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束封箱演出後的廖瓊枝(中),全力投入傳藝計畫,將在這次「青春好戲」演出中推介得意門生曹雅嵐(右)和參與計畫的三位藝生。(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師徒同台競藝,傳統藝術綻放青春風華

大師經典.青春好戲-2010年傳統表演藝術節

由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主辦的「二○一○傳統表演藝術節」,今年特以「大師經典.青春好戲」為主題,除了向畢生為傳統藝術奉獻的資深藝師致敬,看見他們畢其一生淬煉而成的豐厚表演層次與內涵外,更期待年輕一代的後輩藝生、新秀子弟勇於表現其個人特質,展現燦美青春的戲曲風華。

由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主辦的「二○一○傳統表演藝術節」,今年特以「大師經典.青春好戲」為主題,除了向畢生為傳統藝術奉獻的資深藝師致敬,看見他們畢其一生淬煉而成的豐厚表演層次與內涵外,更期待年輕一代的後輩藝生、新秀子弟勇於表現其個人特質,展現燦美青春的戲曲風華。

2010傳統表演藝術節

4/3~5/1  台北市社教館等場地、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INFO  03-9507711  www.ncfta.gov.tw/events/art2010/index.html

二○○四年,由文學家白先勇製作,集結兩岸文化菁英,共同打造的崑曲大戲──青春版《牡丹亭》,迄今在兩岸四地、歐美各國巡演一百六十三場,觀眾人次達二十多萬,受到各層不同文化背景,尤其是年輕觀眾熱烈歡迎和回響。《牡丹亭》成功背後的意義,不僅是崑曲的老靈魂,得以在舞台上重新綻發青春生命,更重要的是,白先勇刻意找來崑曲界的「巾生魁首」汪世瑜、「旦角祭酒」張繼青,培養出俞玖林、沈豐英這兩位崑曲舞台上的青春偶像,傳承古老劇種的表演技藝。

傳統藝術若要能跨越時代的審美要求,表演技藝的薪傳是首要的工作;在台灣,歌仔戲、布袋戲、七子戲、亂彈、豫劇、北管等地方戲曲,都是傳統藝術發展中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然而面對藝師的快速凋零及傳統藝術的式微,如何延續其獨特魅力,確是刻不容緩。由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主辦的「二○一○傳統表演藝術節」,今年特以「大師經典.青春好戲」為主題,除了向畢生為傳統藝術奉獻的資深藝師致敬,看見他們畢其一生淬煉而成的豐厚表演層次與內涵外,更期待年輕一代的後輩藝生、新秀子弟勇於表現其個人特質,展現燦美青春的戲曲風華,讓這些持續在戲曲界努力的青年好手,有機會躍上舞台,成為自己生命中的名角。

在「傳統表演藝術節」系列演出中,從藝半世紀的豫劇皇后王海玲,近一甲子戲曲音樂生涯的北管大師邱火榮、亂彈名伶劉玉鶯,從事歌仔戲表演近七十年、年初甫完成封箱代表作的歌仔戲國寶藝師廖瓊枝,七子戲傳人吳素霞,以及著名金光布袋戲演師廖文和,都以其累積多年演出經驗的大師之姿,在舞台後方推薦他們的藝生、子弟,讓他們在歲月磨累的璀璨光芒,輝映新世代表演藝術新秀們的生命。而鑽研崑曲藝術多年的楊汗如、執著醒獅藝術的廷威三兄弟,他們在舞台上的努力與魅力,亦已為新生代表演藝術家中的典範。

大師經典

從藝五十年  豫劇皇后王海玲再現舞台精華

有人說:「台灣的豫劇因王海玲而存在,因王海玲而出色。」被譽為「豫劇皇后」的王海玲站上豫劇舞台五十年來,幾乎與「台灣豫劇團」畫上等號。當年,才八歲的王海玲,因為愛上歌仔戲明星的華服與藏不住的表演慾,進入飛馬豫劇隊學生班,開啟了打罵教育的學戲生涯。她是一位極專注於表演藝術的專業演員,除了演戲以外的技能都不是她的專長,表演自然生動,嗓音渾厚天成,唱腔自樹一格,不論文武生旦各種角色都難不倒她,稱她為全方位演員並不為過。如今走過演藝之路半世紀的王海玲,演過的豫劇超過百部,得獎無數,包括亞洲最傑出藝人獎、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國家文藝獎等大獎。

今年,台灣豫劇團將推出「向大師致敬─『海玲‧50』系列活動」,除了將演出其代表作《梆子姑娘》、《抬花轎》以及《王魁負桂英》,還將推出「海峽兩岸豫劇論壇」及「海玲,五十豫劇展」,讓老戲迷新朋友一次盡覽梆聲豫韻。其中,《梆子姑娘》一劇由王海玲的女兒劉建華、劉建幗撰寫,京劇導演李小平執導,將其半世紀的舞台生涯搬上舞台,李小平以側寫角度,呈現豫劇皇后舞台上的風華、生活上的真淳。此外,《抬花轎》是王海玲的花旦成名代表作,劇中旦角周桂蘭討喜逗趣,此次演出將由三位青春花旦、亦是王海玲親授功夫的女弟子——蕭揚玲、謝文琪、孫儀婷輪番上陣,她們將分別以〈梳妝〉、〈抬轎〉、與〈誇香囊〉三折共同飾演周桂蘭一角;《王魁負桂英》中敢愛敢恨、感情濃烈的焦桂英,王海玲演來絲絲入扣,是齣展現表演功底與深沉內心的精采好戲。

傳統音樂登台  豐富色彩縱橫古今

升格為國家級樂團的「台灣國家國樂團」,將與「安徽歌舞劇院花鼓燈團」合作,將台灣本土音樂丰采與素有「淮畔幽蘭」美譽的安徽花鼓燈同台演出。安徽花鼓燈集民間表演藝術之大成,融合舞蹈、音樂、民歌,其音樂是花鼓燈的靈魂,特別是花鼓燈鑼鼓和花鼓燈燈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花鼓燈鑼鼓是打擊樂中的精華,節奏鮮明,熱烈歡騰,邊打邊舞,極富表現力。花鼓燈燈歌更是曲調優美,節奏明快,琅琅上口,極富感染力。在安徽一級作曲名家朱曉谷、安徽歌舞劇院知名二胡演奏家王婭雯及國家國樂團副指揮陳炫合的共同帶領下,與聽眾悠遊花鼓安徽的歡愉氛圍中。

致力於台灣民族音樂整合性之調查、蒐集、研究、保存及展示推廣等工作的台灣音樂中心,則推出兩場精緻的民族音樂賞集——「世代交替的聲音─許常惠民歌採集運動中的原住民音樂」、「包羅萬象與即興扮演的客家藝術─楊秀衡美濃客家撮把戲」。一代音樂大師許常惠,除了音樂創作之外,也積極地收集台灣民謠等在地音樂文化作品,並將中國音樂以西方作曲方法重寫,貢獻良多。民間藝人楊秀衡夫婦在年輕時,跑遍全國江湖賣藝,他們將客家山歌、客家車鼓、客家小戲、雜耍、魔術、功夫融合在一起,練就一身江湖打拳賣唱,推銷膏藥的拿手好戲,「楊秀衡撮把戲團」向來有「全台客家江湖賣藝第一把交椅」之稱。

青春好戲

廖瓊枝引領弟子搬演  南北管演奏各顯神通

長期奔波於歌仔戲教學與傳承,高齡七十五歲的廖瓊枝老師,在完成「封箱戲」演出後,全力投入「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廖瓊枝歌仔戲傳習計畫」,將其一甲子淬鍊出的歌仔戲技藝,傾全力傳授新生代演員。參與該計畫的藝生包括張孟逸、李佩涵及林芸丞,她們傳習廖瓊枝老師的經典劇目,更完整學習其角色詮釋方式;藉由「師徒制」的長期培養,讓大師的技藝精髓得以傳承。她們將在廖瓊枝的雕琢下,演繹歌仔戲經典戲目,呈現該劇種的技藝精華,廖瓊枝也將以串場人的身分,為大家推介這幾位新生代的歌仔戲演員。其中,在《凍水牡丹》樂劇中飾演「小瓊枝」一角的曹雅嵐,被稱為是廖瓊枝欽點的嫡傳弟子,自小學四年級起即與廖瓊枝學戲,兩人情同母女,其演出風格更能展現深厚默契。

一九八七年創立的「延樂軒北管劇團」,多年來始終堅持以傳統學習方式,培育出多位優秀的北管年輕人才。出身北管世家的林永志,繼承其父衣缽,帶領年青輩子弟接續。六十二年次的他在完成兵役後,拜師邱火榮,技藝更臻成熟,不僅身兼國內最重要的三個劇團:「亦宛然掌中劇團」、「河洛歌子戲劇團」、「亂彈嬌北管劇團」頭手鼓,目前也同時擔任亦宛然與延樂軒的團長。對於北管藝術有著深厚情感的延樂軒,特邀北管大師邱火榮與亂彈名伶劉玉鶯在藝術節擔任指導及客串,加上「臺北新義安」與北藝大傳音系北管組學生的共同演出,從廟會陣頭、細曲演唱、牌子演奏及戲曲演出,完整呈現北管音樂及戲曲的豐富面向。

「水舞台南北管樂團」由北藝大傳統音樂系學生為主,結合民間藝師共同組成,不僅為台灣傳統音樂之生力軍,同時亦以保存、傳承與革新的使命自居。此次演出在薪傳獎藝師吳素霞親自指導下,鹿港「合和藝苑」資深樂師將與水舞台的學生將共同演出南管戲經典劇目《昭君和番》選段,不僅能聽到昭君的唱工表現,也能欣賞到小軍們活潑逗趣的歌舞景象。吳素霞以精采的「壓腳鼓」絕技,與年輕學子同台詮釋,充滿戲劇性的色彩與豐富的情感,展現難得一見、青春洋溢的梨園之美。

舞獅舞出廟口歷史,崑曲獎才挑戰經典戲碼

二○○一年成軍的「廷威醒獅劇團」,由自小接觸舞獅、練鼓的陳家三兄弟:陳晉宏、陳晉德、陳晉億共同創立,同為六年級生的三兄弟,平均舞獅經驗卻都近二十年。該團不僅連續三次獲選為台北縣傑出演藝團隊,更應邀參與韓國「春川國際默劇藝術節」演出,獲得各國策展人的高度評價;前年,廷威入選台北縣第一批的閒置空間計畫,進駐位於板橋富山街的閒置空間「縣藝之家」。在屆滿十週年前夕,他們的醒獅大夢正要成型,從醒獅藝術的探索與發展、演出製作、劇團經營到以藝術來做社區營造的推動的方式,廷威亦將持續以鮮明的創新風格、細膩的情感、震撼的視聽體驗,感動觀眾。《廟口的故事》的劇場演出版便是以陳家三兄弟的生活與傳統醒獅藝術緊密結合的成長經驗為基礎,結合醒獅、夜光龍、神將、官將首等豐富元素,將三人記憶中不變的「廟口」溫暖記憶轉化為閃耀著屬於廷威永遠的青春故事。

曾被作家白先勇讚美為「台灣崑劇中最好的小生」的楊汗如,師承岳美緹、蔡正仁、計鎮華等名家,表演橫跨古典崑曲與現代劇場,其所主演的實驗崑劇作品曾三度獲選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佳作,堪稱最具青春美型的當代崑生。此次排出的戲碼,楊汗如視為自我挑戰:《牡丹亭》中的柳夢梅,其獨角戲〈拾畫叫畫〉如漫畫《千面女郎》裡的「紅天女」一般,為每個崑生最渴望挑戰的戲碼;而被她戲稱為崑劇生旦戲當中最「搞笑」的〈獅吼記.跪池〉,則將透過演員俊逸瀟灑的風度、掌控得宜的節奏,表現一折令人莞爾叫好的幽默小品。

掌中功名喜薪傳,父子同台絕藝展

知名金光布袋戲演師廖文和的次子,六十八年次的廖千順堪稱是台灣近年最火紅的青年演師,二○○一年創團,隔年起就連續五年獲雲林縣優良演藝團隊,迅速嶄露頭角。二○○四年參加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英雄出少年布袋戲青年主演單元競賽」獲金賞獎,二○○七年、二○○九年獲「7-ELEVEN盃-布袋戲青年主演大車拼」特優獎,二○○八年再於雲林國際偶戲節「第一屆金掌獎」的選拔中贏得優勝。廖千順自幼向父親學戲,擁有豐富的演出經驗,其五音口白兼具廖文和五音分明、清爽明朗的特色,在戲偶身段操作上,更是栩栩如生。《反毒英雄傳》是「廖千順布袋戲團」自編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清新表演風格,父親廖文和則助陣演出其代表作《大勇俠》選段,父子同台競藝,展現廖氏父子精采絕倫的掌中技藝。

傳統技藝在藝師們深厚的生命能量下開枝散葉,美麗的傳統藝術在舞台上傳唱溫潤的情衷,那裡頭有藝師雋永的生命行旅所刻劃的深度,亦飽滿著年輕演員們青春璨美的真誠心意。人會隨歲月老去,但舞台上的燦爛年華卻永恆保存在記憶中,走進「傳統表演藝術節」,將讓觀眾歡喜感懷,看見好戲,在一代又一代的青春生命裡,延續,不斷。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