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七年對M(黎煥雄)來說是意義特別的一年,那年他與友人成立了河左岸劇團,創作了兩個作品《兀自照耀著的太陽》與《在廢墟十月看海的獨白》。六月將演出的《M,1987》就是以上述兩齣劇重整而成,由年輕演員擔綱,不只說一九八七年的事,也說卅年來M身上的事,照樣談階級與革命,「讓年輕人能想像『左』,找尋某種程度異質的可能性或對『左』的嚮往。」
人力飛行劇團《M,1987》
6/28~30 19:30 7/3~6 19:30
台北 剝皮寮演藝廳
INFO 02-27372717
已習慣在人力飛行劇團文宣看見黎煥雄擔任編導或總監,但拿起《M,1987》文宣,卻找不著他大名,演職員名單編導署名「M」,不多推敲聯想,無論黎煥雄在或不在,或其實無所不在,本篇文章的訪談對象都是「M」,特此聲明。
一九八七年七月,解嚴前,大二升大三的M與友人成立了「河左岸劇團」,以陳映真小說為文本,在五月和七月演出《兀自照耀著的太陽》。十月,強颱「琳恩」造成台北多處淹水,更有六十一人傷亡,國家兩廳院則於光復節正式開幕,同日,王墨林邀集河左岸、環墟劇場及筆記劇團,合作一場從政治劇場跨足環境劇場的展演計畫《拾月》,在淡金公路旁的廢棄景觀屋公演。M導了一齣拼貼文學作品的《在廢墟十月看海的獨白》,取名靈感來自馬奎斯短篇小說〈伊莎貝在馬康多看雨的獨白〉。
找回「左」眼看世界的方式
今年七月即將演出的《M,1987》,正是以八七年M所編導的兩齣戲重整而成。
一九八七年,文青愛文學愛電影,被劇場能量鎮服,年輕沒包袱、沒計算出路,不多問「為何創作」,問多了怕會不想做。而今,當年在場的大多已離開,甚至先離人世,沒人知道,卅年後M還在這場內做運動。《M,1987》不只說一九八七年的事,也說卅年來M身上的事,重製不打算改編或修飾,照樣談階級與革命。有人說八○年代小劇場工作者是在從事「跨域的文學活動」,因為當時坊間現成文本少,只能把閱讀經驗轉化為展演行動,「《M,1987》原來就是改編或拼貼文學作品而成,我不覺得必須修正、改良觀點,更重要是『回溯意念』,做自我內在的歸返而不是對外的宣告。」
這卅年,M原本沿著河岸放風箏,後來開始做翅膀造飛機,把河岸當跑道靠「人力飛行」。「我從不覺得我在商業上獲得成功,但面對市場甚至與市場對峙卅年,我好像只用右眼看世界了。」M說,「一九八七年是變動與改革之年,是文學社會政治階級、左派右派現代後現代各方面的匯流點,不該被放棄或遺忘。在高資本化的當代社會,我們左邊的眼睛形同弱視,但左眼不能被遮住。重製也為了讓年輕人能想像『左』,找尋某種程度異質的可能性或對『左』的嚮往。」
面對卅年前的他自己
當文藝青年不再年輕,該拿文藝的部分怎麼辦?回溯最初被啟蒙的歧異點,埋下種子並宣告日後開怎樣的花、結怎樣的果的紀念日——紀念或哀悼都好,都得全面回溯勾探才有一絲撥亂反正的可能。這是身為創作者的M,在面對卅年前的自己時必須做的事,無論是呼過去的自己一巴掌,或對他又親又抱,「我的作品有許多底蘊、氣質或技術要求對現在年輕演員來說難解,比如為何念詩?為何要有思想性?必須回探,讓他們理解同樣年輕的我體認到什麼,再從中找尋轉換成劇場美學的可能。」無論成功的定義是飛快或高或遠或穩定,河岸上留下起飛降落卅年的痕跡,也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