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林大貂

發表文章 53 篇
  • 《被燒毀的城市》源於希臘神話裡特洛伊淪陷的故事。
    倫敦

    Punchdrunk在新家推出新作《被燒毀的城市》

    20年前,英國劇團 Punchdrunk 創辦人巴雷特(Felix Barret)在倫敦向各區所詢問表演場地使用的可能性。他和共同創辦者朵莉(Maxine Doyle)正在為劇團找個家,期望能在此進行為期兩週,具有體驗式、場地共感特性(site-sympathetic)作品《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的實驗工作坊,這是他們的創團首作。

    文字|林大貂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少年Pi在舞台上的奇幻漂流

    2001年,楊.馬泰爾(Yann Martel)在他的國際暢銷小說《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裡提問:如果1個10幾歲的男孩和1隻兩百多公斤的老虎,被困在救生艇上227天,會發生什麼事?2019年,1齣改編馬泰爾小說的劇場作品則試圖回答另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要如何把這樣的故事搬上舞台?

    文字|林大貂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22
  • 湯姆.莫里斯將離開任職10年的布里斯托老維克劇院。
    布里斯托

    《戰馬》導演宣布今年底卸任老維克劇院藝術總監

    英格蘭西南部城市布里斯托(Bristol)的老維克(Bristoal Old Vic)劇院,將在秋天與其藝術總監說再見。2009年,原於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擔任聯合導演的湯姆.莫里斯 (Tom Morris )搬到布里斯托,接下老維克劇院藝術總監一職,一待就是12年。

    文字|林大貂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愛丁堡藝穗節總是在夏天帶動蘇格蘭人民的藝術熱潮,圖為2019年節慶期間的街頭表演。
    愛丁堡

    愛丁堡藝穗節重新開張

    今年的藝穗節規模較小,有近800檔演出,而這些演出的三分之一都會透過線上呈現。

    文字|林大貂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搖滾天王布魯斯.史賓斯汀在百老匯的演出開幕當天,反疫苗人士上門抗議。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疫情起伏之間 各國劇場如何「開門」?(一) ——美國紐約、英國英格蘭、法國、荷蘭

    本專題在策劃之初,台灣本土疫情突然爆發,劇場再度關門,彼時歐美正逐步解封,劇場也陸續開門營運,未料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現在各國疫情又因Delta病毒再度升溫,劇場的重啟再添變數就讓我們邀請旅居各國的藝文╱劇場工作者,為讀者提供第一線的觀察,看看各地劇場如何面對這樣起伏變動、滾動調整

    文字|謝朝宗、林大貂、楊宜霖、賴德文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慈悲的語言》透過文字與肢體來說故事,突顯了護理工作本質需要大量肢體動作來完成。
    倫敦

    搬演退休護士回憶錄 為前線醫護加油

    五女一男的演員陣容,精巧捕捉了護理人員介於因挑戰而精神抖擻與挑戰後精疲力盡之間的微妙界線,也使觀眾充分感受到醫療人員對工作的自豪與熱情。

    文字|林大貂、Ali Wright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排練現場,演員們保持社交距離進行暖身。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現場演出到線上直播 疫情下的《茱莉小姐》 幕後的艱難挑戰

    疫情壟罩下的英國劇場,如何在封城令下繼續為觀眾演出?如何在防疫要求下進行排練?如何在無觀眾現場演出與直播攝影要求下,演員與工作人員維持表演的能量與技術的平衡?旅英台灣導演林大貂在徹斯特「故事屋劇院」執導的《茱莉小姐》經歷了從舞台現場到線上直播的排練製作過程,藉由她的分享,讓台灣讀者看到英國劇場人如何克服萬難,讓表演繼續

    文字|林大貂、Mark McNulty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劇場電影《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羅密歐與茱麗葉在神父前許下婚約。
    倫敦

    劇場裡拍出新種莎劇電影《羅密歐與茱麗葉》

    疫情迫使劇場工作者開始嘗試用新的媒體創作,而過去這一年也證明了網路和影像擴大了作品的受眾。大部分劇場人還是相信「現場」的不可取代性。

    文字|林大貂、Rob Youngson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伯明罕劇院
    伯明罕

    伯明罕劇院出租當法院引發爭議

    2020年對英國整個表演藝術產業來說都是極具挑戰的一年,伯明罕劇院也不例外。就紓困而言,伯明罕劇院將部分場地租借給法院辦理案件,是個有效且快速增加收益的方法。

    文字|林大貂、Hannah Kelly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獨角戲《英格蘭之死:德羅伊》以疫情為背景,對英國社會的種族與階級狀況進行提問。
    倫敦

    《英格蘭之死:德羅伊》的種族階級提問

    英國國家劇院在全國二次封城前推出《英格蘭之死:德羅伊》,才演出一場就被迫終止。此作以倫敦工人階級的黑人德羅伊為主角,在疫情背景下,藉著一個平凡人在平凡生活中經歷的事,針對英國當前的種族與階級現況,向觀眾提問。

    文字|林大貂、Normski Photography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跑步機末端還有鏡頭將演員的圖像投射到上舞台屏幕,累積的能量反映了角色的內在狀態。
    奇切斯特

    保持距離的《渴求》 再度封城下的哀傷共鳴

    位於英國南邊的奇切斯特節慶劇院十月底推出新製作莎拉.肯恩的《渴求》,原本就計畫現場演出同步直播,在英國二度封城後就只留直播形式。整齣製作從排演到演出都按疫情下的社交距離準則完成,演員在台上不僅沒有肢體接觸,彼此也保持至少兩公尺距離。四個演員各自在跑步機上活動,暗示了各角色困在自己的內在裡,於虛無無目的的現實中持續呢喃。

    文字|林大貂、Marc Brenner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麥克米蘭的《菁英聯合體》只讓住在一起且做過病毒檢測的舞者們可以有肢體接觸地跳舞。
    倫敦

    封城到解封整整七個月 皇家芭蕾終能舞台獻演

    睽違了七個月,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終於在十月初重返舞台,在嚴格的防疫規範下,四百位觀眾的面前,重新起舞。表演涵蓋多齣經典舞碼,且讓所有皇家芭蕾舞團的團員都得以上台演出。整場表演加起來超過三個小時,而且只有一場,但全程錄影。目前在皇家歌劇院網站上可以線上付費觀賞至十一月八日為止。

    文字|林大貂、ROH/Tristram Kenton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三王》由演員安德魯.史考特獨挑大梁演出。
    倫敦

    《三王》為現場直播而寫 老維克劇院疫情下的探索

    由倫敦老維克劇院製作,演員安德魯.史考特演出的獨角戲《三王》,是劇作家貝瑞斯福德特地為劇院的現場直播而寫,導演沃楚斯透過直播串流的特性及在螢幕上並置不同鏡頭角度的技巧,讓獨角演員在鏡頭轉換間像是兩個角色跟彼此對談,透過特寫演員的表情與肢體來營造親密感。在疫情未歇下,劇院也透過這樣的方式,探索鏡頭與現場直播演出發展的可能性。

    文字|林大貂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失明》以燈光和聲音裝置為主,由演員絲蒂芬森透過耳機以精采敘事帶領觀眾經歷一段奇幻又令人不安的旅程。
    倫敦

    在劇場一起聽故事 《失明》映照當下人心

    原本英國訂在八月一日開放保持社交距離的現場室內表演,但七月結束前又緊急中止這項政策,重新開門的丹瑪倉庫劇院推出的新製作《失明》,即以現場無演員、搭配聲音燈光裝置演出。此劇改編自葡裔作家薩拉瑪戈的反烏托邦小說,劇情描繪高度傳染性並使人瞬間失明的疾病在一夜之間大流行,深刻映照二○二○年的當下,表演形式也將觀眾帶回劇場的原初狀態:一群人聚在一起聽一個故事。

    文字|林大貂、Helen Maybanks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新製的《喋喋人生》找來許多國寶級演員重新演繹。
    倫敦

    班奈特《喋喋人生》重新製播 經典獨白安慰疫情下的人們

    一九八八年首次播出的影集《喋喋人生》是英國知名劇作家亞倫.班奈特的獨白系列經典,透過演員的話語勾勒出活生生的人物,以及寫實又可信,時而荒謬好玩又時而讓人心碎的真實世界。在疫情期間,英國廣播公司(BBC)重新製作,並邀請多位國寶級演員與知名導演參與,這些深刻描寫人性的獨白,在疫情期間,除了比實際操作全新大陣仗節目更得以執行以外,也給予因疫情在家隔離的人們些許陪伴。

    文字|林大貂、Zac Nicholson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因疫情關閉而空蕩蕩的倫敦西區街頭。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 爭取援助、創意開發 表演產業積極救亡圖存

    在這段疫情期間,英國的表演藝術產業所受的打擊,更勝於其他產業,包括國會議員、產業業者都紛紛提出請願書,期盼政府出手,以避免英國表演藝術這個具全球代表性的產業因疫情而衰落。許多劇院、劇團在此中苦撐,甚至用去過半的儲備資源,而劇院產業的代表倫敦西區也積極尋求重啟,但最快要到八月才能開放。與此同時,業界人士不只為產業的生存忙碌奔波,創作上也不斷嘗試各種「遠距」的可能性,或製作廣播劇,或製作線上演出與線上藝術節,努力不懈,期盼度過難關!

    文字|林大貂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戴安娜.葵克演出線上獨角戲《午夜你的時光》。
    倫敦

    單人視訊獨角戲 呼應當下的隔離

    四月中丹瑪倉庫劇院於線上首播獨角戲《午夜你的時光》,由劇院藝術總監朗赫斯特執導、戴安娜.葵克演出,這齣戲是劇作家亞當.布雷斯(Adam Brace)二○一一年首演的單人劇作,講述一位退休律師通過視訊與身在巴勒斯坦卻總是不在線上的女兒進行單向對話。此作旨在探討遠距溝通和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恰與因疫情影響的社會現狀相符,劇本很適合透過螢幕呈現,改編後彷彿就像是為螢幕而創作的。

    文字|林大貂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皇家莎士比亞劇院宣布由於疫情對劇院造成經濟上的影響,他們的天鵝劇場將關閉至秋天。圖為天鵝劇場內景。
    倫敦

    疫情撲倒劇場大國 如何為暗夜照亮未來之路?

    武漢肺炎疫情不止讓熱鬧的倫敦西區一夜之間歸於沉寂,全英國各地的劇院也一樣暫時熄燈,隨著封城措施的延長,英國劇場產業勢必面臨更多危機。根據「倫敦劇院協會」與「英國劇院」的調查,顯示英國劇場界面臨嚴峻的挑戰,而停滯的現狀也讓他們對未來的財務問題更加憂心。而觀眾是否還願意回到劇院,與陌生人同席看戲,也是業界人士憂心的問題。如何才能讓劇場藝術度過黑暗時代,重新亮燈開演呢?

    文字|林大貂、Stewart Hemley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 導演希爾-吉本斯將接任黑德隆巡迴劇團藝術總監。
    倫敦

    導演希爾-吉本斯 接任「黑德隆」巡迴劇團總監

    曾任楊維克劇院副藝術總監的喬.希爾-吉本斯,日前由巡迴劇團「黑德隆」宣布將接任該團總監。希爾-吉本斯近期作品是英國國家歌劇院與德國烏帕塔歌劇院合作的歌劇《費加洛婚禮》,曾對古典作品毫無興趣的他,在一次德國劇場參訪之旅後大大改觀,也成為其創作的轉捩點。接手黑德隆劇團,希爾-吉本斯表示:「等不及要與隊友們共同質問「我們在這個世代的身分是什麼」,並持續挑動和刺激我們的觀眾。」

    文字|林大貂、Marc Brenner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瑪姆》中的小女孩全知的凝視與獻祭般的白色禮服,彷彿給觀眾一絲黑暗的提示。
    倫敦

    基根-多藍新作《瑪姆》 一場末日前舉辦的舞會

    《瑪姆》是愛爾蘭編舞家麥可.基根-多藍的最新舞作,近期登上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相較於前作《癲鵝湖》,此作以較為抽象與直覺性的手法呈現,但依舊強而有力地表現了一個現代主義入侵傳統生活的概念。基根-多藍與一群當代舞者在丁格爾半島居住並創作,《瑪姆》也裡裡外外都顯示著其與丁格爾半島景觀與居民的密切關係,演出像是一場在世界末日前舉辦的舞會,面對毀滅時,舞者肆無忌憚地釋放能量。

    文字|林大貂、Ros Kavanagh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123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