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在 1881 年寫成出版了《群鬼》(Ghosts),其內容涵蓋了亂倫、梅毒、安樂死與自殺等議題,震驚當時的社會,因此被禁,沒有一家挪威劇院願意製作搬演這個劇本。近一個世紀半後的今天,即便這些話題依舊引人注目,但現代觀眾很難再覺得這樣的題材驚世駭俗。然而,在倫敦西邊的里瑞克.漢姆史密斯劇院(Lyric Hammersmith Theatre)在4月中再度搬演了這個劇本,由劇作家歐文(Gary Owen)改編,本劇院的藝術總監奧莉歐丹(Rachel O’Riordan)執導,《群鬼》在倫敦劇場圈內再度引起話題。

歐文與奧莉歐丹上次合作是 2022 年同樣在里瑞克.漢姆史密斯劇院的《斯普洛特的伊菲革涅亞》(Iphigenia in Splott),這次共同創作《群鬼》,作品同樣瀰漫那令人不安也揮之不去的不適感。在這個改編的版本裡,原存在劇本內「世代創傷」和「受虐倖存者經驗」的主題特別突出,歐文使用的當代語言在很多場景都顯得特別精準,新文本中貫穿著一條尖銳的黑色幽默,隨著故事開展,責難和批評不斷移轉,每個角色好像都可能有罪也可能都無罪——歐文毫不畏懼地從各角度審視所有具爭議性的話題,每一個嚇人的新戲劇事件(dramatic event)出現都會立刻被從相反的角度予以駁斥。

奧莉歐丹在台上創造出的緊繃感在在引導出每一景隱藏的令人不適的幽默,觀眾在笑聲和尖叫聲間來回擺盪,同時,還有那慢慢累積的恐懼感,情緒不斷增長,但該讓能量釋放的結局卻永遠無法到來,窒息地讓人無法放鬆。歐文的《群鬼》第二幕和易卜生的原著截然不同,更為曖昧的結局讓人更感意猶未盡。

舞台與服裝設計亨瑟爾( Merle Hensel )透過銳利的視覺設計營造出一種怪誕的1970年代感,棕色皮革沙發和孤零零的胡桃木茶桌彷彿擱淺在花崗岩材質的天花板下。牆上貼滿了黑白印刷圖,重複的圖案顯示出一個禿頭男人的後腦勺與寬闊的肩膀,很直覺地讓人聯想到《群鬼》裡母親海倫娜那虐待成性的丈夫似乎無所不在。燈光設計瑪耶珂杜米(Simisola Majekodunmi)運用橙色、紫羅蘭色和靛藍色的燈光轉換,房內的顏色流暢地變化,隨劇情推進,家裡的氣氛愈發像被噩夢籠罩。
《群鬼》體現了易卜生的信條:所有的關鍵戲劇事件在開始之前就發生,每個人不是正在隱藏什麼,就是已經隱藏了什麼。這個里瑞克.漢姆史密斯劇院的《群鬼》保留了原作令人顫慄的毒性,無論觀眾是否在看戲前就知道這個19世紀末就存在的故事,這個版本的《群鬼》都還是讓人目不轉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