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謝東寧

發表文章 69 篇
  • 勞工電台台長吳慎宜指出,如今連白領階級都適用「勞工」的定義,劇場技術人員理應適用相關的勞工保護條例。
    現象視察

    鬼門關前走一趟的「毛哥」

    十五年前,劇場燈光技術人員周凱,意外地從基隆文化中心演藝廳燈桿上摔落舞台,結束了他正青春的寶貴生命,首度引起了表演藝術界對於劇場幕後技術人員安全的重視。十五年後,劇場再傳重大意外。經驗豐富的資深技術劇場工作者──劇場人暱稱「小毛」的程健雄,於宜蘭文化中心演藝廳裝台時,不愼由傾倒的調燈梯上摔落,昏迷了三天之後,奇蹟似地醒來。由於傷及腦幹中樞神經,當初經過四個多月的休養,除了視力無法正常對焦,整個身體的左半邊仍呈現麻痺現象,目前已經復建逐漸好轉,現在也開始在固定機構上班。面對這個嚴重的創傷,根據曾去加護病房看望他的朋友轉述,病房中的小毛只是淡淡地說:「經過我這麼一摔,至少十年內,大家會多注意一下劇場工作安全。」這段令人聞之頗爲心酸的玩笑,卻戳破了台灣表演藝術界一切幕前光鮮幻境,直指這群身著黑衣,隱身於光圈之外、揮汗賣命的技術劇場工作者,其內心深處最不願碰觸的擔憂。 百餘人撐起數千場的演出 所有的劇場人都知道「劇場是一個無時無刻充滿危險的地方!」小至舞台佈景上一根突出的釘子,大至複雜懸吊系統的不當操作,發生意外傷害的機率可說是相當高。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露出左右各有一大塊傷疤的雙臂,心有餘悸地表示:「高壓電從左臂進去、右臂出來,還好心臟沒怎樣,算是撿回一條命。」剛退伍的林致平工作時被側燈架砸到,右手指斷了三根,這就是劇場幕後最常見到的景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聽到有人受到大小不等的意外傷害。面對這個高危險工作環境,諷刺地是,投身於這個危險場域的工作人員,除了少數大團或表演場地的正式支薪人員,大部分都是沒有勞保,四處接案子而毫無保障的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沒有組織健全的公司作爲後盾,也沒有工會組織的保障,這群不過百餘人的劇場主力技術工作者們,日以繼夜地支撐起台灣一年數千場的演出舞台。 採訪時陪著毛哥來到綠光劇團的辦公室,一群老朋友除了關心他傷勢的復原狀況,還不忘熱心地關心他若長期無法工作,是否會有經濟困難,同時一邊七嘴八舌地替他找工作。的確,最後能維繫這批技術劇場工作者堅持下去的因素,大概就是同行中相互扶持的溫暖人情了。離開辦公室之後,再問毛哥如今面對著這麼大的創傷,考不考慮轉行。他笑著說:「這是我的專業,而且年紀都四十了,還能轉到哪一行?」看來,既使是從鬼門關前走了一趟,毛哥

    文字|謝東寧
    第118期 / 2002年10月號
  • 伊莎貝拉.雨蓓在亞維儂藝術節演出《米蒂亞》(2000)。
    焦點專題 Focus

    伊莎蓓拉.雨蓓 專挑難的演 與生俱來的明星

    在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藝術氛圍中養成的伊莎貝拉.雨蓓,早在青少年時期就投身演藝事業,不管是電影或舞台她都以閃亮之姿令人驚豔。戲劇學院的背景和新浪潮電影導演的合作,讓伊莎貝拉.雨蓓的表演事業,總是挑戰高難度角色,如《鋼琴教師》中極度壓抑到病態的女主角,而在劇場中,因為她獨具個人特色的演出,導演必須尋求最適合她的角色與表演風格,如羅伯.威爾森的《歐蘭朵》、瓦里科夫斯基《慾望街車》中的女主角白蘭琪等,一次又一次地,讓劇場觀眾為之驚嘆。

    文字|謝東寧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西迪.拉比在《零度複數》中展現柔軟身段。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非主流到主流 令人瞠目的舞蹈怪傑

    西迪.拉比雜技般的身體動作,來自平民階級的通俗文化啟蒙,以及外來移民的文化衝突,看似非主流的背景,卻讓他成為站上主流的鮮明特色。以及,他在大量創作中,仍然可以挖掘更新鮮豐富的題材,凡此種種,怎不讓人打從心底佩服?於是,看他的作品,更是親身參與了一個,千載難逢的舞蹈歷史。

    文字|謝東寧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 每個人都有身體,每個人都可起舞。圖為馬克.莫里斯舞團來台訪問帶領民眾跳舞。
    焦點專題 Focus

    從疏遠到追求 回返「身體」的蜿蜒路徑

    從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時發展的「身心二元論」,讓肉體被視為「低級的、沉重的、罪惡的」存在,長期受到宗教與神學的壓制,直到近代,身體才被肯定為人類認知的主體,成為了人最真實的存在證明。身體這座迷宮,在當代已經迅速召喚了各路專家、各式學科、各種議題集結,從藝術、美學,到哲學、社會學扮演著論述中的重要角色。

    文字|謝東寧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繼承者》強調身體在空間、裝置與聲響中的表演,身體的表現性大於技巧性,具有肢體表達能力的劇場演員,似乎可以增強作品的豐富性。
    焦點專題 Focus

    「專業」非唯一 每個人都能跳舞?

    一定要能轉很多圈,腿可以抬很高劈很開才能上台跳舞?當代舞壇早就不一樣了,以台灣來說,雲門舞集早年就有許多非科班的男舞者;近年來,更有不少編舞家刻意邀請劇場演員、甚至音樂家一起來跳舞,豐富舞作的面貌,在這個藝術各領域疆界模糊、鬆動的時代,創作者勢必得用更開放的態度,去拓展「舞蹈」的可能性,試想,當每個人都能跳舞,那舞蹈這個行業,還能不興盛嗎?

    文字|謝東寧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翻筋斗偶劇團創辦人艾居恩.寇勒(右)與巴索.瓊斯(左)。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非洲一隅到世界舞台 卅年耕耘一「戰」成名

    因為《戰馬》中活靈活現的戲偶而備受矚目的南非翻筋斗偶劇團,創立迄今超過卅年,除了有過人的戲偶製作與操偶技巧,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該團對政治議題的關注投入,這次訪台演出的《烏布王》就是箇中代表作。近來當紅的他們廣受邀約,所以舊作重製紛紛上場,連帶也帶動了世人對非洲表演藝術的關注。

    文字|謝東寧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 《身心合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東西融會 身心合一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建立的表演體系對西方寫實表演影響深遠,而傳承於此的徒子徒孫也從各自的實踐中開啟出延伸的新見解。將與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合作推出《九面芙烈達》的導演菲利普.薩睿立,即以《身心合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一書,將史坦尼體系「跨文化」地與亞洲的身體訓練結合。

    文字|謝東寧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法國

    藝術風氣興盛 評論百花齊放

    巴黎每天幾乎有兩百場的表演藝術活動,因此評論相當興盛。《世界報》、《費加洛報》和《解放報》三大報資深記者的評論總是動見觀瞻,深具分量。豐富且專業的網路劇評,精采又有深度。最有溫度的劇評區,便是劇院附近的咖啡館。看完演出後到此喝杯咖啡互相交換心得,便成為最具互動性的劇評活動,無形之中,整體的看戲素質也逐漸提升。

    文字|謝東寧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納許與多明尼克.梅西合作的雙人舞《清晨詩篇》。
    焦點專題 Focus

    藝術跨界不斷 探索人性永恆

    身世與藝術經歷的與眾不同,讓編舞家喬瑟夫.納許的舞作展現出獨到的風景。在法國七○年代「新舞蹈運動」的觀念風潮下,學習默劇肢體的納許踏入舞蹈領域,帶入文學思維,多元背景的舞者有意識的身體,讓內在動機與外在肢體取得一致,讓其舞作更達哲學層次。他的許多作品巡演週期長達十年以上,究其原因,除了日常性的肢體特色及肢體劇場的文本敘述外,內容不追隨流行,持續探討人性永恆主題的堅持,亦展現了真正藝術家的胸襟。

    文字|謝東寧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 將接掌蒙佩利耶戲劇中心的羅德里戈.賈西亞,擅長將詩意的語言轉化為視覺。圖為其作品《一個牛仔的死亡與輪迴》。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兩位國立劇院總監新任命 宣告新的劇場時代來臨

    法國現任女性文化部長費黎皮特自上任以來,動作頻頻,勇於改革,其推動的國立劇院藝術總監更新,更讓劇場界屢屢跌破眼鏡。最近宣布的兩位新任國立劇院藝術總監,都屬嶄新的「後戲劇劇場」一派,跳脫傳統文本戲劇,也呼應文化部長倡議新劇場美學的主張。

    文字|謝東寧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法布爾說,《藥讓我活下去》中的泡泡代表了人類的脆弱,作品中舞者赫西就像是活在這些泡泡裡面,被包在泡泡裡保護著。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體是一個「美」的戰場

    「身體就像是一個神奇的顏料盒,一個實驗室,一個戰場。」精力旺盛的楊.法布爾,在「身體」這個主題之下、縱橫藝術各個領域,一以貫之地堅持他對身體與文明之間的探索、觸探道德規則的底線。光是舞台作品部分,從一九八○年至今一共創作了近五十個作品,並且這些作品也很難定義到底是戲劇?舞蹈?還是行動藝術?

    文字|謝東寧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 阿爾馮斯馬戲團成員正在排練。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阿爾馮斯馬戲團團長

    雷賓:我們想用自己的方式,尋找屬於自己的馬戲

    導演制的總體劇場形式,是表演藝術的當代浪潮,總體劇場追尋不但是形式上的跨界融合,內容更是回歸討論真實生活的樣貌。來自太陽劇團的家鄉加拿大魁北克的阿爾馮斯馬戲團,便是一個從父親的傳統馬戲班,傳到受正歸馬戲學校教育的兒子後,轉變為當代新馬戲的一個年輕表演團體。 但說其年輕也不公平,因為其團員大都是長期合作的老伙伴,所以除了擁有傳統馬戲技藝之外,最難得的是,他們以作品反映自己居住的家鄉,和諧的文化和自然環境特色,譬如這次應臺北藝術節之邀,來台演出的《伐木樂園》,便是以嶄新的新馬戲的形式,講述家鄉世代相傳的伐木傳奇生活。在即將演出之前,我們越洋訪問團長安東.卡哈賓尼耶.雷賓(Antoine Carabinier Lepine),讓讀者對這個演出,有更一步的認識。

    文字|謝東寧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 《未竟之業》中,一群理想志士組成了「人民電影教育推廣協會」,並決定自行來拍片以實現「自由、平等、博愛」的美麗烏托邦世界。
    特別企畫 Feature 歷史真實、電影與舞台的交織辯證

    《未竟之業》 回望燃燒熱情、追求夢想的年代

    《未竟之業》延續陽光劇團近年來對於「劇場中的劇場」的探索,更進一步結合了劇場和電影,但可不是當代劇場時興流行的新穎「跨領域」或「科技多媒體」。莫虛金反向退回電影剛發明的默片時代,時空設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的一九一四年,在舞台上演拍電影的形式,於是進入了劇場中的劇場,或者說「故事中的故事」。 編按:本文中《未竟之業》之法文原名翻譯,尊重作者詮釋行文之意呈現。

    文字|謝東寧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羅伯.威爾森與路克.邦迪 演繹荒謬劇名作

    巴黎劇場每年的上演劇目,永遠少不了荒謬主義劇作家的作品。而本檔期的巴黎劇場,也出現了荒謬劇場之聯合國大戰的有趣場面:美國的羅伯.威爾森帶領義大利知名女演員Adriana Asti,演出愛爾蘭貝克特的《美好的時光》;瑞士名導路克.邦迪(Luc Bondy),挑戰羅馬尼亞尤涅斯柯的《椅子》。

    文字|謝東寧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 相對於《李爾王》歷史悲劇主線的沈重,符宏征另闢蹊徑,找到故事中國王身邊的「弄臣」做為主要的敘述者。
    台前幕後

    遠方的鼓聲繼續敲打

    符宏征說,儘管現在小劇場的主流論述總是得大膽創新,好像沒有一個可以引起話題的顚覆創意,就表示落伍了,但他希望自己可以儘量不受干擾,回歸劇場本質及自我的創作路線,紮紮實實地做戲。

    文字|謝東寧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岡田利規作品《辣椒、空調和告別 演說》。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岡田利規法國演出 呈現日本新世代觀點

    日本劇作家、小說家及劇場導演岡田利規的劇場融合超現實的語言對話與怪異的身體編舞動作,內容常是與反思世界霸權操控與社會階級罅隙。近期在Gennevilliers國立劇院一舉推出兩齣戲,包括《辣椒、空調和告別演說》及《我們不會傷害他人》。

    文字|謝東寧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Can We Talk About This?的內容大膽揭露當今世界最敏感的伊斯蘭極端主義爭端。圖中表演者為Seeta Patel。
    巴黎

    DV8新作Can We Talk About This? 揭露伊斯蘭主義爭端

    暌違上一個舞作五年之後,DV8肢體劇場十月初在巴黎市立劇院,推出新作Can We Talk About This?,內容大膽揭露當今世界最敏感的伊斯蘭極端主義爭端。延續上個作品的記錄式舞蹈劇場形式,此作融合了舞蹈、劇場、影像和音樂,舞者以語言傳述、爭論關於宗教、暴力、思想自由等事件的意義。

    文字|謝東寧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 費弗爾.達榭是國際上相當重量級的藝術策展人。
    藝號人物 People 前亞維儂藝術節藝術總監、現任里昂雙年展主席

    費弗爾.達榭:藝術節就是要創造出集中、熱烈的氛圍

    曾擔任十六年亞維儂藝術節總監、現任里昂雙年展主席的法國重量級國際策展人貝拿.費弗爾.達榭,日前應兩廳院之邀訪台。曾於一九九八年邀請八個台灣團隊站上亞維儂舞台的他,認為當年的演出的確為歐陸觀眾開了眼界。作為一個藝術節的策展人,他認為這是一個充滿風險的挑戰,但也可能為未來的大師鋪路,為觀眾打開觀賞的新視野。

    文字|謝東寧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 波蘭劇場大師克里斯提安.陸帕。
    藝號人物 People 波蘭劇場大師

    陸帕 打造時間魔法 挖掘人性真實

    即將帶著作品《麗特、丹妮、佛斯》首度訪台的波蘭劇場大師克里斯提安.陸帕,是波蘭劇壇廿世紀最重要的三位導演之一。與康托、葛羅托斯基齊名的他,其劇場特點亦是關於時間的處理,他讓時間成為劇場的角色,在空間中任意延長、壓縮、停頓,而時間的進退處理,是為了讓出空間,表現角色的人性部分,並用演員的寫實性,來更挖掘人物更深層的真實。

    文字|謝東寧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 南風劇團「嗨!駭!實驗劇展」從去年開始增設超短劇展,成為中南部每年小劇場新人的展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山窮水盡?柳暗花明?

    追究「劇展」現象的背後形成因素,是對於國外著名藝術節的模仿?是集結力量向政府單位申請補助的好辦法?是相濡以沫、刺激創作的好場合?更或是行銷手法走到「非如此不可」的時代?本文將以報導的方式,從現象面歸納分析,並嚐試尋找階段性的觀察評價。

    文字|謝東寧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1234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劉江濱與從小扎根的「新竹青年國樂團」、「竹塹國樂節」
  • 特別企畫 Feature

    穀稻秋聲富里山谷草地音樂節:在綠地中自在歌唱

  • 攝影手札

    時間地敘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