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劉純良

發表文章 9 篇
  • 藝術家鄭淑麗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數位程式捕捉肢體 性別思辨化為肉身敘事 「性別、社會、翻轉」鄭淑麗演講與工作坊側記

    應台灣舞蹈學會之邀,藝術家鄭淑麗舉行了「數位、性別與身體的演算法:跨域創作與舞蹈對話的可能觀點」專題講座與工作坊。作品關心身體政治,大量使用數位、電子互動的混合媒材與科技,討論科技於當下的社會性與性別意涵的鄭淑麗,在本次工作坊中選擇不同背景的十位舞者,藉由舞蹈身體創造化身動作的觀察,讓舞者想像敘事肉身化的過程,傾聽程式捕捉身體的邏輯與程式自身的閱讀限制,以啟動科技藝術與舞蹈跨域合作的第一步。

    文字|劉純良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 皮歇.克朗淳《靈薄域》
    特別企畫 Feature

    五條路徑 以身體探勘生命終結之境 當代舞蹈中的死亡與毀滅

    身體與記憶是我們與死亡相連的載體,生者的肉身永遠不得全面經驗死亡;文化符碼的關聯,身體感官的誘引,都是死亡體感的觸媒。無論是作品題旨跟死亡與毀滅的關係,抑或當代舞蹈如何推翻前作、推翻不同範疇的企圖,只有在記憶與存有中,死亡與毀滅才有可能存有、變形、新生。本文探索分析近年來在台灣上演的舞蹈作品,透過五條路徑,嘗試探勘當代編舞家們如何理解萬物生靈終將面對的未知

    文字|劉純良、劉振祥、陳又維、Katja Illner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物件的構成是窺視/探查生命的線索,從演出者傑夫.索貝爾建築一個小小的家居空間開始。
    戲劇

    在記憶的熱與審視的冷之間

    從生命的某一個斷點開始,物件堆積、記憶深藏,演出的時間感始於往前回溯,以當下創造連結作為銜接,最後快轉前進。翻找紙箱裡的物品,從一個記憶跳到另一個記憶,在瑣碎的獨白間,透過物件現身的片刻,索貝爾創造接近真實的虛構,並透過兩個記憶的共同交會點,例如一個紅綠燈,創造了共同沉思的沉默空間。

    文字|劉純良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從無止境回首》由印尼舞者Danang Pamungkas、Luluk Ari Prasetyo擔綱演出,圖為2017年底OPEN STUDIO階段呈現。
    舞蹈 蘇文琪《從無止境回首》

    探問宇宙起點 狂飆原始能量

    繼去年在「舞蹈秋天」推出《全然的愛與真實》,蘇文琪在在瑞士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駐村的激盪持續延燒,「彩虹三部曲」的第二部《從無止境回首》將在三月初現身。回歸探索身體的起點,蘇文琪邀請印尼Senyawa樂團與印尼宮廷舞者Danang Pamungkas、Luluk Ari Prasetyo擔綱演出,企圖探問:宇宙最原始的能量律動何在?

    文字|劉純良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時間與重力在舞者林怡芳的身體留下刻度,如果將身體視為地景,服裝設計在這地景上做出了建築。
    舞蹈

    追尋軌跡,走向愛與真實

    作品裡並沒有展示什麼是愛或什麼是真實,更多的是畫出提問的軌跡,包括了林怡芳的獨白、與蘇文琪的對話。解答的背後總有新的問題,提問、尋找答案的軌跡,與答案同等重要。在動作中,林怡芳像是不停地提出問題,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再思考,這個動態「是這樣嗎?會去什麼地方?」。動作已定,可動向仍是未知,我看到了兩種方向與時間:迴盪於已知的去處,跟仍須迎向未知的時間。

    文字|劉純良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 葛利夫偶戲院藝術總監瑞塔認為,藝術家的職責是讓人類更快樂,回歸寶寶劇場,是創造平衡、友善的環境,刺激寶寶的感官。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小小孩進劇場 演出就是創造世界 側記葛利夫偶戲院「寶寶劇場概念研習營」

    由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主辦、匈牙利葛利夫偶戲院分享的「寶寶劇場概念研習營」,於十月底舉行,透過演出與實作,讓參與者認識相關概念。什麼是寶寶劇場?什麼是好的寶寶劇場?這是研習營的重點,葛利夫偶戲院藝術總監瑞塔強調,寶寶劇場不是要教小孩怎麼擤鼻涕或成為藝術家,而是創造藝術的世界,寶寶劇場不追求道德教訓或特定價值觀,沒有複雜的故事,對寶寶劇場而言:「故事就是世界自身」。

    文字|劉純良、林韶安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NO99劇團的創團藝術家艾娜-麗絲.珊普(右)與導演帝特.歐雅索(左),分享其創作美學與過程。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結束開始創作 當政治尾隨在後 側記愛沙尼亞NO99劇團創作分享講座

    來自東歐的愛沙尼亞,NO99劇團(Teater NO99)與其他東歐當代劇場一樣具備尖銳的批判風格,但在形式上更是實驗不斷,結合故事與社會脈絡,挑戰表演的各種可能。這次NO99的兩位主要創作者艾娜-麗絲.珊普與帝特.歐雅索應邀訪台舉辦工作坊,並主講「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才怪」講座,透過作品《團結愛沙尼亞》,一個以假亂真的政治藝術行動,分享他們的創作與美學。

    文字|劉純良、王弼正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蒙上眼睛,帶著問題往未知邁進。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帶著疑問,走進另一扇門 側記西班牙五感劇團「迷路,是找到自己最好的方法」工作坊

    去年十一月,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邀請西班牙五感劇團舉辦了為期兩週的「迷路,是找到自己最好的方法」工作坊,啟發參與者的多元感知方式與劇場互動可能。五感劇團的語言來自傾聽與感官經驗,觸摸、氣味、聲音都是他們的演出元素。在工作坊中,感官的經驗是「旅程」,演出者是「嚮導」,而觀眾是「旅人」,旅人心中懷抱的問題決定了旅程的深度,重點不是問題的解答,而是能否帶著問題往未知邁進?

    文字|劉純良、林鑠齊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法國編舞家波赫士.夏瑪茲於北美館演出的《吃》。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愈來愈「真」 虛實疆界模糊難辨 現象10:身體的真實展演,是表演藝術還是行為藝術?

    這一年中有不少演出,愈來愈趨近「行為」而非「再現」,「實踐」而非「表演」,「經驗」而非「詮釋」,與行為藝術的疆界愈趨模糊。主動或被動的身體實踐是行為藝術的核心,而《他媽的茱麗葉》、《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神遊生活》、《中性》的表演中,表演者以身體親歷的感受傳達訊息,犀利提問;或是如夏瑪茲的《吃》、溫帕許的《如飢似渴》以身體操作的(反)極限運動,運動誘發的觀眾身體感或許在敘事不再獨霸表演藝術的年代,身體實踐帶來了更大的自由度。

    文字|劉純良、張震洲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