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
精采歌劇與導演齊聚 新舊劇碼都令人期待
2023╱2024年的法國新樂季將在下半年展開,讓我們從巴黎歌劇院下屬的加尼葉與巴士底兩大歌劇院,以及里昂歌劇院,來觀察法國音樂新趨勢。 科幻與時空轉換賦予歌劇新意 新樂季中,巴黎歌劇院將推出10多部經典歌劇,從巴洛克時期、路易十四在位時的法國作曲家夏邦提耶(Marc-Antoine Charpentier,1643-1704)到20世紀捷克作曲家楊納傑克的作品,橫跨時空300年。歌劇風格從法國抒情悲劇、法國喜歌劇、義大利喜歌劇、19世紀法國歌劇、德國浪漫歌劇至20世紀兒童歌劇、科幻歌劇等都將登場。製作的風格有以現代戲劇手法重新詮釋的新製作,也有仍遵守劇本搬演的時代劇,可說是樣式繁複,手法新穎。 導演方面,則請來現代戲劇大師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及獲獎無數的加拿大歌劇導演羅伯.卡森(Robert Carsen),應該是新一季歌劇導演群中最受矚目的兩位。此外,擅長浪漫時期歌劇的義大利導演Damiano Michieletto也在新樂季非常活躍,執導了數部歌劇,不容小覷。 在演唱家部分,知名度最高當然非安娜.涅翠柯(Anna Netrebko)莫屬,她將在2024年1月登上巴士底歌劇院演唱奇利亞(Franceco Cilea)的法國喜歌劇《雅德里安.雷庫維》(Adriana Lecouvreur),男主角則是她的先生、男高音尤希夫.伊瓦佐夫(Yusif Eyvazov)。 新樂季推出的歌劇,幾乎都是歌劇院的常見戲碼,如威爾第《茶花女》、《西蒙.波卡格拉》、理查.史特勞斯《莎樂美》、董尼才悌的義大利喜歌劇《唐.帕斯夸》(Don Pasquale),當然這些熟面孔在導演的手中,即將以新的面貌登場。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法國
解封後的重生 在音樂之中超越無限
在疫情海嘯的衝擊下,法國的音樂家受害慘重,在終於能夠解封表演之時,「活著」,可說是這次新樂季眾音樂人的心聲。雖然因為防疫措施使得觀眾進入音樂廳的挑戰甚多,但各音樂單位仍不放棄希望,在新樂季的規劃上依然用心開拓,「希望觀眾在音樂中再次找回生命」。也製作了多樣的數位服務,如互動式電子樂季網頁、線上音樂主題展覽等等,讓創意帶著樂迷「超越無限」。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疫情起伏之間 各國劇場如何「開門」?(一)
本專題在策劃之初,台灣本土疫情突然爆發,劇場再度關門,彼時歐美正逐步解封,劇場也陸續開門營運,未料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現在各國疫情又因Delta病毒再度升溫,劇場的重啟再添變數就讓我們邀請旅居各國的藝文╱劇場工作者,為讀者提供第一線的觀察,看看各地劇場如何面對這樣起伏變動、滾動調整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
疫情突顯結構性膨脹 「迫切結盟」劃開想像
面對前途未卜的後疫情時代,法國藝術家不會坐以待斃,反而更積極尋找出路、甚至是瘟疫帶給當代社會的警示。或是以劇場創意加入示威,為醫護也為表演藝術界發聲,或是藉此機會反省劇場演出供需失調的現況,重新考量製作與策展模式,也有藝術家選擇透過在地深耕和走入民間的方式展開創作,更接地氣無論是創作者或文化機構,法國藝文界企圖透過文化軟實力,帶領民眾走過傷痛與無奈,在不確定的氛圍之中點燃希望火花,化危機為轉機。
-
焦點專題 Focus
追憶那個美好卻殘忍的年代
八○年代中至九○年代中期,被視為世紀黑死病的愛滋在法國肆虐,造成民眾深刻的恐懼,面對這場風暴,法國藝術家也藉著創作探索生命抗爭背後的人性價值。如劇場導演莫虛金、舞者暨編舞家亞藍.布法、電影導演歐諾黑等都有相關作品,他們召喚了早逝的靈魂,讓大家感受他們曾經遭受過的創痛和追求自由的意志。他們的作品並非單純緬懷過往,反而映照出現實的未竟之業。
-
巴黎
慶祝法日建交一百六十年 巴黎秋天颳起哈日旋風
為慶祝法日建交一百六十周年、以及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周年,日法政府聯手,今年初秋至明年春在巴黎舉辦系列日本節目,名為「2018日本主義」,企圖透過東西文化交流,打造全新美學風景。參與演出的除了日本傳統藝能界國寶級明星演出的歌舞伎與狂言,還有當紅影視明星參演、重量級日本導演執導的舞台作品,強力和式文化旋風,讓花都巴黎為之風靡。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緩行製作」產生的劇場政治力
鳳凰劇院去年底與國家兩廳院簽訂了為期四年(2018-2022)的「開動計畫」(Kaidong Project),兩場館將進行節目交換、共同製作及駐館藝術家駐村創作與發表等交流,雙方以「陪伴並支持年輕藝術家發展其最具開創性的藝術計畫」為理念,共同發展台法國際交流共構平台,為近年台灣國際連結案例中一大創舉。藉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鳳凰劇院的杜勒葉總監,請他一談其劇場理念與連結民眾的經驗,及對青年藝術家的培育。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介入真實 省思創作
應法國鳳凰劇院之邀,兩廳院駐館藝術家Baboo與編舞家劉彥成在去年底參加了該劇院舉辦的「選個真實片段,再輾轉相傳」工作坊。工作坊由創作組織「友善製作」兩名創作者和兩位行為藝術家策劃,以法國哲學家莫杭的論述為基礎,帶領學員探究創作思想的流轉及集體腦力激盪的成果。藉由取材自真實的元素,此次工作坊透過共同的討論與分享,讓創作者了解自己的思考路徑。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法國
藝術風氣興盛 評論百花齊放
巴黎每天幾乎有兩百場的表演藝術活動,因此評論相當興盛。《世界報》、《費加洛報》和《解放報》三大報資深記者的評論總是動見觀瞻,深具分量。豐富且專業的網路劇評,精采又有深度。最有溫度的劇評區,便是劇院附近的咖啡館。看完演出後到此喝杯咖啡互相交換心得,便成為最具互動性的劇評活動,無形之中,整體的看戲素質也逐漸提升。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文化部長推動人事變革 引爆表演藝術界爭議
上任一年的文化部長費黎皮特近期推出人事變革政策,希望縮短各地戲劇中心總監續任可能及主張總監人選應儘可能達到男女各半。兩項政策都引發表演藝術界的批評爭議,前者從蒙帕黎耶市國立戲劇中心的十三風劇院總監貝司被換下一事引爆;後者則被認為很不可行,即便「性別平等」是目前法國左派政府的重要方向,但在實務上卻能難有足夠的適任人選來達成這個目標。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戲劇傳統加持 妙筆孜孜不歇
有著興盛劇場傳統的法國,無論依公私立劇院不同的劇場目標,或者依藝術或商業娛樂區分的各階層觀眾群,劇場發展多元而深入。儘管面對其他電視、電影媒體的威脅,以及當代劇場之重形式輕文本潮流,劇場劇作家仍然可以在長年建立起來的穩固體系中,創作出許多優秀的當代劇場文本。
-
狂飆繆思
表演藝術城市
紐約的舞蹈教室通常都在百老匯大道的樓上,路過的行人常常一抬頭就會看到依在把桿上的舞者正聚精會神地做伸展的姿勢,或是在星期天路過華盛頓廣場旁的教堂,也會看(聽)到群眾唱著聖歌,他們都是如此地忘我,因為表演藝術的存在,就是要你稍微轉換一下角色,換個心情,當另一個美麗的自己。
-
即將上場 Preview
馬賽芭蕾舞的編舞者羅蘭比堤
比堤和貝亞在美國式和俄羅斯式的敎學之外,爲歐洲現代舞蹈找出了第三條道路。
-
藝術節 Festival
亞維農戲劇節的昨日、今日、明日
在世界各地所有戲劇節裡面,亞維農戲劇節(Festival d'Avignon)無疑是其中歷史最久和最重要的之一。 亞維農(Avignon)是法國南部一個古老寧靜的小城市,距離巴黎683公里,旁邊是蜿蜒的隆河(Rhne)。大約十四世紀的時候,亞維農人的祖先在這裡建造了城堡和教堂,並且在周圍築起了城牆,一直到今天,它仍然保存著中世紀純樸的風貌。然而每年夏天戲劇節來臨的時候,整個亞維農就變成一座大型的藝術遊樂場,到處洋溢著年輕藝術工作者的熱情活力,帶給觀衆不少藝術創意和驚奇。 亞維農這個小城人口並不多,比起法國其他的一些城市,如波爾多(Bordeaux)土魯斯(Tou louse)塔兹堡(Strasbourg)都要來得少。爲什麼這個樸實寧靜的小城,現在會的藝術中心呢?尤其是這些古老的教堂演出的現代劇場究竟有什麼關聯? 尚維拉(Jean Vilar),是1951至1963年巴黎國立人民戲劇院(Thtre National Populaire,簡稱TNP)總監,亞維農戲劇節就是他在1947年所創始的。 「戲劇的未來在這裏」──尚維拉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剛結束,從德軍佔領下獲得自由的法國人受創迷失的心靈極需要藝術的撫慰,法國的戲劇在大戰之後,也正準備重整旗鼓。不過當時尚維拉覺得戰後的巴黎已經無法找到真正純粹的劇場,巴黎雖然自由了,巴黎的劇場卻並未真正地解放,佔領時期的記憶仍是揮之不去的陰影,使得巴黎的劇院除了戲劇之外,還參雜有其他的意義。尚維拉希望找到一個愈單純愈好的環境,來演出戲劇,最後他決定在這個有陽光、風景、古老教堂和純樸居民的亞維農舉辦戲劇節。「戲劇的未來在這裡,在亞維農。」尚維拉説。這個一年一度的戲劇節從舉辦開始到今年已經是第45屆,活動的内容除了原來的戲劇之外,又陸續加人了音樂電影小説詩歌舞蹈等項目。 亞維農戲劇節剛開始只供法國國立劇團演出,1966年才開始對其他劇團開放。爲了和正式演出的劇團有所區別,正式演出的劇團就稱之爲IN,其他的演出團體就統稱爲OFF,這就像紐約的百老匯(Broadway)和外百老匯(Off Broadway)一樣。 這些外來的劇團加人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