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吳孟珊

發表文章 27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江秋岑X賴國洲、傅秀香

    讓音樂敲響生活圈,叮叮咚咚變年輕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加上才藝班的廣告總是營造大人帶著小孩學樂器的幸福畫面,帶給我們「學琴」等於「兒童」的刻板印象。然而,對藝文的愛好應該是不分年齡的,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活力班」提供了長者更多的選擇,就算不懂得看譜、也沒有音樂基礎,一樣可以在擊樂的世界中悠遊自在。

    文字|李秋玫、吳孟珊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 「共感覺・踹kóng啦!」的企劃群。
    音樂 台北室內合唱團「共感覺・踹kóng啦!」

    跳出框架 透過五感探索聲音

    現代音樂很難懂?長年致力於發展當代人聲藝術的台北室內合唱團,為了讓大眾更貼近現代音樂,經過兩年的策劃,將在12月中旬在大稻埕推出「共感覺・踹kng啦!」,以「上街」、「來看」、「來摃」、「唱聲」4項主題活動,把現代合唱音樂的聯想轉譯成看得到、摸得到的實體,並透過互動拉近距離,帶來更多樣的體驗與感受。

    文字|吳孟珊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1/26
  • 焦點專題 Focus 訪耳鼻喉科醫師張智惠&語言治療師蔡子培

    「語言治療」有助聲帶消炎、讓繭消失

    對於演奏家來說,身邊備著兩、三把樂器演出是常有的事,但對於聲樂家來說,他們的「樂器」就只有他們的聲帶,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因此,如何避免自己唯一的「樂器」受損,不慎受傷時又該如何重回最佳狀態,成了聲樂家一輩子離不開的課題。

    文字|吳孟珊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楊書涵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揮灑音符的背後 不可承受之「輕」的坎途

    近年來,台灣本地栽培出來的青年指揮,在許多國際大賽中脫穎而出,進而在世界樂壇嶄露頭角,這顯現了台灣這幾十年來音樂專業教育的成果,但背後之不易,更難以一言蔽之。不同於演奏家,一名指揮的養成需要龐大的資源、實地的演練,透過在職業劇團的觀摩、參加指揮大賽與研習營是重要且有效的學習,唯有在學校與環境教育的互相支援下,才能讓在台灣學習指揮的有志學子在國內就能獲得豐富的學習及上台練習的機會,並讓大環境能有正向循環發展。

    文字|吳孟珊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左起:小提琴家辛明峰、大提琴家簡碧青與鋼琴家辛幸純。
    音樂 搭起台灣與瑞士間的音樂橋梁

    三位台灣演奏家聯手 向曼紐因致敬

    為將瑞士的美好文化介紹給台灣觀眾,由大提琴家簡碧青及其作曲家夫婿法比安.穆勒創辦了「音樂瑞士之夜」,今年來到第七年,音樂會主題回到室內樂,並以此向小提琴大師曼紐因致敬,將演出布洛赫為曼紐因而作的樂曲,簡碧青邀來曾在英國曼紐因音樂學校求學的鋼琴家辛幸純與小提琴家辛明峰聯袂演出,別具意義。

    文字|吳孟珊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青年指揮家吳曜宇
    音樂 北藝大 X NSO「思鄉情懷」

    交響樂音引領 演繹多元民族風采

    今年的關渡藝術節邀到國內六大交響樂團共襄盛舉,其中與NSO合作的「思鄉情懷」由青年指揮家吳曜宇指揮,及小提琴家李宜錦共同演出,音樂會三首曲子都與「故鄉」有著深刻連結,包含柯大宜的《加蘭塔舞曲》、顏名秀小提琴協奏曲《補天穿》的世界首演與德弗札克的第九號交響曲,讓樂迷感受作曲家們用交響樂呈現不同時代與不同民族的聲音風采。

    文字|吳孟珊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彼得.麥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古典交響樂團的行銷革命

    在古典音樂式微、觀眾老化與流失危機迫切的現在,古典樂團如何找到、維持、培養自己的觀眾,可說是各大樂團都非常重視的課題。即將在十一月再度訪台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也在行銷與推廣上著力甚深,其中的重要功臣就是該團公關行銷總監彼得.麥瑟,透過他的分享,我們可以知道他如何為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打造品牌、建立年輕形象,並不遺餘力地以各種方式「挖」出潛在的未來觀眾。

    文字|吳孟珊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不妥協破力—DUO BUD」

    上個月看完結合崑曲和日本能樂的《繡襦夢》後,對於各國傳統音樂的交流結合就更感興趣了。令人期待已久的衛武營開幕季即將帶來的「不妥協破力DUO BUD」,促成了以韓國傳統樂器為主的DUO BUD樂團和三位由箏、中阮及笛簫國樂家組成的「三個人」樂團二度攜手合作,讓我非常好奇這幾位充滿創作動能的音樂家能激盪出什麼樣的新想法、新聲音呢?怎麼樣能讓傳統樂器跳脫出原有的框架,從傳統元素發展出新的可能,走進現代人群中,我想這是這兩個知名「傳統」音樂團體一直致力於發掘的事情吧。尤其是當伽倻琴碰上古箏,這兩個看似相似卻又不同的樂器,如何在音樂上展現出它們各自的特性,相信也是一大挑戰。解構與建構之間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這即是最有趣之處。 文字|吳孟珊 音樂工作者

    文字|吳孟珊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拜魯特慶典劇院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因作曲家而名揚世界的可愛小城

    造訪「拜魯特音樂節」 朝聖華格納之旅

    每年在德國小城拜魯特舉行的「拜魯特音樂節」是專為演出華格納作品而設的音樂節慶,而整個拜魯特也與華格納家族關係緊密,只要跟著「W」記號,就可以處處見到與華格納相關的景點與足跡:除了專為演出華格納作品而設計的拜魯特慶典劇院,還有華格納博物館(包含其故居)、吸引華格納到此的侯爵歌劇院、李斯特(華格納的老丈人)博物館、華格納喜愛的「貓頭鷹餐廳」不管你是樂迷或是觀光客,來到拜魯特,就可以體驗百分百的華格納!

    文字|吳孟珊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位於港口邊的易北愛樂廳,歷經10年歲月終於落成。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易北愛樂廳 從燙手山芋變身觀光磁鐵

    用十年的光陰、八億六千六百萬歐元打造出的德國漢堡易北愛樂廳,之前因工程嚴重延宕與建造預算持續暴漲,可說成為德國人眼中的笑話,但終於在去年一月開幕的它,第一年就交出漂亮成績單:一百四十萬歐元的盈餘,每日一萬七千人次的造訪,讓漢堡的觀光人數激增,因此也被媒體稱為「觀光磁鐵」。是如何的經營讓笑話變佳話?品質的堅持、用心的節目規劃、不遺餘力的推廣教育,都是易北愛樂廳打造成功光芒的必勝之道。

    文字|吳孟珊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心理分析進入藝術領域 重現「世紀末」潮流

    奧地利作曲家許瑞克曾是廿世紀初最火紅的作曲家之一,但因納粹掌權,有猶太血統的他被迫卸下國立柏林音樂院院長一職,作品被禁,他也因此被大眾所遺忘。今年剛好是許瑞克歌劇《被烙印的人》首演百周年,柏林喜歌劇院特地製作演出,並邀西班牙導演彼耶多執導。這齣導入心理分析理論的歌劇,在彼耶多手中,則呈現出主角拒絕長大的彼得潘症候群,把舞台打造成一個童趣卻又暗藏恐懼的兒童樂園。

    文字|吳孟珊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繪本畫家塔塔尼可夫為劇中場景畫的草圖。
    企畫特輯 Special

    《聰明的女人》 為孩子們特製的精緻禮物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年度歌劇製作,將推出德國作曲家卡爾.奧福一九四三年的親子歌劇《聰明的女人》,也是該作品的台灣首演。重視音樂、動作、戲劇三合一教育理念的奧福以此作具體實踐其想法,而北市交為了把這部經典的童話歌劇帶給親子們,製作團隊也將戲劇、舞蹈、影像都放進了表演中,特邀兒童劇導演趙自強領軍操刀,繪本畫家塔塔尼可夫為人物角色做造型繪圖,精緻的製作如精緻的禮物,要送給台灣的孩子們,讓他們認識藝術的美好

    文字|吳孟珊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奧地利鋼琴大師巴杜拉-史寇達
    藝號人物 People 奧地利鋼琴大師

    巴杜拉-史寇達 走過世紀風華的經典琴音

    生於音樂之都維也納,被譽為奧地利國寶級大師的保羅.巴杜拉-史寇達,走過廿世紀的音樂風華年代,與多位傳奇指揮如福特萬格勒、卡拉揚、貝姆、蕭提等合作過,他就代表了上個世紀的典範。六月中,老大師選擇台北作為他「最後世界巡迴」計畫的一站,將再帶來他的精湛演出!

    文字|吳孟珊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暌違近半世紀,NHK交響樂團終於再度來訪。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東方打造的西方古典 無國界的「N響」震撼

    創立於一九二六年的NHK交響樂團是日本第一個專業交響樂團,在歷任指揮的奠基、及邀請國際樂壇一流指揮客座演出的合作激發下,成為可與歐洲頂尖樂團媲美的日本代表性樂團。距上次訪台已有四十五年之久,只在發燒友間口耳傳頌的精采樂音,將在指揮下野龍也帶領下再度訪台,兩場音樂會將分別呈現德奧及斯拉夫經典,展現「N響」的精湛功力。

    文字|吳孟珊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布蘭登堡門日景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造訪實景

    布蘭登堡門 見證普魯士王國興衰

    現在矗立於柏林的布蘭登堡門其實一七九一年才竣工,比巴赫的經典名曲《布蘭登堡協奏曲》晚了七十年,但巴赫造訪柏林時,當時的柏林已經是普魯士王國的首都,發展中的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而這座赫赫有名的城門,當年是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為了替菩提樹下大道的盡頭建造一個宏偉的結束,也為了紀念剛去世的腓特烈二世和七年戰爭的勝利而建,兩百多年來與德意志民族有著不可分割的命運關係,一起經歷所有的興衰、並見證充滿各種喜怒哀樂的故事及歷史。

    文字|吳孟珊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遶境.喧天》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一個民間習俗 描繪多樣人文風情

    對台灣居民來說,「遶境」可說是相當熟悉的民間習俗活動,喧天鑼鼓、神明出巡,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希望與期盼的具象表現。北市國甫出版的《遶境.喧天》專輯,收錄五位優秀的台灣作曲家作品,以南管、北管、歌仔戲、布袋戲、臺灣民謠等元素作為音樂創作素材,不同的世代對「遶境」呈現同中有異的詮釋,微妙組合令人玩味無窮,亦象徵著一種文化薪火相傳的意念。

    文字|吳孟珊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芝加哥交響樂團與指揮大師慕提

    二○一三年一月,芝加哥交響樂團首次來台演出,原本應該是由他們的音樂總監慕提(Riccardo Muti)領軍,就在演出前一週,慕提因病開刀而必須緊急取消亞洲巡演;這次樂團二度來台,終於能夠聽到他們的合體了!雖然之前紐約愛樂亦極力爭取與其合作,但二○○八年慕提決定情定芝加哥,自二○一○年起成為他們的音樂總監,二○一五/一六樂季已經是他第二任期的開始,經過五年的磨合,現在正是樂團與慕提的成熟發展期,知道彼此要什麼,但還沒「老夫老妻可能就沒太多火花」的階段;加上這次來台演出的演出曲目,都能夠充分展現樂團的實力特色(尤其是以磅礡著稱的銅管),令人非常期待這以嚴謹風格聞名的芝加哥交響樂團,在七十四歲的大師指揮棒下,究竟會迸發出怎麼樣的精采火花?的確很值得讓人一探究竟。

    文字|吳孟珊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那娜擊樂二重奏
    焦點專題 Focus GAME 2/收藏心事

    連續三屆擊樂國際大獎加持 敲打中共享美好回憶

    從小就很喜歡收藏大大小小東西的陳哲輝,長大之後玩打擊樂,更是能讓他名正言順的「投其所好」;不同的是,收藏不只是他的「玩具」,也變成了樂器。這回新點子樂展的「收藏心事」演出,他將帶領著在三屆盧森堡國際擊樂重奏比賽獲獎的學生,一起展現比賽得獎的精采曲目,並結合新媒體互動裝置,包括動畫、投影、燈光一起呈現。

    文字|吳孟珊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布列茲錄音大全集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廿世紀的權威 詮釋廿世紀的經典

    身為廿世紀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布列茲另一個最令人注目的身分就是縱橫國際樂壇的指揮家,忠於作曲家在樂譜上傳達的意念,也是他身為一個作曲家兼指揮家的堅持。在樂界,他以詮釋廿世紀經典聞名,而這套錄音全集,收藏了布列茲廿世紀經典的經典詮釋,對於想要認識廿世紀具代表性作曲家作品的愛樂者,布列茲令人豁然開朗的演繹,相信會是一個最佳的入門寶典。

    文字|吳孟珊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聖十字合唱團指揮 羅德利希.克萊勒

    以普世精神詮釋《彌賽亞》Roderich Kreile

    德勒斯登聖十字合唱團是目前全球擁有最悠久歷史傳統的少年合唱團之一。十一月該團將協同德勒斯登愛樂交響樂團訪台演出經典神劇《彌賽亞》。此次領軍來台的指揮家是該團指揮羅德利希.克萊勒,帶領該團迄今已屆十二年,本刊特別專訪克萊勒,請他一談他與聖十字合唱團的結緣、對《彌賽亞》的看法、以及與德勒斯登愛樂合作之心得。

    文字|吳孟珊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

  • 新銳藝評 Review

    再不換氣就缺氧

    評四把椅子劇團《呼吸》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