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作家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出版、讀劇、檔案數位化 「開放劇場」讓大眾更認識當代劇作家
由亞維儂藝術節創辦人尚.維拉創立的「開放劇場」,多年來以發掘仍在世的優秀劇作家,發行並推廣其劇作為職志,透過出版、讀劇等多樣活動,讓觀眾更接近、認識劇作家。去年十一月舉辦「當代劇本寫作週」,透過劇本甄選尋找新文本與新形式;也將多年來累積的各種文字與圖片檔案,包括出版的劇本、期刊、劇作家手稿、演出劇照等數位化放上網路,親近劇作家更為容易了。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動漫引燃 歷史抒情與邊緣關懷
趙雪君╳簡莉穎
對談時間 二月十九日 對談地點 咖啡小自由 對談主持 廖俊逞 記錄整理 李晏如、陶維均 國內的劇場編劇不少,但能夠持續寫,又能夠寫出名堂來的,不多。趙雪君和簡莉穎,就是新生代編劇中,兩個極端的例子。 當趙雪君與簡莉穎相遇,兩股相異的勃發能量產生很有趣的氣場。一個泉湧,一個騷動,看似徹底相異的兩人,話題竟在最意想不到處交集迸射。 戲曲與小劇場,傳統與當代,寫意與寫實,出世與入世。趙雪君在歷史仙話人物身上,藏入對人間繾綣愛戀的惘然;簡莉穎在糾結擦撞的社會邊緣,找到最晦澀幽微的人性傷痛。 如同聊到少時同受日本動漫啟發時的熱情,兩人的獨特氣質,似乎剛好在這個由幾何線條與異質狂想購成的戲劇世界,達到了微妙的同步。 如果說編劇最需要的是對創作的堅持和豐沛的人世情感考察,也許與常人生活一定程度的疏離,以及一股執著於脫軌的熱情與衝勁,也是更加必要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回歸寫實傳統 期待寫出戲劇新道路
從一九九○年代開始,原本導演當家的德國戲劇界,因受到倫敦劇潮與英國當代劇作家的衝擊,開展了鼓勵年輕劇作家的種種措施,多年下來,也累積了許多優秀的劇作人才,而導演與劇院也樂於與這些劇作家合作。這些新世代劇作家的創作特色,一來是告別後現代,回歸傳統寫實敘事,二來是集體創作形式與記錄性質的盛行,其三則是關懷當前的失業議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戲劇傳統加持 妙筆孜孜不歇
有著興盛劇場傳統的法國,無論依公私立劇院不同的劇場目標,或者依藝術或商業娛樂區分的各階層觀眾群,劇場發展多元而深入。儘管面對其他電視、電影媒體的威脅,以及當代劇場之重形式輕文本潮流,劇場劇作家仍然可以在長年建立起來的穩固體系中,創作出許多優秀的當代劇場文本。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扭轉經濟頹勢 批判香火不斷
相較於百老匯的樂於冷飯重炒、老是挖經典老骨頭來保庇票房,英國的劇作生態就看起來活力生動多多,而且除了新製作不斷,劇作家也稟持著一脈傳承的社會批判,不論是銀髮級資深劇作家,或是年紀輕輕火氣正盛的新生代,皆不忘以劇作關懷世情。
-
特別企畫 Feature 缺乏發表平台,劇海中載浮載沉
台灣劇作家,何處是兒家?
在現實當中,新創劇本無處發表,寫完劇本,也沒有劇團歡迎。他們就像漂浮在茫茫大海當中,即使發得出求救信號,也無人聞問。所以,熱中劇場創作的人,最終自己都變成了導演。這就是台灣劇場盛行編導合一現象的由來:不是導演愛自己寫劇本,而是編劇必須用導演的方式,才能有機會發表新作。
-
環球舞台
盤點曲折的人生經驗
在《盤存》中重要的不是個人的悲慘際遇,而是所有這些一一被盤點的事件,構成了社會的一個切面,進而形成一個時代的剪影。以連珠炮的速度道出,直如快轉的人生,話語因而產生一種緊迫性,壓抑不住,不得不說,最後彷彿發了狂,宛如生命消失前的最後回顧。米尼亞納表示:「這種迸發的言語為一種倖存的語言,一種吶喊,充滿了焦慮」
-
焦點
關於杜國威「春天」的一、二事
香港話劇團在演出《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時,杜國威人正在紐約進修,他收到一份傳眞吿知《春》劇在香港備受好評,他深受震驚。
-
焦點
現實人生的真善美
在華人的戲劇創作中,劇作家可說是稀有動物,好的劇作家更是鳳毛麟角;但九三年的香港卻出現了第一位全職編劇家──杜國威。杜國威的作品橫跨舞台、電影、電視,甚至還自己成立製作公司,作品不僅屢獲亞洲地區各大獎項的靑睞,更備受觀衆喜愛。此次在他作品即將登台之際,本刊將特別針對杜國威的一系列創作作品做一深入介紹。
-
歐陸劇場
記憶與感情的守護者
出生愛爾蘭、有神學背景的富萊爾一方面利用日常會話來開發沒有道德意味的語言,另一方面卻試著營造在宗敎語彙中已然失落的精神性。
-
專欄 Columns
導演「主政」的得失
世人對戲劇的注意力逐漸集中在表演藝術一端,而忽略了戲劇所蘊有的豐厚人文內涵。國內的劇場也受到這種風氣的習染,由導演領導一切
-
專欄 Columns
不要讓劇作家的權利沉睡了!
一個劇團上演某一位劇作家的作品,就像出版家出版某一個作家的作品一樣,固然有看重這位作家的成分在內,卻也不能因此就剝奪了作者應享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