進行的一系列講座名稱,其發想源自美國作曲家艾伍士(Charles Ives)在1908年所寫下的同名小品。艾伍士的這首曲子激發了伯恩斯坦的靈感,那就是「進入到20世紀後,音樂要往何處去?」,而伯恩斯坦在哈佛大學的系列講座便以此為名,以6場講座的規模為學生們闡述他的想法與理念。而本書就是這6場講座的演講內容,經過編輯們的潤筆挑篩精練而成。

雖然這已是近半世紀前的講座了,但伯恩斯坦精闢的觀點與見解放在身處於21世紀的當代仍歷久彌新。首先,他以跨學科的方式提供了一種分析音樂、解釋音樂歷史的新方法。在第一場講座中以柯普蘭的《鋼琴變奏曲》作為楔子,援引簡單的音樂主題向聽眾闡明音樂發展的各種可能,同樣的4個音可以成為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中的主題,也可以演變成拉威爾的《西班牙狂想曲》,甚至是烏德香卡舞團中的印度音樂。由此觀點出發,伯恩斯坦嘗試以美國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語言理論為基礎,向聽眾建構起他對於「音樂要往何處去?」的思考邏輯。

在前3場講座中,伯恩斯坦試圖從音韻學、句法及語義學來分析音樂在聲音、結構與意義上的組成與發展,並將焦點著重在古典時期的音樂。到了第4講〈歧異的樂趣與危險〉中,伯恩斯坦解釋了浪漫時期音樂中關於和聲的不確定性與結構自由等特色,並仔細分析了華格納在《崔斯坦與伊索德》裡大膽卻又充滿創見的和聲手法。第5講〈二十世紀的危機〉則介紹無調性音樂的衍生過程及此一潮流所可能引發的重大危機,同時也在此揭示了艾伍士在《未解的問題》一曲中對於此一潮流的憂心與反諷。最後一講〈大地之詩〉則將重點放在斯特拉溫斯基的創作觀,伯恩斯坦認為斯特拉溫斯基已為這個「未解的問題」找到了答案。

而本書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將近一百則譜例,洋洋灑灑地分布在書上各處猶如一本專業的音樂分析教材。事實上當年伯恩斯坦在演講時時常信手彈奏他所要示範或舉例的音樂段落,有時也會在演講後的棚內錄影中以剪接的方式置入他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或維也納愛樂的實況錄影。而這些在演講中原本該是用「聽」的音樂轉譯到書上便成了大量的譜例,雖說這樣的「紙上談兵」實在是不得已為之的必要之惡,但對於具有音樂背景的專業人士來說,也不枉是個能進一步鑽研內容的絕佳範例。

至於一般讀者該如何理解伯恩斯坦在本書中所闡釋的音樂思想呢?我想大家不妨實際看看伯老究竟是如何進行這系列演講的。事實上伯恩斯坦當年的演講錄影目前都還留存於網路上,只要輸入幾個關鍵字就能輕鬆搜尋到。我建議讀者可將本書視為演講的翻譯講義,在觀看伯恩斯坦演講的同時同步閱讀書中內容,而伯恩斯坦即時演奏的音樂示範也有譜例可參酌。如此既能明暸伯恩斯坦在演講中的各種旁徵博引,同時也能藉由聆聽音樂而更加身歷其境。

最後我要說的是,本書的內容不僅彰顯了伯恩斯坦的博學,同時也看到他面對音樂時的謙卑。雖然這不是一本容易閱讀的書,但若能真正明暸書中的各個意涵,相信你定能對古典音樂有著超乎一般人的理解,未來對於各種音樂類型勢必更能融會貫通、悠游其中。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