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音樂之都維也納,被譽為奧地利國寶級大師的保羅.巴杜拉-史寇達,走過廿世紀的音樂風華年代,與多位傳奇指揮如福特萬格勒、卡拉揚、貝姆、蕭提等合作過,他就代表了上個世紀的典範。六月中,老大師選擇台北作為他「最後世界巡迴」計畫的一站,將再帶來他的精湛演出!
最後的世界巡演—奧地利國寶大師巴杜拉-史寇達鋼琴獨奏會
6/17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82269909轉113
放眼樂壇,還有誰能夠擁有超過兩百張錄音專輯,並且與指揮大師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1886-1954)、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貝姆(Karl Böhm,1894-1981)、蕭提(Sir Georg Solti,1912-1997)等人都合作過?年將屆九旬的維也納鋼琴家保羅.巴杜拉-史寇達(Paul Badura-Skoda)就是這樣一位碩果僅存並且當之無愧的人物。被譽為奧地利國寶的他,音樂會足跡跨遍世界各地,如今,在睽違三年後,這位屬於上個世紀的大師將選擇台北作為他「最後世界巡迴」計畫的一站,用一生累積下來的全部化作一顆顆真摯的琴音,和海外的觀眾話別。
一戰成名 引起大師們注意
出生於一九二七年的巴杜拉-史寇達,年幼時就展現出對音樂的興趣,因此六歲時家人便讓他開始學習鋼琴,雖然他熱愛音樂,但其實一開始他並非馬上想要成為鋼琴家,他就像他父親一樣對物理、數學、科技感興趣,曾經想成為工程師或是科技相關研究人員。但在戰爭時期成長的他,看到人們天天在死亡的威脅下生活,並深刻地感受到音樂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慰藉更為恆久,讓他對於自己的未來有了不同的想法。
巴杜拉-史寇達在十八歲那年進入了維也納市立音樂院,兩年後便迎來他第一個嶄露頭角的機會,贏得了維也納音樂比賽首獎,這是當時戰後第一個奧地利舉辦的大型音樂比賽,因此很多後來成名的鋼琴家在當時也都參加了這場比賽。他回憶說,那一年的冬天他滑雪發生意外手受了傷,大概有六個禮拜不能練琴,但也因而讓他獲得充分的休息,「在靜養後我感到精神煥發」,結果以李斯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獲得了優勝,讓他在音樂之都一戰成名。
他的優異天賦,也在其後受到兩位指揮大師——福特萬格勒和卡拉揚的注意,就在他從音樂院畢業後一年(1949)即有機會分別與兩位大師合作,也為他職業演奏生涯奠下一個亮麗的開端。他首次與福特萬格勒的合作,是與指揮家的女兒(Dagmar Bella)及維也納愛樂在維也納金廳演出莫札特雙鋼琴協奏曲。為使他們的合奏能完美無間的配合,兩位獨奏家花了一年的時間一起準備,第一次排練即讓福特萬格勒很滿意,這場音樂會的實況錄音至今都還可以在巴杜拉-史寇達或福特萬格勒的專輯中聽到。回憶和大師的合作,他說:「心情是忐忑的,但福特萬格勒像一個朋友、同事般地詢問我對於協奏曲的速度與想法。」大師對後輩的尊重,至今仍讓他印象深刻。
隔年,一個新的契機再度來臨。由於他的老師、也是當時極為知名的鋼琴家艾德溫.費雪(Edwin Fischer,1886-1960)因病必須找人代演,就在費雪的推薦下,巴杜拉-史寇達在薩爾茲堡音樂節演出一場三重奏音樂會,這場精采的音樂會成功地把他推向國際舞台。
錄音下 難忘的每一刻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巴杜拉-史寇達的演奏生涯正要發展之時,恰巧也趕上了一個錄音媒體新時代的開始,也就是密紋唱片(簡稱LP)的誕生(註)。他的專輯錄音獲得極大的成功,尤其是在美國;這也讓他首次在紐約的音樂會未演先轟動地票券銷售一空。就這樣巴杜拉-史寇達在五○年間相繼受邀至澳洲、美國、加拿大、拉丁美洲等地巡演,一九五九/六○年更拓展演出版圖至亞洲,到日本巡迴演出,其後也成為日本音樂廳的常客。一九七九年,巴杜拉-史寇達首次造訪中國,更成為第一位在文化大革命後到中國演出的西方鋼琴家。
一九七○年,對於巴杜拉-史寇達來說有著許多難忘的回憶。這一年他四十三歲。六月,他首演了法國作曲家法蘭克.馬坦(Frank Martin,1890-974)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這首作品也是作曲家為巴杜拉-史寇達所寫。「馬坦寫的這首鋼琴協奏曲非常困難。」讓他花了九個月的時間準備;他接著說:「首演的前一天我感到很緊張,但是我克服了緊張,最後讓這部作品首演獲得馬坦的喜愛與讚賞。」為此,馬坦還寫了一段話致巴杜拉-史寇達,表達作曲家對於演出者的肯定。
也就在這一年,巴杜拉-史寇達接到了小提琴大師大衛.歐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 1908-1974)的來電,詢問他是否願意一起演出莫札特奏鳴曲之夜。接到這通電話他感到非常驚喜,但也思忖著為何小提琴大師沒選擇和他長年合作的夥伴芙莉妲.鮑爾(Frieda Bauer)呢?原來歐伊斯特拉赫認為莫札特這些奏鳴曲是「寫給小提琴與鋼琴」的,因此他希望找一個能夠「真正」對話的夥伴。於是他們在薩爾茲堡、維也納、巴黎、莫斯科等地展開演出,旅途中更讓他們有機會交換想法。在歐伊斯特拉赫過世那年的五月,他們在維也納演出了小提琴大師最後一場獨奏會。雖然我們現在無法躬逢其盛,但至今仍可藉由現場錄音聽到這「絕後」的組合(現由GENUIN唱片發行)。
天賦與努力結成的豐厚果實
一直以來,巴杜拉-史寇達以詮釋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的鋼琴作品聞名,而對他來說,舒伯特與他有最近的距離,他說:「同樣出生在維也納,這讓我感受到一種在精神上的連結。」此外,他喜歡研讀作曲家的手稿,這讓他對於作品的詮釋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他也有自己的手稿收藏。「這是音樂的字跡學。」他說明道,從手稿可以看到的不只是音符,更可以感受到作曲時的狀況,或是激動,或是寧靜,都可以從樂譜手稿中察覺。
在他兩百多張的錄音專輯中,他更是唯一一位以現代鋼琴及歷史樂器Pianoforte錄製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鋼琴奏鳴曲全集的鋼琴家。巴杜拉-史寇達回憶:小時候他也只接觸到現代鋼琴,直到廿一歲才有機會聽到這些歷史樂器的聲音。對他來說,無論是在現代鋼琴或用歷史樂器演奏,音樂的「詮釋」或「訊息」是一樣的,不同的是聲音、顏色。以聲樂來做比喻,不同聲樂家所唱出的藝術歌曲,音樂的印象會是相同的,但聲音、顏色是不一樣的;現代鋼琴飽滿圓潤的聲音如果是低男中音,歷史樂器則有比較明亮的聲音就像是女高音。
這位擁有近七十年演奏生涯的老大師,不彈琴的時候喜歡接觸大自然、爬山,也喜歡文學、讀詩、下棋。專注於棋盤上讓他完全跳脫在音樂上的思考,帶給他不一樣的喜悅。回顧老大師一路走來的足跡,讓我們看到天賦加上努力帶給他的豐碩果實。他沒有顯赫的家世,在音樂之都成長的他,對於每一個契機都全力以赴,而創造出了許多不平凡的時刻。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能不斷地到世界各地演出,和無法計數的觀眾分享他的音樂,讓他心存感激,即使到了最後的世界巡演,他仍不忘初衷。或許現在他彈奏的音樂會曲目都可以在大師的專輯錄音中尋得,但在經由歲月刻劃後的每一個時刻所呈現出來的感動,都不會跟前一刻相同。在音樂會現場演奏家和觀眾之間的直接交流,即使是兩百張唱片的錄音,也無可取代!
註:在1948年密紋唱片尚未推出之前,粗紋唱片(簡稱SP)錄音時間短,一單面僅能錄五分鐘左右的音樂,一首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就會需要使用到四張SP才能完成錄音。而LP每單面則可記錄22到26分鐘的音樂,再加上LP的其他優點,SP在LP問世後不久後便迅速被淘汰,1950年代已是LP的天下。
人物小檔案
◎ 1927年出生於維也納,近70年的演奏生涯,擁有超過兩百張專輯錄音。
◎ 1949年與福特萬格勒與卡拉揚的合作、1950年在薩爾茲堡音樂節幫艾德溫.費雪代打演出,成為他躍上國際樂壇的關鍵。
◎ 1978年獲頒貝森朵夫戒(Bösendorfer-Ring),代表被視為當代最能表現出維也納音樂傳統與精神並有傑出貢獻的鋼琴大師。2007年獲頒奧地利銀質榮譽大勳章(Großes Silbernes Ehrenzeichen für Verdienste um die Republik Österreich)
◎ 以詮釋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鋼琴作品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