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蘭登堡門日景(黎家齊 攝)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城門之歌/布蘭登堡門 造訪實景

布蘭登堡門 見證普魯士王國興衰

現在矗立於柏林的布蘭登堡門其實一七九一年才竣工,比巴赫的經典名曲《布蘭登堡協奏曲》晚了七十年,但巴赫造訪柏林時,當時的柏林已經是普魯士王國的首都,發展中的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而這座赫赫有名的城門,當年是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為了替菩提樹下大道的盡頭建造一個宏偉的結束,也為了紀念剛去世的腓特烈二世和七年戰爭的勝利而建,兩百多年來與德意志民族有著不可分割的命運關係,一起經歷所有的興衰、並見證充滿各種喜怒哀樂的故事及歷史。

現在矗立於柏林的布蘭登堡門其實一七九一年才竣工,比巴赫的經典名曲《布蘭登堡協奏曲》晚了七十年,但巴赫造訪柏林時,當時的柏林已經是普魯士王國的首都,發展中的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而這座赫赫有名的城門,當年是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為了替菩提樹下大道的盡頭建造一個宏偉的結束,也為了紀念剛去世的腓特烈二世和七年戰爭的勝利而建,兩百多年來與德意志民族有著不可分割的命運關係,一起經歷所有的興衰、並見證充滿各種喜怒哀樂的故事及歷史。

「布蘭登堡」,是現今德國的一個邦名,卻也曾經是個國名(神聖羅馬帝國下的「布蘭登堡—普魯士」);是一個存在於十七世紀(1618-1701)的國家,也是一個家族的名稱(布蘭登堡霍亨索倫家族)。

提到布蘭登堡,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布蘭登堡門和巴赫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巴赫寫這首曲子,是他一七一九年為了要幫他服務的宮廷樂隊購置新的大鍵琴而到柏林,藉此拜訪了愛好藝文的布蘭登堡侯爵(Christian Ludwig von Brandenburg-Schwedt,1677-1734),兩年後他把他的六首協奏曲寄給他,並在扉頁的背面把這六首曲子題獻給他。但其實在巴赫造訪柏林的時候,布蘭登堡門還沒建造,而柏林已經成為普魯士王國(註1)的首都,城市的規模不斷地向外發展中。

「和平之門」的建造緣起

布蘭登堡門的源起,的確和柏林成為首都息息相關。一七三四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1688-1740)希望為王國的首都築起一道城牆,增加消費稅收,並陸續建造了共十八座城門作為關卡,「舊」布蘭登堡門就是其中之一。五十幾年後,新繼任的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1744-1797)在登基兩年(1788)後下令重新建造布蘭登堡門;一方面他想要為菩提樹下大道(Unter den Linden)的盡頭建造一個宏偉的結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要紀念剛去世的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712-1786;歷史上亦稱他為腓特烈大帝)和七年戰爭(1756-1763)的勝利,打造了這座高廿六公尺、寬六十五點五公尺、深十一公尺的城門。費時三年,終於在一七九一年竣工,從此,它開始與德意志民族有著不可分割的命運關係,一起經歷所有的興衰、並見證充滿各種喜怒哀樂的故事及歷史。

布蘭登堡門是由當時的普魯士建築師朗漢斯(Carl Gotthard Langhans,1732-1808)所設計,也是他最著名的建築作品。朗漢斯以雅典衛城(Acropolis)的城門為藍本,建造出這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由東西兩側各六根的立柱支撐著平頂,立柱之間的牆將整個門分隔為五個通道,正中央較寬的通道到一九一八年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Wilhelm II,1859-1941)退位前,都只有王室成員或受邀的貴賓才能從此進出。現在看到的兩旁門房,則是為當時的衛兵及稅務人員使用所建造。

布蘭登堡門甫竣工之時,尚未有門頂的雕像;兩年後(1973),雕刻家沙多夫(Johann Gottfried Schadow,1764-1850)打造了五公尺高的和平女神厄瑞涅(Eirene)雕像放上了城門頂,這位駕著勝利馬車的女神也被刻劃在城門中間的浮雕中,代表著和平與友好,因此這座門也有「和平之門」之稱。而這雕像在這兩百多年的歲月中,隨著歷史的發展曾經被摘下來三次。

歷經三次的浩劫

第一次,就是在雕像完成的卅三年後(1806)。那一年秋天,普魯士王國加入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並率先宣戰,當時勢如破竹的拿破崙,不久後就率領了法國軍隊以征服者的身分通過了布蘭登堡門,這一個場景也被法國畫家梅尼耶(Charles Meynier,1768-1832)的油畫《拿破崙在柏林》Napoleon in Berlin(1810)中重現。打勝仗的拿破崙就把這代表和平的女神從城門上摘了下來,帶回了巴黎。八年後,拿破崙在第六次反法同盟中無條件投降,普魯士人在巴黎找到了他們的女神,為了慶祝這次的勝利,普魯士建築師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1781-1841)進而在女神手持權杖的花環上加了戴著普魯士皇冠的鷹鷲,並在花環中加了他設計的鐵十字勳章,讓這個和平女神化身為勝利女神維多利亞(Victoria)帶回柏林,並重新再回到布蘭登堡城門上,勝利女神駕著馬車望著東方,成為柏林人口中「歸來的馬車」(Retourkutsche)。

然而,隨著柏林的城市範圍不斷地擴大,在一八六○年間,當時築的城門由於城牆的拆除也一一成為歷史,只剩下布蘭登堡門依然矗立。現在在柏林,還可以透過路名或車站名,發現當時某些城門的遺址所在與城市發展的足跡。

第二次,經過了一百多年,來到了第二世界大戰。在這期間,布蘭登堡門見證也經歷了德意志帝國(註2)、威瑪共和國、納粹德國的興衰。布蘭登堡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倖存了下來,然而勝利女神雕像就像戰爭的結果一樣並沒那麼幸運,在轟炸後只剩下一顆馬頭。大戰結束後,柏林被一分為二,布蘭登堡門就站在東西柏林的交接處,再度突顯了它歷史上的意義。

傷痕累累的城門在戰後十年終於被再次整修,一九五六年的修復工程中,互相敵對的東西柏林雙方通力合作,被取下來的雕像則以沙多夫製作的原型重新打造(註3),隔年完成修復工作。然而鐵十字勳章和帶著普魯士皇冠的鷹鷲卻因為被東柏林市政大會認為是「軍國主義的象徵」而被捨棄。不料,在一九六一年一夜間被立起的柏林圍牆,布蘭登堡門就被圍在邊境的隔離禁區內,除了東德的邊境士兵及特別經過審查的人士外,誰都無法接近它,布蘭登堡門似乎變成了柏林的另外一座孤島,由於這個分界線也同時是冷戰時期華沙公約組織國家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家的分界線,這座門也轉變成德國分裂和冷戰的象徵。

第三次,就在柏林圍牆倒塌後。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一個充滿歷史性意義的日子,柏林圍牆倒塌了,一個月後,在超過十萬人的歡呼聲中,當時的東西德總理一起打開了這扇城門,布蘭登堡門再次開放,這座門轉而成為德國重新統一的和平象徵。在門上孤望廿八年的勝利女神因為年久失修再加上開放的慶祝活動期間遭到破壞,它第三度再被從門上取下來進行修整。一九九一年,勝利女神再次持著鐵十字勳章回到了門頂,望著東邊,繼續見證歷史。城門部分也因為缺乏保養,砂岩構造受到環境的破壞,於一九九九年開始歷經廿二個月的修繕,於二○○二年兩德統一日重新與世人見面。

是歷史 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時間轉回到現在,兩德統一過了廿五個年頭,柏林在這廿幾年間整個城市就像個大工地一般,不斷地整合重建,如今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城市樣貌。由於布蘭登堡門旁的大部分建築在二次大戰期間幾乎被摧毀殆盡,兩德分裂時期因為地處隔離區,旁邊的廣場也成了荒地,周邊的重建工作可說是一波又一波。布蘭登堡門旁原本即緊鄰著蒂爾加滕公園(Großer Tiergarten),不遠之處即是落成於一八九四年的國會大廈(Reichstagsgebäude)。

由於德國統一之後首都遷回柏林,一九九九年德國議會再次回到國會大廈,從國會大廈到施普雷河灣公園(Spreebogenpark)這一新建政府區就是所謂的「聯邦紐帶」,其中最醒目的建築莫過於二○○一年落成的聯邦總理府(Bundeskanzleramt),以玻璃幕牆為基礎的設計,讓建築內外視覺能夠流通,以表達「透明」的概念。城門的南邊則於二○○三年開始興建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紀念在二戰期間被迫害的猶太人,設計者放棄象徵性符號的使用,而是用2,711塊水泥碑組成的網狀通路,讓參觀者任意穿行,感受穿越其中的氣氛,於二○○五年落成開放。

現在,每年的跨年夜,布蘭登堡門前都會有盛大的慶祝晚會,並在午夜用煙火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現在也成了柏林傳統之一。另外,每年在布蘭登堡門附近皆有定期舉辦的各種活動,如:柏林馬拉松、自行車馬拉松等。還有每年五一勞動節會在連接布蘭登堡門的六月十七日大街(Strasse des 17. Juni)上舉行親子家庭慶祝會,是個可以讓全家大小有吃有玩的園遊會。對於生活在柏林的人來說,布蘭登堡門不只是歷史古蹟、也不只是充滿遊客的觀光景點、它是城市生活中的一部分。對於旅人,它是來到柏林必拜訪之處,訴說著德意志民族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註:

  1. 布蘭登堡-普魯士為普魯士王國的前身。1701年,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被加冕為普魯士王國的國王,開始普魯士王國的歷史。
  2.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國王威廉一世正式登基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建立,直到1918年11月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
  3. 砲火下殘存的勝利女神雕像馬頭現保存在柏林的博物館(Märkisches Museum)展覽。

相關網站:

 布蘭登堡門相關活動(德文)www.berlin.de/events/brandenburger-tor/

 柏林旅遊會議局官方中文網(簡體中文)laibolin.com/

 柏林相關旅遊資訊(英文) www.visitberlin.de/en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達人帶路

三種走進布蘭登堡門的方法

要到布蘭登堡門,有幾種不同的走法可視需求調整:

路線一:

若有較多的時間,不妨可以試試從哈克市場(Hackescher Markt)為起點,在哈克市場的S-Bahn車站周圍週末常有小攤販市集,而附近的哈克庭院(Hackesche Höfe),是柏林年輕人喜歡溜躂的地方之一,裡面有咖啡廳、餐廳、電影院與各式各樣的小店,朋友們千萬不要被小店吸引住就佇足不前,後面可還有一段路要走。接下來穿過S-Bahn車站往博物館島(Museumsinsel)方向前進,由於博物館島上共有五座博物館,如果想要全部都看過一遍,至少需要一到兩天的時間,建議另外找個博物館日專攻。

走宮殿橋(Schlossbrücke)穿過博物館島,感受沿途從十九世紀以來發展出的柏林特有人文風情,週末這附近也會有跳蚤市集,過了宮殿橋,就會接上菩提樹下大道了。沿著菩提樹下大道就可以看到布蘭登堡門,沿途可看到不少柏林重要的景觀和建築,像是菩提樹下邦立歌劇院(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註1)、柏林洪堡大學(umboldt Universität)等。

抵達布蘭登堡門,就等於抵達了當時的東西柏林的分界點。穿過布蘭登堡門繼續往西走就是蒂爾加滕公園,公園的另一個盡頭是柏林動物園,動物園附近的選帝侯大街(Kurfürstendamm)是當時西柏林最繁華熱鬧的地區,如果有足夠時間就可以這樣漫步穿越柏林東西邊。如果想參觀國會大廈,則是穿過城門後往北走,國會大廈的穹頂也是值得參觀的景點之一,需兩天前至官方網站預約(註2),若來不及預約,則得在兩小時前到對外服務處(Serviceaußenstelle)登記。另外不遠之處即是被柏林人稱為「洗衣機」的聯邦總理府,天氣好時,在總理府旁的施普雷河灣公園愜意散個步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或是從城門往南走一點,就是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紀念碑群下有個地下室展廳,可從東南側台階或搭乘電梯到達,介紹有關被害者、受難地點與各個紀念地的相關資訊。

路線二:

是一個較短的路線,可從柏林御林廣場(Gendarmenmarkt)為起點,廣場上的柏林音樂廳(Konzerthaus Berlin)設計者就是設計鐵十字勳章的建築師申克爾。從廣場往法蘭西大街(Französische Strasse)走到腓特烈大街(Friedrichstrasse),沿路走到菩提樹下大道,都是逛街採買的好去處,到了菩提樹下大道後向左轉,步行十分鐘即可到達布蘭登堡門。

路線三:

或者也可以搭乘傳說中的「總理地鐵」(Kanzler-U-Bahn)五十五號線(U-Bahn 55)到布蘭登堡門。這條從一九九五年就開工,至二○○九年八月才通車的地鐵線只有三站: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聯邦議院(Bundestag)、中央火車站(Hauptbahnhof),目前不和任何其他地鐵線連接,布蘭登堡門站還是全柏林最深的地鐵站,也可算是一個有趣的「景點」。

註:

  1. 由於菩提樹下邦立歌劇院於2010年9月開始整修至今尚未完工,現暫於柏林席勒劇院演出,因此現名為「邦立歌劇院於席勒劇院」(Staatsoper im Schillertheater),目前預計將於2016/2017樂季開始時搬回原址。
  2. 國會大廈官方網站線上預約網址 visite.bundestag.de/BAPWeb/pages/createBookingRequest.jsf?lang=en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