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兩廳院為期兩年的駐館藝術家,身為阮劇團註團編劇的吳明倫,提出的創作計畫也將與阮劇團合作,從民間信仰取材編創奇幻的劇作《十殿》。故事以一棟因九二一震災而半廢棄許久的住商混合大樓為背景,描繪無法離開的住戶的故事,吳明倫說:「我想寫的,就是這些仍住在樓裡、平常不太往來但當外侮入侵,卻又團結抵禦的社區故事。」
返回嘉義老家定居的吳明倫,自二○一二年《金水飼某》始與深耕嘉義的「阮劇團」攜手,成為劇團長期合作的駐團編劇,此次擔任兩廳院長期駐館計畫藝術家,也是以阮劇團為未來合作展演對象下手創作,預計打造兩集近五小時、探討台灣民間信仰題材的奇幻劇作《十殿》。
吳明倫從民間信仰取材,靈感來源包括了電影導演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影集作品《十誡》Dekalog,吳明倫以嘉義市一棟因九二一震災而半廢棄許久的住商混合大樓「金財神大樓」作為故事發生地,計畫寫作〈奈何橋〉、〈輪迴道〉兩集演出描述大樓內外的故事。金財神大樓於震災前六年揭幕,低樓層的繁華商場與影城在災後迅速搬離,高樓層部分住戶卻因建築結構損傷加上產權複雜或因自身經濟條件局限、賣不掉也搬不走,「台灣每座城市都可能有這一棟樓,我想寫的,就是這些仍住在樓裡、平常不太往來但當外侮入侵,卻又團結抵禦的社區故事。」
從悲傷中找出依託與寄望
原訂題目叫《十殿閻羅》,但吳明倫不願觀眾直接聯想到地獄奇觀,於是捨去「閻羅」兩字,「我不具象呈現地獄景致,而是要說現代人自己造成的地獄,這裡面也有民間信仰因果循環的觀念。」台灣佛道教彼此交融影響,《十殿》概念並不只限於某特定信仰,「雖然我們生活中好像很熟悉這些宗教活動,但其實很少深思信仰背後的哲學。」
吳明倫舉她曾參訪過的台南代天府的十殿場景為例,府內設計了機關人偶演出上刀山下油鍋等地獄場景,頗富娛樂性又有哲理;又或宗教訓示,蚊子雖是生命但一隻蚊子死了無法轉世,需集滿五百隻才能散靈聚成全靈,「民間信仰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創作原料,不一定認同但愈認識愈有趣。我參考《台灣奇案》的故事比如〈瘋女十八年〉等,從鄉野奇譚去擷取人物個性或行為,重組拼湊出大樓裡的眾生相。」民俗信仰並不只是律定形式,還多樣性具備修補社會與個人關係的功能,比如為往生者與家屬舉辦的「牽亡陣」,安慰死者家屬的同時,也藉由呈現「帶亡靈進地獄」的過程讓聽眾得到道德教訓。「牽亡陣與十殿其實互為表裡,給參與者精神上的撫慰。牽亡陣的表演不只哀悼,更有許多趣味搞笑的部分,讓家屬不過分沉浸在悲傷裡;甚至藉由呈現往生者在地獄遭受的待遇,提醒家屬該做哪些事去幫助祂,也讓家屬有了依託與寄望。」
演出好看 便會引起興趣
為期兩年的駐館計畫,吳明倫和阮劇團持續討論與構思其他與兩廳院合作的可能,比如把十殿中的一殿作為兩廳院沉浸式導覽內容,也計畫在農曆鬼月舉辦「人鬼殊途」講座,邀請不同領域但皆對信仰題材有興趣的創作者共談,比如劇場界的蘇洋徵、葉志偉,遊戲界的赤燭公司(創作《返校》、《還願》),電影界的《看不見的台灣》、《日常對話》或《大佛普拉斯》,與觀眾分享穿梭陰陽界的創作歷程,「其實這些題材並不深澀,觀眾不用具備信仰背景也能看懂《十殿》。」「就像電影《無間道》,沒有從頭到尾講佛家思想,但電影好看,有興趣的觀眾就會去追究『無間地獄』是什麼」。
人物小檔案
- 台大戲劇所畢業,現為阮劇團駐團編劇。
- 2009年台灣文學獎劇本金典獎得主。曾四度獲得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並獲國家文藝基金會2015年第1期常態補助《留神》短篇小說集創作計畫。
- 曾以短篇小說〈湊陣〉獲林榮三文學獎小說類首獎。改編施叔青小說《行過洛津》獲松菸Lab新主藝創作徵選計畫。以上兩者分別於電視與劇場演出。
- 2016年獲文化部駐洛杉磯臺灣書院補助,前往「奧勒岡莎士比亞戲劇節」駐村。2018年為國立政治大學駐校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