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慶岳
-
特別企畫 Feature
哀傷就是我的本質
死亡必然華麗,否則生存的艱辛,要如何去訴說。優雅必須被陌生者踐踏,否則我們如何懂得緬懷、以及哀悼與懊悔?每一個流星般隕落的零碎事件,都是浩瀚天體遣來的神秘訊息,也是引領我們繼續黑暗前行的指引明燈。
-
回想與回響 Echo
哀傷的劇場巫師
也許,《千圈の旅》至終真正所探討的,還是生命與死亡間,永遠輪迴不斷的關係。郭文泰像個哀傷的孩子,在洞悉死亡必將是生命的歸處時,堅持玩起了自己的永恆遊戲,他以一個劇場裡的巫師身分出現,將死亡與生命遊戲般地斷然分開,因此讓信念與愛得以在其間迴繞不滅。
-
特別企畫 Feature 建築師、作家
阮慶岳:希望文化部能更積極地與建築/城市美學作對話
我希望文化部能更積極地與建築/城市美學作對話,因為城市幾乎已是現代文明的表徵,而建築更是檢驗城市美學時的重要敘述者。 這包括軟性的推廣建築/城市美學文化活動,譬如對於展覽、教育、演講、出版等公民美學的推廣,以建構軟體文化與建築/城市間相互交流的介面,讓在台灣公民的養成教育裡原本就嚴重缺席的建築/城市美學,能有機會在文化政策裡得到一些彌補。 另外,則是希望能積極協助年輕建築人的養成。建築業的市場機制龐大也複雜,年輕的建築人在其中不僅生存困難,理想性格也極易被快速磨損,商業機制有如巨人大衛般難以撼動,犧牲與投降幾乎是年輕有理想者的必然答案。若是能在文化政策上針對有抱負與理想性的年輕建築人,提出配套的獎勵、保護或鼓勵的機制,讓他們可以有喘息的生存空間,甚至能得到注意與肯定,或可以培養出一些/許多具有理想與改革信念的建築人,讓民間與社會底層的設計人,在被政治權力與資本權力牢牢扣鎖的產業現實裡,能更積極地參與入台灣建築/城市美學的演化路途。 希望還能關注城鄉美學必然與應當差異化的問題,讓城市/鄉村、建築/自然間的關係和諧,各得其所地自在優美;同時,必須重視公民自發的美學/空間意識,讓建築不只是被控制與生產的標準化商品,而是與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息息相關的有機體。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策展狂想之一:藝術正在移動中
我一直想像著某種移動中的藝術節,也許這和我小時候對馬戲團的懷念有關,也可能與後來對電影裡吉普賽人的嚮往有關;但其實若深沉的思考,也許更與我們此刻人人的真實生命有關。 是的,這是一個移動的時代,我們無時不刻、且不管願意與否,都必須藉由捷運、火車、單車,或是手機與網路,在空間與時間裡快速地移動。移動是一種關乎生存的競爭,絕對是極其殘忍的,但也因此足夠迷人,足以當作藝術節的主軸。 那要怎麼做呢? 其實,任何一種我們日日所使用的移動工具,都可以拿來作為藝術節的方式。就譬如以「火車」來作個藝術節吧!(就叫做:移動藝術節/Mobil: An Art Festival) 可以像國道馬拉松一樣,選擇在某離峰的時段(譬如某個週日晨或某午夜等),然後找出兩個定點(譬如台北與新竹),安排對開的區間慢車,一輛載著購票的觀眾由台北開往新竹,一輛載著另個方向的觀眾由新竹往台北,兩輛車各有一個劇團(譬如金枝演社與台南人劇團)作演出,劇碼與演員必須拆碎到每一個車廂,且站站都得出車廂,在開車前要重新組合並繼續(也立刻)轉換到另一個車廂的接演下去,像是在許多舞台(車廂)同時演一齣連環戲,無始無終也綿綿不絕。(且必須準確地配合各站的停車與發車時刻,並同時與嘈雜的環境積極相呼應) 當然,這也可以從單一的兩齣戲,擴大成一週或一月的火車藝術節活動,如此就可以看到有許多類型的戲劇或表演,出征般地四處奔馳於全台各地的鐵道上。 在時間與空間的移動速度上,火車其實已經算是相對較慢的,若是要作更快速的移動藝術節,當然也是可以的,就譬如手機藝術節吧!這樣的藝術節可以散居並隱藏在城市的各角落,然後觀眾必須追隨手機的訊息與暗碼,隨機地立刻移動與反應,有些像之前的快閃族,而演出者則必須以事件與瞬間行為來與觀眾互動,像某種秘密結社,既神秘也神聖! 基本上,移動藝術節是要企圖回應我們的真實生存狀態與藝術表演的相互關連,因為那些殿堂般脫離現實的演出空間、佈道似單向的演出與觀者關係,以及真實時空被抽象脫離的經驗,或許太古典也太烏托邦了些吧! 讓藝術節與真實時空互動,藝術節與藝術家們:大家開始移動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R.W.的視覺美學
錯綜複雜下 理性與辯證的曖昧
確實,威爾森是想要藉著舞台,呈現出一個被碎化(與被機械化)的世界,那是他詮釋這世界的方法。但這種因碎化一切現實而得的神秘氣質,也有可能引人往離世的方向作趨靠,甚至有自我虛無化的危險。對此,威爾森明智地以具某種聖性、憐愛所有受苦事物的入世態度,成功作出化解。
-
藝號人物 People
建築,也是一種表演的藝術—法蘭馨.侯班Francine Houben
作為第一位將要把荷蘭學派建築帶進台灣的建築師,法蘭馨.侯班對於建築有許多獨特的思考:她反對高速公路,因為高速公路讓旅人看不到美麗的地景;她喜歡亞洲城市,因為它們有較多非正式的氣氛;對侯班而言,建築不只是智性或觀念的活動,也不只是視覺的滿足,而是美學形式與情感交流的成果。 趁著侯班來台參與在台北一○一大樓舉行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建築模型展」,本刊特邀知名建築師與作家阮慶岳,專訪這位將打造大高雄未來藝文視野的靈魂人物。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建築極簡風 屬於工業社會的空間美學
極簡建築 洞見未來的生活型態
極簡風自一九八○年代後期,持續主導著建築與空間美學領域,聲勢興旺不墜。然而整個現代主義的精神,從二十世紀初期的包浩斯(Bauhaus)開始,其實一直就是對簡約有著極高的崇尚態度。雖然「極簡」的名稱,是後來才出現的,可是這樣的本質,卻一直牢牢地與整個二十世紀的現代建築共生並存。
-
戲劇
我是好孩子,也是壞學生
林奕華和胡恩威的《戀人絮語》,沒有讓我看到太多企圖心的展現,或者這戲本只是兩人戲劇定位點的再調整;對似乎必須移向中產、移向大表演廳、移向主流市場的兩人,這樣的再定位,自然是無可厚非,只是當年林奕華犀利的主題企圖與叛逆風格,可不要在這樣的定位過程中流去了。
-
戲劇
雙重距離外的《半生緣》
《半生緣》的好處在張愛玲能由原先對筆下角色的嘆息與批判,轉至寬厚的最終同情;而在胡恩威與林奕華的處理下,原先辛辣的味道淡去,濃濃對張愛玲的緬懷,與對文本瞻仰般的愛,籠罩頭尾。
-
2004我想看的表演,有……
2004我想看的表演,有……
阮慶岳(作家、建築師) 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碩士,現為華梵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文學著作包括《林秀子一家》等,其他著作有《屋頂上的石斛蘭》、《城市漂流》等。 我想看的有── 雲門舞集以陳映真為題的秋季公演 七○年代,台灣最耀眼文學時光裡流轉耀目的陳映真,曾流淚讓我們見到──青蒼的年輕虛無者康雄、食肉並墮落的改革者吳錦翔、死亡傷口如淒慘無言嘴孔的雛妓這些曾經哺育我們整個時代的小說人物,我期待見到他們真實立在我眼前的舞台。 蘇州崑劇院《牡丹亭》 第一次聽崑曲,是張繼青唱《牡丹亭》裡的〈驚夢〉、〈尋夢〉與〈遊園〉,頹廢文人般抒情細緻唱作、緩緩吐唱的纏綿宛轉,當下大為傾倒,問自己:「怎有這樣迷人的靡靡之音啊!」便自甘沈淪與墮落。 北京人藝《茶館》 就用考古學的心情來看這場戲吧! 一.這批五四作家腦子的剖面結構,究竟與其他十幾億中國人有何不同? 二.這《茶館》戲裡,究竟有沒有藏著什麼他日才能揭曉的預言與謎語? 三.那個時代的戲(剛脫離農業進入光輝的工業時代),怎麼看起來都又假又真,不像現在的戲,看起來又真又假的。 四.關於舞台戲劇,到底是今不如古、還是古不如今?(媳婦必能他日成婆嗎?) 第二屆國際劇場藝術節 好像與愛人同志同進到夏夜的熱鬧戲劇夜市了。夜市今夜的攤販陣仗,感覺有點邊緣與小眾,又有非常嚴肅自我對待的姿勢。泉靜花、安部公房、梅特林克、易卜生、貝克特,大師品牌一字排開令人眼花撩亂。 確實會被吸引。也許是劇名、劇作者,或者是隱約感覺到一種方逝去的「某種現代」的某種追悼氣氛 海地民俗打擊樂團 曾遊蕩到古巴中下方、一臨海城市Trinidad。夜裡穿走入幽暗小巷,迷人音樂四處若有若無傳揚來,是簡單的鼓與吉他,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