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維均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早一點知道就好了的返鄉/移居10個TIPS
返鄉跟移居不同。返鄉通常有家人支持,舊態等待復萌,一切重新;移居則是到一地打造新家,新闢陌土,沒有舊雨只有新知,一面如舊。 當大家談到生活舒適,很多時候仍先以「去台北快不快」作衡量標準,站在國境之南大喊「我去他媽的台北」搭高鐵衝回台北速度快到下車都還來得及聽到回音,一路確認限動幾條回覆幾顆愛心。最終,整座島都成了台北的延伸,台北市以外都叫「偏」,台灣島以外都叫「離」。 只要仍抱著從台北看台灣的心,任何移居返鄉建議參考就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下)
藝術青年返鄉/移居,在地方創造出何種藝術風景?讓我們聽聽在地居民怎麼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家的理由
我就是回來闖的 座標:菲律賓花蓮 Jim,30-35歲,選物店老闆 搭訕地點:花蓮市花蓮火車站 我大學開始做國際志工,退伍到非營利組織上班,做青年培力也透過平台擁有和世界夥伴交流的機會,我選了有點像老家花蓮的宿霧,渡過6年菲律賓台灣兩地居的生活,直到疫情爆發才回花蓮,把阿公過世留下老宅再利用,開一間南北雜貨選物店。 我人生規劃是30歲前探索,30歲後穩定。有些長輩質疑我怎麼不出去闖?其實我就是回來闖的。40歲後或許會移民去其他國家,而這10年就要在花蓮累積移居的經濟基礎。我還在摸索返鄉路怎走,但成年之後返鄉像過客,現在終於好好認識家鄉也很棒。 想把專業回饋家鄉 座標:台南花蓮 Sean,25-30歲,研究生 搭訕地點:花蓮市花蓮火車站 我媽是台北人,台北、花蓮我都住過,不習慣台北的快節奏,我選節奏相對慢的台南讀大學。畢業拿到3縣市職缺,我不滿意台南給我的工作待遇,北、花工作性質類似,我決定返鄉,喜歡近山親海之外,住家裡能存更多錢。 花蓮局限的就業市場把人往外推,幾乎只剩國營企業或軍公教,而我的解決方案是考本地研究所進修。心理諮商的工作場域彈性,醫院、社區、公部門合作或自己開業都行。無論選哪個,我就是想把專業回饋家鄉,即使去離花蓮市區很遠的玉里工作也可以,花蓮始終是我的優先順位。 我不覺得會一直留在這 座標:中國花蓮 Hsiang,40-45歲,影視製片</
-
企畫特輯 Special
繞梁歌聲亦步亦趨 經典新編多采多姿
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二○一九年「新北市音樂劇節」,即將自九月廿七日至明年一月五日輪番上演,邀請國內劇團包括「台南人劇團」、「躍演劇團」、「愛樂劇工廠」及「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推出超過廿五場次的音樂劇演出,其中有新編創作、國際共製也有舊戲重演,題材包羅萬象,即將帶給喜好音樂劇的觀眾豐富多元的音樂劇體驗。
-
音樂
熱力四射遊戲場 大家一起玩藝術
源於去年的「2018夏日青年藝術節」,由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劃的「玩聚場夏日藝術節」將於八月底登場,除了作為大眾夏日的玩樂場,也藉此相聚探問藝術的時代性、現場性與表演性。四大類節目豐富飽滿,邀請藝術家與素人一起來玩藝!
-
戲劇 人力飛行劇團《M,1987》
再一次,用「左眼」觀世界
一九八七年對M(黎煥雄)來說是意義特別的一年,那年他與友人成立了河左岸劇團,創作了兩個作品《兀自照耀著的太陽》與《在廢墟十月看海的獨白》。六月將演出的《M,1987》就是以上述兩齣劇重整而成,由年輕演員擔綱,不只說一九八七年的事,也說卅年來M身上的事,照樣談階級與革命,「讓年輕人能想像『左』,找尋某種程度異質的可能性或對『左』的嚮往。」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吳明倫 深入黑暗走向希望
入選兩廳院為期兩年的駐館藝術家,身為阮劇團註團編劇的吳明倫,提出的創作計畫也將與阮劇團合作,從民間信仰取材編創奇幻的劇作《十殿》。故事以一棟因九二一震災而半廢棄許久的住商混合大樓為背景,描繪無法離開的住戶的故事,吳明倫說:「我想寫的,就是這些仍住在樓裡、平常不太往來但當外侮入侵,卻又團結抵禦的社區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安琪 沒有什麼不可能
身為一位在舞台上出現頻率甚高的演員,王安琪過去幾年都在盡力當好「別人的演員」,但,只能這樣嗎?這回,她想試試當一次「自己的演員」,成為兩廳院首次以「場館/演員」模式合作的駐館藝術家,她計畫以表演交換為題邀影像與劇場工作者共同工作,以影像和劇場呈現同一文本,讓雙方編導演專業人士得以交流甚或讓舞者進場共創,找出劇場與鏡頭表演的轉換模式,進而發掘劇場演員得以和其他表演藝術領域從業者交換的、「演戲」之外的資源。
-
專題
藝術基地,也是我的秘密基地!(一)
他們愛看演出,也是兩廳院的常客,對他們來說,演出前後,哪兒是他們最愛駐足的「秘密基地」?他們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地點?背後又有哪些他們與兩廳院的故事?且聽聽他們怎麼說
-
專題
藝術基地,也是我的秘密基地!(二)
他們愛看演出,也是兩廳院的常客,對他們來說,演出前後,哪兒是他們最愛駐足的「秘密基地」?他們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地點?背後又有哪些他們與兩廳院的故事?且聽聽他們怎麼說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在失語的黑暗中,一個沒有「家」的男孩
報紙社會新聞版出現的家庭悲劇,目睹這一切發生的孩子,如何在悲劇過後繼續自己的人生?飛人集社劇團新作《黑色微光》由此出發,以偶劇探討悲劇目睹兒的故事。沉重的故事是創作群的重大挑戰,歷經討論,最後聚焦「目睹兒之後的生活」,並安排一個與現實平行演進的想像世界讓他得以遁逃,偶戲也能藉此成為敘事的一部分。導演石佩玉只求真誠懇切地的呈現故事切片,只求盡力闡明那些無以名狀、難以啟齒但真實存在的生命狀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比家人親密 比情人懂你?
楊景翔執導、吳瑾蓉編劇的《單身租隊友》,以一間房子為場景,主角是三位處境各異的單身男女,三人的共同點是對未來的徬徨迷惘,戲中室友除了要處理日常生活對彼此的考驗,更得面對家門外現實世界的挑戰。對楊景翔來說,這齣戲在笑鬧喜劇背後,是在處理「世代」特有的焦慮。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日常的荒謬 婚姻的真實
編劇劉天涯的「家庭三部曲」前兩部分別探討姊妹及兄妹之情,將在四月下旬推出的最後一部《米奇去哪裡》則是著力於探討婚姻生活,描繪一對年輕夫妻與孩子因一隻寵物鼠的失蹤引發了婚姻謊言風暴,後來竟演變成全城關注的娛樂話題劉天涯說:「這齣鬧劇不只是鬧,而是突顯日常的荒謬,進而探問生活的殘酷。」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家人共處一室,卻看不見彼此?
或許這已經是台灣許多家庭的常態:明明一家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卻是靠手機打字互相溝通,直到有一天停電了、網路壞了,大家才會聚在一起聊天,才終於知道彼此的真正近況這就是春河劇團新作《當我們同在一起》的故事設定,編創團隊蒐羅大家能投射及對應的角色背景,利用積木的組合概念,處理多且雜的場景更迭,以打造極具生活感的小品輕喜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相遇為始 搭起漫長探險旅途的驛站
網路世代萬物皆平台,「共」和「平台」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各個面向,對藝文圈來說,環境已經「共壞」那麼久,是該團結打群戰了。這幾年大家逐漸發現彼此做著類似的事,規模不大期間不長,要改變現況,著手統合資源以擴大效益,無論虛擬或實體的大量平台也應運而生。民間平台各有不同策略與計畫,重點是富有彈性,公部門的平台資源相對豐富,但以作品為結果的模式也造成限制。其實,平台不是終點,應該是一場漫長探險旅途的驛站
-
專題
劇場=聚場 玩轉藝術不脫節
國家兩廳院自二○一四年以來,就針對五十五歲以上的樂齡族群開辦常態性工作坊,也到各地社區、樂齡中心帶領藝術課程,並從上課進而創作,讓樂齡演員粉墨登場。今年一月舉辦「老派聚場」講座/研習/工作坊活動,便是累積多年樂齡工作經驗後所跨出新的一步,活動與英國文化協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邀請英國相關經驗的劇場工作者帶領與分享。
-
專題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人們並非因為變老而失去歡笑,而是因為沒有歡笑而變老。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
專題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人們並非因為變老而失去歡笑,而是因為沒有歡笑而變老。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
專題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
專題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人們並非因為變老而失去歡笑,而是因為沒有歡笑而變老。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