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魯特慶典劇院(吳孟珊 攝)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隨著《帕西法爾》,擁抱華格納╱歌劇聖地 因作曲家而名揚世界的可愛小城

造訪「拜魯特音樂節」 朝聖華格納之旅

每年在德國小城拜魯特舉行的「拜魯特音樂節」是專為演出華格納作品而設的音樂節慶,而整個拜魯特也與華格納家族關係緊密,只要跟著「W」記號,就可以處處見到與華格納相關的景點與足跡:除了專為演出華格納作品而設計的拜魯特慶典劇院,還有華格納博物館(包含其故居)、吸引華格納到此的侯爵歌劇院、李斯特(華格納的老丈人)博物館、華格納喜愛的「貓頭鷹餐廳」……不管你是樂迷或是觀光客,來到拜魯特,就可以體驗百分百的華格納!

每年在德國小城拜魯特舉行的「拜魯特音樂節」是專為演出華格納作品而設的音樂節慶,而整個拜魯特也與華格納家族關係緊密,只要跟著「W」記號,就可以處處見到與華格納相關的景點與足跡:除了專為演出華格納作品而設計的拜魯特慶典劇院,還有華格納博物館(包含其故居)、吸引華格納到此的侯爵歌劇院、李斯特(華格納的老丈人)博物館、華格納喜愛的「貓頭鷹餐廳」……不管你是樂迷或是觀光客,來到拜魯特,就可以體驗百分百的華格納!

一八七一年,華格納(Richard Wagner)首次來到了拜魯特(Bayreuth),終於找到了完成音樂節構想的地方。但其實,他一開始想到的不是拜魯特。

時間拉回到一八五○年代,華格納開始有音樂節的想法時,最先考慮的地點曾經蘇黎士、威瑪、慕尼黑。但種種因素,這些想法都無法實現,廿年就這麼過去了,直到指揮家漢斯.里希特(Hans Richter)的推薦下,他到拜魯特造訪了當時擁有最大舞台的侯爵歌劇院(Markgräfliches Opernhaus)之後,才又出現了新的契機。雖然華格納認為這座歌劇院仍無法符合演出《尼貝龍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的需求,但他卻喜歡上了這個可愛的小城市。從此以後,華格納家族和這個城市的關係緊密相連至今,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座專為華格納作品打造的聖地

當時,拜魯特市送了一塊市中心外的綠丘(Grüner Hügel)給華格納,並在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 von Bayern)的資助下,於一八七二年華格納生日那天立下了拜魯特慶典劇院(Bayreuther Festspielhaus)的奠基石,四年後的夏天,有如傳說般的「拜魯特音樂節」(Bayreuther Festspiele)以《指環》中的第一部《萊茵黃金》Das Rheingold揭開序幕。漸漸地,「綠丘」便成為了拜魯特慶典劇院的另一個代號,當德國人講到「在綠丘上」(auf dem Grünen Hügel)時,就知道指的是這棟華格納的劇院。

不過,所有事情並不是都那麼順利,第一次音樂節的赤字虧損,讓它接下來就被停辦了六年,直到一八八二年,以華格納最後一部作品《帕西法爾》首演展開了第二屆的音樂節。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唯一在慶典劇院世界首演的華格納作品在拜魯特音樂節,似乎也有著不一樣的地位。從它的首演至二○一七年,已經在音樂節共演過五百卅次,除了《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外,演出次數比其他劇目多出一倍以上。

由於兩次世界大戰,拜魯特音樂節曾經又停辦了數年,自一九五一年起才每年不間斷地舉辦。雖說是華格納的歌劇音樂節,但也不是所有華格納的歌劇都會在此上演;他早期的三部歌劇《仙女》Die Feen、《禁戀》Das Liebesverbot、《黎恩濟》Rienzi被作曲家本人認為不適合放在音樂節中,因此這三部歌劇至今都未曾在音樂節中上演。不過這座華格納專為其作品打造的劇院,由於它特殊的音響設計,加上許多被稱道的經典製作、以及一流的音樂家陣容,讓華格納樂迷趨之若鶩。劇院有近兩千個位子,一般來說每年演卅場,共可售約五萬八千張票,但每年卻有超過五十萬的購票需求,所以樂迷們只能慢慢排隊,並且每年都必須回覆一次購票需求,才能一直留在排隊等候的名單中。平均來說,若無特殊情況,需要等個十年上下,才能獲得拜魯特音樂節的門票。

這座「綠丘上」的劇院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當然這就要說到華格納用心良苦的特殊設計。第一個特色就是劇院廳內完全是木造結構,連椅子也是,因此對聲音的反響特別好。另一個特色就是華格納為他的歌劇特別設計的樂池,他打造了一個近四十五度階梯式的「神秘深淵」(Mystischer Abgrund),並且在樂池邊加了一個反響蓋,讓樂團的聲音不直接打往觀眾席,而是先打到舞台上,使歌手的聲音和樂團的聲音融合後,再傳到觀眾席,以求讓樂團和歌手的聲音達到最大的平衡。再者從觀眾席往舞台看完全看不到樂團,因此觀眾不會被樂池裡的指揮及音樂家分了心。

另一方面,為了讓無論坐在哪一個位子的觀眾都可以清楚看到舞台,華格納不採用巴洛克式的包廂式劇院(Logentheater)設計,而是採取圓形劇場(Amphitheater)的形式;相較之下,這個設計在當時來說是打破階級的。此外,他也刻意調暗觀眾席的亮度,為的也是要讓觀眾完全專注在舞台上。只不過,他所有的精心設計卻是苦了樂池裡的指揮,劇院的舞監曾說:「整間劇院音響最差的地方就是指揮這個位子了」。為了確定聲音在觀眾席的狀況,排練時,音樂助理會在觀眾席的工作檯上,與在樂池的指揮用專屬內線電話聯繫,當指揮的第二對耳朵。除此之外,在拜魯特歌劇院裡,樂團坐的方式也跟一般歌劇院不一樣。一般來說,第一小提琴是坐在指揮的左手邊,但為顧及聲音要先反射到舞台上的位置,在拜魯特則會是坐在指揮的右手邊。大提琴、低音提琴、豎琴則是會分坐於樂池的兩邊。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