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九十八年開始整修、九十九年開始試營運、一百年三月正式開張的大稻埕戲苑,原本是藏身於永樂市場樓上的社教館延平活動中心,三年下來,戲迷都知道:「布袋戲在八樓,歌仔戲在九樓。」透過活絡的企畫經營,鎖定中小型戲曲演出的策略,讓大稻埕戲苑走出一條活路,搭建起戲曲創新的平台,喚回傳統戲曲的氛圍,「戲窟」的文藝復興令人興奮期待!
二月十五日,濕冷的冬雨暫歇,周末的台北迪化街永樂市場鬧熱滾滾,銀髮髫齡擠在小小的電梯裡,各有目標:「布袋戲在八樓,歌仔戲在九樓。」
春節過後,大稻埕戲苑首次開張營運,台北木偶劇團《孫悟空大戰火燄山》,票價一百元,賣了滿座,小朋友坐在小板凳上,盯著彩樓上的戲偶笑開懷,主持人:「火燄山太熱了,趕緊叩一一九!」「不對啦,是芭蕉扇!」小朋友大聲回應。
賞樂坊劇團《秋雨紅樓》也輸人不輸陣,號召親戚五十買票,歐巴桑、歐吉桑、穿著體面的熟女,票一亮出整疊像撲克牌一樣,還有參加學校歌仔戲社的小學生來觀摩,五百人座的九樓劇場上座率也有九成。
人聲、弦歌聲、鑼鼓聲……空氣裡,流瀉出春的訊息。
老空間新風貌 喊出「戲曲心(新)據點」
「三年前,大稻埕戲苑正式營運時,從沒想過能否做得起來,單純懷抱一份情感,想把『戲窟』的榮景重新帶回來。」曾是春風歌劇團創團團長的葉玫汝,從戲迷、業餘歌仔戲團團長,最後進入公務體系在社教館擔任研究員,負責大稻埕戲苑行政事務。因為愛戲,她走進大稻埕,也看到這個老社區繁華落盡,又再現曙光的變化。
位於永樂市場八、九樓的大稻埕戲苑,前身為社教館延平活動中心,民國九十八年重新整修,一年後,在藝師林金鍊的跳鍾馗除煞儀式後,大稻埕戲苑試營運,民國一百年三月正式開幕。八樓曲藝場以偶戲表演為主,九樓劇場七成以上節目為歌仔戲,並擴及京劇、客家戲、崑曲、黃梅戲、說唱等其他劇種。每年也和霞海城隍廟合作舉辦廣場演出。
葉玫汝說,整建前,延平活動中心假日也辦戲曲表演,大多為免費性質,民國九十七年酌收五十元。雖然,戲迷都知道來「九樓」看戲,但觀眾以年長者居多,黑頭髮是少數民族,盛夏,偶而還有流浪漢跑進來吹冷氣。當時,社教的功能更大於藝術。
改頭換面的大稻埕戲苑,喊出「戲曲心(新)據點」口號,但初期戲曲界沒那麼樂觀。編劇施如芳說,迪化街交通不便,晚上商家拉下鐵門後,街道有些冷清,劇場設備也不如其他專業劇場,即使愛看戲如她,都會變得不積極。但幾次看戲經驗,施如芳看到一股能量正在發酵,開始改觀。
企畫主動積極 努力向年輕世代靠攏
劇評人紀慧玲說,大稻埕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在這樣的底蘊下,要重建戲窟的榮景,並非不可為:「三年來,大稻埕戲苑不以場地租借者自限,主動積極的企畫作為,鎖定中小型戲曲演出的策略,確實走出一條活路。」
「民國九十九年試營運那年,戲一落幕,行政團隊馬上和劇團開會,翻看觀眾意見調查表,所有缺失一一檢討改進。」葉玫汝說,戲苑的經營走向,就是在天天開會中磨出來的。
歌仔戲「做活戲」的傳統,劇本,在過去不被重視。大稻埕戲苑甄選節目、「歌仔戲製作與發展」專案計畫,訂有「劇本鼓勵費」機制,施如芳認為,補助雖然不多,但能鼓勵戲曲界整編舊戲或創作新戲。紀慧玲也認為,戲齣文字化後,表演更精緻,是外台戲班轉進「文化場」(室內劇場演出)很好的入口。
三年來,大稻埕戲苑每年策畫主題性的表演,行政團隊出點子,劇團接續創意發想,以新的觀點陸續推出連本戲、公堂戲、鬼靈精怪等系列,台大戲劇系主任林鶴宜指出,這種用心經營的態度,扭轉先天條件不良的形勢,值得「按讚」。
為了改變戲曲觀眾老齡化的結構,大稻埕戲苑努力向年輕人靠攏,經營FB,建立會員卡制度,與大稻埕新興文創小店結盟。今年春節,電影《大稻埕》上映,大稻埕戲苑和電影公司互惠宣傳,邀請導演葉天倫演講,演員到年貨大街拜票掃街,永樂市場外牆也懸掛巨型電影看板,電影公司則提供票券當贈品,戲曲與電影的跨界結盟,短短一週時間,大稻埕戲苑FB粉絲團又多了一、兩百人。
「傳統戲曲舞台小,大稻埕戲苑新的經營視野,讓戲曲的生態變得更活潑。」元和劇子行政總監陳衿懷說,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即使戲苑的製作經費不多,劇團都會像在國家劇院做戲一樣卯足全力。元和劇子本月在「青年傳統藝術節」新戲《禪風新武俠——越》,只有兩場演出,但慎重其事邀請曾經是胡金銓電影《俠女》攝助的資深攝影師陳武雄掌鏡,為新戲拍攝宣傳片。
各劇種在此交流 迎接大稻埕「文藝復興」
戲苑駐館團隊一心戲劇團執行長孫富叡表示,別的縣市提供的只是演出機會,大稻埕戲苑則是交流的場域,不同劇種在這裡排練、演出,沒有狹隘的門戶之見,反而激盪出更多的創意。民國一百零一年,劇場導演劉守曜以布萊希特《三便士歌劇》為一心執導的《MACKIE踹共沒?》,引發「歌仔戲能跨得多遠?」熱烈討論與回響,「年輕人的創意有發揮的空間,歌仔戲也找到年輕的生命。」孫富叡說。
在大稻埕戲苑接受訓練、每年定期成果發表的社教館附設青年歌仔戲團,則成了「職業訓練所」,表現亮眼的團員被挖角,轉戰職業劇團,葉玫汝說,館方樂見年輕戲曲人才被看見,因為,「這個平台,是夥伴而非競爭的關係。」
去年,大稻埕戲苑九樓劇場共舉辦一百廿六場的演出,九十一場售票性質的表演,賣座率七成五,歌仔戲票房則達到七成八。林鶴宜認為,大稻埕戲苑已經形塑出在地的文化特色,打開知名度,包括秀琴、春美等中南部劇團北上,開始選擇在大稻埕戲苑公演,恢復大稻埕「內台戲」榮景,是可以被期待的。
劇評人紀慧玲則認為,大稻埕戲苑已將傳統戲曲的氛圍喚回,策略上雖然不以大取勝,但藝術的含量早已跨出小型劇場的規模。孫富叡更是信心滿滿說,新一代戲曲人將在這個實驗跳板上,迎接大稻埕的「文藝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