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米歇爾.里博作品《瘋狂美術館》2005年在圓環劇院的演出。(AFP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戲劇傳統加持 妙筆孜孜不歇

有著興盛劇場傳統的法國,無論依公私立劇院不同的劇場目標,或者依藝術或商業娛樂區分的各階層觀眾群,劇場發展多元而深入。儘管面對其他電視、電影媒體的威脅,以及當代劇場之重形式輕文本潮流,劇場劇作家仍然可以在長年建立起來的穩固體系中,創作出許多優秀的當代劇場文本。

有著興盛劇場傳統的法國,無論依公私立劇院不同的劇場目標,或者依藝術或商業娛樂區分的各階層觀眾群,劇場發展多元而深入。儘管面對其他電視、電影媒體的威脅,以及當代劇場之重形式輕文本潮流,劇場劇作家仍然可以在長年建立起來的穩固體系中,創作出許多優秀的當代劇場文本。

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劇場,講求的是旗幟鮮明之「風格」,風格的主要塑造者已經從劇作家交給導演,每位導演為了在芸芸眾劇場中脫穎而出,莫不費盡心思打造屬於自己獨特的風格招牌。當今劇場的主流,是導演決定劇場。如此轉變,令引領多個世紀「文本」劇場的劇作家角色頗為尷尬,戲劇成了「總體劇場」,劇本只是其中一環,加上歷代劇作家留下的龐大遺產,提供當代導演在講求劇場貼近社會的潮流中,一個可以順利借題發揮的場域。

譬如在後全球經濟危機的巴黎主要劇院,本季竟然一窩蜂出現至少五個不同版本的《玩偶之家》。眾導演們在百餘年前的挪威劇作家易卜生作品,找到了今日社會仍懸而未決的資本主義、社會價值、家庭關係、男性父權、女性覺醒 …等問題。於是想當然爾,當代劇作家的角色空間遭到壓縮,劇場中新劇本產量嚴重萎縮,說故事的舞台轉向小說、電視、電影…等其他媒體。

劇場終究要回歸劇本,儘管今日劇場的流派喧囂、理念各異,還是有相當的劇作家堅守崗位、孜孜不倦地為我們留下他們心中的當代劇場。

公立劇場的「文本」指標

法國遍佈各地的公立劇院,優渥的年度經費八、九成來自政府文化預算,肩負表演藝術的傳播、人才之培養及教育推廣,對於戲劇節目的劇作家挑選,自然有其獨立於商業市場,回歸文學、戲劇及劇場歷史的任務。

在法國劇場近十年來最常搬演的當代劇作家,首推才華洋溢、英年早逝的劇作家尚-呂克.拉高斯(Jean-Luc Lagarce)。他短短一生寫下二十五個劇本,劇作因其親身的多年劇場經驗,特別擅用簡單的語言與原創的多變語法,詩意地展現其對劇場、人生與日常生活的觀察。代表作《音樂廳》Music-hall不斷穿梭於劇場演出與真實生活之間,而就在這虛實交錯的場景中,傳達劇作家對於「劇場」展現人生的強烈信念,本劇可說是進入拉高斯世界的入門之作。另一個劇作《正是世界末日》Juste la fin du monde是拉高斯的最後一個作品,寫下劇本的當年(1990),拉高斯已經得知自己罹患愛滋的噩耗,本劇頗有其對生命、情感與家庭的臨終感懷。

另一位公立劇院的常客劇作家,是已經高齡八十三歲的米歇爾.維納韋爾(Michel Vinaver)。維納韋爾的劇本因其個人的職場經驗,特別善於掌握社會脈動,對資本主義體系,提出發人省思的深刻批判。他於一九六九年創作的劇本《墜海》Par-dessus bord,是一部長達六個小時、共出現二十五個場景、六十個角色的大河長劇,內容敘述一家法國衛生紙企業,橫跨兩代的興衰,情節呈現企業運作模式、階級人際關係、員工權力鬥爭、職場失業、工會抗爭、全球化的跨國併吞、企業第二代掌權後的無情資遣裁併…等等,簡直是今日最熱門的社會議題寫照。

「舞台調度」的劇作家

法國劇場發展的另一個重心,是所謂的「舞台調度」(mise en scène),這個名詞意味著劇場創作的主導權,由文本轉向於擔任「舞台調度」的導演(在法文兩者是同一字眼),於是劇作家也開始涉入導演的工作。而在此一傳統的法國現代劇場工作者中,將語言與舞台調度之間緊張且緊密的關係推展至極者,屬亞陶(Antonin Artaud)及瓦勒利.諾法希納(Valère Novarina),二人皆以「具體」的角度審視文字、物件、表演與空間的關聯性,並藉此「新」語言觀,為文字文本及舞台文本另闢蹊徑,前者反對以文字統御舞台,強調以劇場中所有具體的元素及其延伸義填滿劇場空間;後者將書寫與空間結合,並以演員為中介,讓文字得以於舞台上以實體呈現。

諾法希納同時是作家、畫家、攝影師、觀念藝術家、劇場導演…等等,從事劇本創作三十餘年,直到後期才為世人所重視。作品故事情節稀薄、語言繁複艱澀、舞台指示非劇作家本人,外人很難意會。晚期劇作陸續進入法蘭西劇院《瘋狂的空間》L’Espace furieux(2006)、亞維儂藝術節《未知劇目》L’Acte inconnu(2007)。

在最常被搬演的劇本《想像輕歌劇》l’Opérette imaginaire劇中,劇作家用各角色的大量語言,飛行於劇場空間之眾多元素中,無論喜劇、悲劇、默劇、歌劇、小丑、雜耍、服裝、舞台、燈光…等等皆成表演角色,可說是當代法國總體劇場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劇本。

另一個擅於「舞台調度」的劇作家,就是目前法國劇場的當紅炸子雞奧力維.畢(Olivier Py),這位才四十五歲的藝術家,活動領域縱橫整個表演藝術界,從劇場、歌劇、到電影導演,詩人、劇作至小說家,廣播、劇場還兼電影演員;從最年輕的省級國立劇院藝術總監,一路拔擢到最年輕的中央級國立劇院藝術總監,可說是精力充沛、眾人矚目。

在眾多身分中,劇作家是他生涯的開端。奧力維.畢受天主教神學影響甚深,作品主題常出現關於善與惡、罪與罰及最後的救贖,形式自成一個圓(地球)的長篇史詩。最著名的是他於一九九五年亞維儂藝術節編導的作品《女僕》La Servante,這個長達二十四個小時的戲,劇情由五個段落組成連環套戲,首尾相接,故事的結尾又回返開頭,永不間息。二○○六年巴黎的「圓環劇院」(Théâtre du Rond-Point)為他舉行個人劇展,連演他自編自導的七個作品,包括長達九個小時,探討死亡、宗教、政治及劇場的《勝利者》Les Vainqueur,及《喜劇幻象》Illusions comiques,這個副標為「戲劇講堂」(La leçon de théâtre)的戲,反覆詰問戲劇的本質、功用與形式,乃至劇作家的社會地位與政治責任。

揭露社會階級真實面貌的人民劇場劇作家

法國的私人劇院主要聚集在首都巴黎,依其美學及觀眾品味粗略可分為兩個傳統,一個是自十八世紀以來,分佈在巴黎幾條大馬路的「林蔭大道劇場」(Le théâtre de boulevard),以及二戰後所風起雲湧的人民劇場運動,其後開花結果所成立的眾多私人劇場。前者觀眾群擁有較優厚的社會經濟地位,品味相對固定保守,後者對象大多是一般普羅大眾,劇目安排傾向揭露社會階級真實面貌。

尚-米歇爾.里博(Jean-Michel Ribes)是個戰鬥力十足的當代人民劇場旗手,主持經營的「圓環劇院」,是巴黎私立劇場重鎮,每年近八百場的演出、講座、活動,培育了無數新銳導演、劇作家。他本身除了劇作和導演,也寫書、拍電影和製作電視節目。劇本風格尖酸幽默,反對布爾喬亞的美學風格,強調藝術無所不在。

《瘋狂美術館》Musée haut, Musée bas 是近期最受歡迎的劇本,這齣由他本人執導的瘋狂黑色喜劇,大開藝術與消費社會之間的玩笑,遊走於所謂藝術的「偉大」或「低級」,更質疑了今日人們進美術館,到底想尋找什麼?另一個頗受歡迎的爆笑荒謬劇本《無動物劇場》Théâtre sans animaux,由九個獨立短劇構成,各故事荒唐古怪,對白諧趣幽默,從不同的角度,透視現代文明社會人們之間的疏離與冷漠。

法國的戲劇大賞「莫里哀獎」,去年已經是第三次把最佳劇本獎,頒給法籍猶太劇作家尚-克勞德.古盧姆伯格(Jean-Claude Grumberg)。這位兒時父親被送到猶太集中營至今下落不明,年輕時是位貧窮工人,因買不起書常到圖書館借書的劇作家,大部分的劇本,均為親身經歷所改寫。

例如已經列入法國中學教材的劇本《工作室》L'Atelier,敘述在二戰前後的三個工作室,包括他母親的成衣工廠、他父親的猶太集中營及他自己工作的工廠,反映一個戰後猶太平民家庭如何繼續艱苦生存的故事。從去年演到今年,上演已經超過一百五十場次的劇作《他人》Les autres,取材於原劇本三個故事中的「假期」Les Vacances。敘述一個法國中產家庭夫婦,在出國渡假前後碰到的「他人」,包括其他遊客、外國人、黑人、猶太人、同性戀者、住家鄰居,甚至是街上的遊民,作者藉由這對夫婦看似合理平常的對待他人態度,卻反映了人類的「愚蠢、污穢和邪惡」。

輕巧聰慧的當代林蔭大道劇場劇作家

回到本文的開頭,今天並不是一個劇場或劇作家的時代,不過唯一不受影響的劇場形式,甚至拜全球化之賜大放光明的劇作家,就是以下所介紹的「當代林蔭大道劇場」劇作家。「當代林蔭大道劇場」劇作家劇本特性大致為:為數精簡的演員,在盡量少的場景,用睿智幽默的語言,和環環相扣的情節,講述中產階級人們的生活意見,劇情偶而聰明諷刺社會、但絕對不動搖觀眾穩定之生活信念。如果說戲劇反映時代,那麼這類型的劇作操作模式,絕對反映了我們時代短、薄、輕、巧的商業運轉特性。

當今全球最常演出的法國劇作家,首推雅絲米娜.雷札(Yasmina Reza),和艾力克-伊曼里奧.史密特(Eric-Emmanuel Schmitt),兩者的劇本今日都已經有超過三十五種語言翻譯,並曾在全球四十餘個國家上演。前者因一幅白色畫作而引起的三位老友的爭鋒相對的劇作ART,在中文世界的港、台兩地上演均造成轟動。後者的《奇異訪客》Le Visiteur及《粉紅天使》Oscar et la dame rose,也曾由香港「劇場空間」劇團搬演廣受好評。

雅絲米娜.雷札的最新劇本《殺戮之神》Les Dieux du carnage(2007),首演由德國名導尤根‧勾許(Jürgen Gosch)上演於瑞士蘇黎世,之後並巡迴到德國柏林人劇院。隔年法國新版本找來一票包括伊莎貝拉.雨蓓的知名演員上演,並造成轟動。故事是兩對法國中上階級的夫婦好友,因為兩家兒子打架,其中一人把另家兒子的牙齒打斷,此家父母氣沖沖登門算帳的談判經過。四個演員在客廳單一場景、激烈快速的語言交鋒,不斷衝擊著看似穩固、又快瀕臨破裂邊緣的場面,宛如一場激烈的拳擊比賽,最後四人皆疲憊地攤在長沙發椅上,看來一場兒子糟糕的打架,或許可以增進家長彼此更好的瞭解。

有猶太背景的史密特,其劇作《奇異訪客》場景設定在一九三八年的維也納,角色借來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依德和他的女兒,外在環境是二戰德軍到處抓猶太人,提心吊膽的猶太人弗洛依德家中,某日進來了兩個人,一個是由大門進入的納粹軍人,另一位是由窗戶飄進來的奇異訪客,納粹軍人帶走了女兒,剩下弗洛依德與這位可能是幻覺、亦是象徵的訪客的對話。

有著興盛劇場傳統的法國,無論依公私立劇院不同的劇場目標,或者依藝術或商業娛樂區分的各階層觀眾群,劇場發展多元而深入。儘管面對其他電視、電影媒體的威脅,以及當代劇場之重形式輕文本潮流,劇場劇作家仍然可以在長年建立起來的穩固體系中,創作出許多優秀的當代劇場文本。而在遠方的我們,不妨可以加強引介其劇作家、並多方翻譯其優秀劇本,為台灣的劇場發展,增加吸取其寶貴經驗的機會。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聚焦

-呂克拉高斯(Jean-Luc Lagarce

一九五七年生,九五年逝世,法國當代劇場最受歡迎的劇作家之一,短短一生卻寫下二十五個作品,世人總喜歡將他與年長他不到十歲的戈爾德思(Bernard-Marie Koltes)相提並論,這兩位出生家庭背景儘管不同,但同樣都一生在劇場圈打滾(組劇團、寫劇本、任導演、當演員),寫下為數眾多、部部令世人驚豔的天才型劇作家,而前者只活到三十八歲,後者逝於四十一歲,死因都是愛滋。

以二○○七/○八戲劇年為例,大巴黎地區有十四檔,全法國則有三十五齣拉高斯的作品同時上演。他的劇本《正是世界末日》及《我們,主角》Nous, les héros 已經列入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的指定書目,前部劇本更於前年,進入法蘭西劇院的定幕劇碼。這位生前窮愁潦倒的詩人劇作家,如今不但受到教育體系的肯定,其作品更譯為二十五國文字,在世界各地上演,成為法國教育界與劇評界一致推崇的現代經典。

重要作品:《正是世界末日》、《我們,主角》、《音樂廳》

 

米歇爾維納韋爾(Michel Vinaver

一九二七年生。此劇作家一生傳奇,高中畢業後寫下的第一本小說,出版序言是作家卡繆推薦。大學文學系念完進入跨國企業工作,閒暇之餘編寫劇本,最後快速當上該企業法國總裁,這過程卻絲毫不影響他的創作,劇本、翻譯、理論樣樣都來,之後他辭去高薪工作,在法國第三大學戲劇系任教,現則專心寫作劇本。

他的作品企圖穿越編劇傳統,寫作時從不思考實際演出的問題,目的在寫出與舞台相互抗衡之作,甚至不惜編創一種「不溶解的文本」,使之構成演出時「不溶解的核心」,而非可有可無的附件,突顯戲劇文本的獨特價值,也造成導演搬演時莫大的挑戰。

重要作品:《墜海》、《尋常熟事》L’Ordinaire

 

雅絲米娜雷札Yasmina Reza

一九五九年生。法國劇壇屈指可數的重要女劇作家和小說家之一,曾先後在法國著名的賈克.樂寇戲劇學校學習表演和巴黎第十大學專攻戲劇。畢業之後她加入了「激情劇團」擔任演員,在演出的同時進行編劇創作。

一九八六年,處女作《葬禮之後的談話》Conversations après un enterrement問世,贏得了莫里哀獎,從此一炮而紅。一九九四年,巴黎香榭麗舍喜劇院首演了她的新作ART,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演出整整持續了一個演出季,也一路獲獎不斷。一九九六年倫敦首演,先在英國的奧利佛獎和Evening Standard Award拿下當年的「最佳喜劇」;一九九八年百老匯上演,也一舉奪下該年東尼獎「最佳舞台劇」的獎座。

重要作品:《偶然相遇》L'Homme du hasardART、《殺戮之神》Les Dieux du carnage

(謝東寧)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