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李玉玲

發表文章 61 篇
  • 賴聲川說,《江/雲.之/間》想寫的不只是江濱柳、雲之凡的愛情,而是生命。
    戲劇

    填補江、雲的人生留白 賴聲川再寫生命與時代 表演工作坊《江/雲.之/間》

    膾炙人口、演遍華人世界的《暗戀桃花源》,其中的戲中戲〈暗戀〉說的正是1949年從中國流離到台灣的那一代人的故事,賴聲川從此中發展出續篇《江/雲.之/間》,透過書信體為兩位主角寫出人生滄桑,除了邀歷任擔綱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演員執筆寫「信」或提供意見為戲增添血肉,也透過九宮格的舞台,讓錯綜複雜的人物劇情在其中流動,更隱喻了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渺小與無奈

    文字|李玉玲、許斌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鴻鴻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導演、詩人鴻鴻 文青「阿瓜」的人生下半場

    年過五十的鴻鴻,依舊是自傳式散文集《阿瓜日記八○年代文青記事》裡,以各種藝術手段實踐「為藝術而人生」信仰的文青「阿瓜」,只是,生活的選項有了不同順位。「50+」的人生,走入婚姻,兒子誕生,以及「新歡」爵士樂、薩克斯風,日子有了不一樣的滋味。年輕時專注於藝術,對社會變動無感,但鴻鴻現在常現身社會運動、文化運動現場力挺,創作、策展所關注的也是人權與自由議題,「年輕時的我,從未依循外在的標準而活;五十歲以後的我,更是只做我真正想做的事。」鴻鴻說。

    文字|李玉玲、許斌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在七月的宣告記者會上,吳興國替弟子朱柏澄著李爾王的妝,傳承意味濃厚。
    焦點專題 Focus

    回來、在此與封箱的這個時候 訪吳興國談《李爾在此》封箱演出

    《李爾在此》這齣戲,對吳興國來說別具意義,廿年前,他以此劇帶著休團三年的當代傳奇劇場重返舞台,當年滿懷憤怒的他,也藉著劇中十個角色的進出搬演,不斷詰問:「我是誰?」,如同一場心理治療。廿年後,已演遍全球廿國、五十城的《李爾在此》又回來了,吳興國宣布這次是「封箱」,之後將不再親自上陣演出此劇。「時候到了」,他將啟動「浪漫封箱」,「把當代傳奇的經典好好演一遍,對熱愛的舞台深深一鞠躬,以最浪漫的方式完成一個演員的舞台生命。」

    文字|李玉玲、Eoin Carey、許斌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王安祈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第卅屆傳藝金曲獎特別獎得主王安祈 一輩子在戲裡,等待一齣更好的戲

    獲得「第卅屆傳藝金曲獎」特別獎,對一生愛戲、寫戲,為戲幾乎是付出生命所有的王安祈而言,可說是實至名歸!王安祈總是這麼介紹自己:「我唯一的身分就是戲迷。」從小就立志要讓京劇現代化,她堅持文學底蘊和說唱傳統,但透過改變說故事的方式與節奏,讓京劇演出更能觸動當代觀眾的心;而為了戲曲的未來,她也致力於人才培育,為年輕的創作與表演人才打造舞台。這位永遠的戲迷如是說:「我一輩子都在戲裡,都在等待一齣更好的戲。」

    文字|李玉玲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以校園霸凌為題,《花吃花》演出青春的殘酷物語。
    戲劇 掀開校園霸凌的潘朵拉之盒

    《花吃花》 殘酷的真實青春物語

    二○一七年拿下第五屆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單元最佳戲劇獎的《花吃了那女孩》,是武漢傳媒學院老師楊哲芬以校園霸凌為背景編導之作,表演工作坊導演丁乃箏以此卅分鐘短篇為基礎,發展為長篇作品《花吃花》,找來簡嫚書、孟耿如擔綱,重新詮釋這部衝擊人心的青春殘酷物語。

    文字|李玉玲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 白先勇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崑曲青春正炙 推手笑看滿園花開

    二○○四年,白先勇以蘇州崑劇院「小蘭花班」的青年演員為班底,結合兩岸編創設計人才,打造出青春版《牡丹亭》,也揭開了崑劇發展史的一頁傳奇!傳奇迄今持續不斷,自認「崑曲義工」的白先勇,持續進行崑曲的傳承工程,十多年來製作了《玉簪記》、《白羅衫》、《潘金蓮》等,讓「小蘭花班」順利傳承下前輩的精采好戲,而它們明年初也將在兩廳院的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登場,讓觀眾品味三齣絕妙好戲。

    文字|李玉玲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馬汀尼
    藝號人物 People

    退休戲劇教授馬汀尼 挽著莎翁 回望人生滿天彩霞

    完成了契訶夫五部經典的翻譯,今年馬汀尼重新走進劇場。五月參加蘭陵四十《演員實驗教室》演出,十一月為三缺一劇團執導新戲《退休戲劇教授和戲班子2018邀莎翁遊台灣》。兩齣戲都在回望人生,以戲劇寫回憶錄。馬汀尼不諱言,年紀大了,開始想要回溯成長歷程,明年即將邁入六十歲,年底這齣戲,算是送給自己的暖壽禮物。

    文字|李玉玲、許斌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吳靜吉博士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蘭陵40藝術總顧問

    吳靜吉 啟發創意的擺渡人

    人稱「吳博士」的教育心理學博士吳靜吉,因為將在美國時與紐約La MaMa實驗劇坊的經驗與訓練方法帶回台灣,帶入蘭陵劇坊,而啟動了台灣現代劇場的發展。他認為蘭陵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我是個擺渡人,給了他們功夫,自己去打天下。」蘭陵人各自單飛後,那套訓練方法卻像「變形金剛」應用在EMBA、企業界、藝文界等不同對象,多年來,「創造力」一直是吳靜吉教學主軸。他強調,技巧可以學習,唯有創意才能變成資產。

    文字|李玉玲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金士傑與馬汀尼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不管多少歲,都要保持頑童精神

    金士傑與馬汀尼 在蘭陵與生命的教室裡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排練場上,導演金寶(金士傑)、演員兼副導馬汀尼並肩而坐,為正在場上排練的劉若瑀段落打拍子 即使脫離學生角色數十年,兩人依舊是書包掛。馬汀尼用了十多年的書包大王,滿是縫縫補補;金寶的書包倒顯得新,那是舞台劇《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兩百場演出紀念。 工作結束,兩人不約而同往戶外集合,吞雲吐霧。沒有太多交談,只是放鬆地吸與吐,青春記憶就在煙霧中浮現:雙十年華的馬汀尼,崇拜西蒙.波娃,疑惑:為什麼女生不能打赤膊?小便不能站著?繳交第一個蘭陵作業是把枕頭夾在大腿間;白天腦袋冒著許多思春小泡泡的金寶,進了排練場泡泡撐破,對著眼前漂亮女團員推拖拉扯,在蘭陵開放劇場訓練下,身體瞬間透明,非男非女。

    文字|李玉玲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台北男女》演出現代男女夾縫中求生存的生活教戰手冊。
    戲劇

    短打節奏的生活教戰 再現島嶼眾生百態

    表演工作坊新作《台北男女》改編自二○○三年的荒謬喜劇《亂民全講》,劇情從當年的社會觀察報告,進展為現代男女夾縫中求生存的生活教戰手冊。《台》劇由丁乃箏執導,她以《亂民全講》為基礎重新改寫劇本,進到排練場再與演員即興發展,幾乎全新的演員組合,將以「短打」的節奏,帶著觀眾笑看現下島嶼的眾生百態。

    文字|李玉玲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邱坤良
    企畫特輯 Special 《月夜情愁》邱坤良聯手唐美雲

    在各路愛情中 演活台灣戲曲史

    《月夜情愁》為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開幕大戲,也是臺灣戲曲中心旗艦製作計畫第一部作品,由戲劇學者邱坤良聯手歌仔戲小生唐美雲一起製作,從台灣戲劇史上著名的西皮、福路戲曲對抗,以及電影與戲劇結合的「連鎖劇」表演型態發想編創,透過三條故事線,道出現代觀眾不知道的一段臺灣戲曲史

    文字|李玉玲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 《清輝朗照》中,李寶春飾張汝舟(左),陳娟娟飾李清照(右)。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才情睥睨當世 敢愛敢恨超越時代

    從《知己》、《京崑戲說長生殿》,到今年的《清輝朗照》,這是李寶春第三次融合京崑兩個劇種的探索。《清輝朗照》以宋代女詞家李清照為題,聚焦在她的兩段婚姻,女詞人敢愛也敢恨,寧可坐牢也要休夫透過崑曲的抒情來說李清照與第一任丈夫趙明誠的恩愛,用戲劇性強的京劇來演她與第二任丈夫張汝舟的衝突,聽覺豐富,人物性格也更立體、多面。

    文字|李玉玲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俠女英雄傳》中,遭受惡黨迫害的雪蓮死在紅姑懷裡,紅姑悲憤不已。
    戲曲

    戲曲界特效動作經典 結合當代科技再現 薪傳歌仔戲團《俠女英雄傳》

    一九四○年代,連演十天的連台本戲《火燒紅蓮寺》,當年以水、火、雨景等機關布景與緊湊劇情風靡台灣內台觀眾,為了不讓好戲消失,也為了傳承歌仔戲藝術,國寶級歌仔戲苦旦廖瓊枝七年前將之改編濃縮搬演,近期更推出新版《俠女英雄傳》,由京劇名角曹復永擔任導演,並邀台北世大運開幕節目的幕後設計團隊合作,以現代科技「復刻」重現當年經典。

    文字|李玉玲、薪傳歌仔戲劇團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劇場暨影視演員謝瓊煖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暨影視演員謝瓊煖 因為戲,了解自己更了解他人

    跨足舞台與影劇,更獲得金鐘獎肯定,即使已是「姐」字輩演員,謝瓊煖對演戲還是嚴陣以待,不愛上戲劇以外的通告,她說,所有心力都放在角色身上了,沒有餘力再從事與表演無關的事情。她說:「作為演員最大的快樂是:過不一樣的人生。因為戲,更了解自己,更了解他人,對於生命有了更多的包容,也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文字|李玉玲、許斌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流光似夢》取材湯顯祖未寫完的作品《紫簫記》,透過女性角色呈現時間無常。
    戲曲

    與湯顯祖四度同行 點描繪出時間無常 二分之一Q劇場《流光似夢》

    二分之一Q劇場再推新作《流光似夢》,四探湯顯祖,這次著墨的不是被譽為「臨川四夢」的《紫釵記》,而是它的前身,湯顯祖未寫完的作品《紫簫記》。導演戴君芳透過劇中最後獨自面對人生寂寥的女性角色,以點描手法塑造人物,呈現原著想要闡述的「時間」主題。

    文字|李玉玲、國家兩廳院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馬戲表演工作者陳星合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馬戲表演工作者陳星合 追逐太陽後 更要讓台灣馬戲發光

    大家對他的認識,多是與太陽劇團有關,作為曾站上這閃亮舞台的表演者,他的國際經驗彌足珍貴,但豫劇科班出身,卻自學雜耍成功的他,現在的重點卻不是要重回表演舞台。秉持著當年追逐太陽夢的毅力,他現在致力於打造台灣的馬戲平台,讓更多年輕人有學習馬戲的機會,並建構接軌國際的可能

    文字|李玉玲、許斌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關公在劇場》透過說書人視角,穿插代表關老爺一生興衰至成神的重要片段,將「劇場如何演關公的過程和心理」呈現出來。
    戲曲

    《關公在劇場》 戲中有祭祭中有戲 胡恩威執導實驗京劇 還原關公由人到神的一生

    國光劇團的實驗京劇《關公在劇場》,由藝術總監王安祈操刀編劇,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胡恩威導演,當家老生唐文華飾演關公,從小追隨「活關公」李桐春的王冠強,則擔任戲曲主排。這次,國光把關公請進劇場,不只搬演經典關公戲碼,而是「戲中有祭,祭中有戲」的儀式劇。

    文字|李玉玲、國光劇團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 左起:賴聲川、藍天野、李立群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廿年,沒有那麼遙遠 賴聲川 ╳ 李立群

    由中國劇作家萬方編劇、台灣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賴聲川導演的《冬之旅》,去年在中國首演。故事講述:兩位經歷文革的好友,暮年重逢後如何面對曾經的背叛與傷害 戲裡,是兩位老友(藍天野、李立群飾演)的重逢;戲外,也是賴聲川、李立群闊別廿年的重逢。不同的是,戲裡衝突,戲外則是「什麼都不必說」的和諧。《冬之旅》來台演出前夕,忙著中國新戲首演的賴聲川,埋首文字堆校訂新書的李立群,隔空筆談,一九八○年代兩人在台灣劇場並肩作戰的往事,又清晰回來了。李立群說:「廿年,就和昨天一樣,沒有想像的那麼遙遠。」

    文字|李玉玲、表演工作坊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方芳與郎祖筠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女王對女王 演得過癮看得爽 方芳 ╳ 郎祖筠

    春河劇團安靜了六年的排練場又顯得生氣勃勃。被譽為「女丑之王」的方芳,蹙著眉緊盯排練。劇中人對話:「別哭了,就讓媽搬過來一起住。」「這是你說的哦!」方芳打斷:「不要『哦』。」演戲演成精,一個贅字都難逃她的耳朵:「喜劇難演,多一個『哼』都多了,少一個『哈』就少了。」 這是春河新戲《我妻我母我丈母娘》排練現場。由「百變女王」郎祖筠創立的春禾劇團,暫停舞台演出六年後,今年以「春河」新名重新出發,不但邀到方芳和她搭檔演出,連「千年婆媳夾心餅」故事題材都來自方芳的構想。 「女丑之王」對上「百變女王」,郎祖筠以一個「爽」字形容。方芳則說,找到最佳球友:「我快打,她快回;我慢打,她慢回,這球打得過癮。」

    文字|李玉玲、許斌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張若虛(後,張軍飾)與辛夷(前,魏春榮飾)。
    企畫特輯 Special

    為戲情深 大腕齊聚 專訪《春江花月夜》演員:張軍、魏春榮、史依弘、關棟天、李鴻良

    精湛的劇本、精采的角色,永遠都是好演員的執著與追求。中國「崑曲王子」張軍心懷大志,為摯愛的崑曲找到精采的新編劇本《春江花月夜》,以熱情感動了四位大腕級的演員北方崑劇院旦角魏春榮、文武崑亂一把抓的京劇名旦史依弘、被譽為中國京劇界男高音的老生關棟天,及崑曲名丑、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院長李鴻良。五位戲曲界表演菁英同台,排練打磨表演細節,成就《春江花月夜》這齣立基傳統、更上層樓的當代崑曲。

    文字|李玉玲、劉振祥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1234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