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界點劇象錄
-
藝@展覽
狂80:回首眾聲喧譁的反叛年代
80年代真的有什麼偉大意義的話,我猜想是對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存在著某種神秘的啟示。從80年代到90年代,我所看到的台灣宛如通過一場「精神叛變」,許多價值觀因為新事物的出現一瞬間轉變,原本遵循的典範開始移轉,權力開始重組。 黃威融〈1989,一場精神叛變的開端〉(註) 202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將迎來40周年館慶,這座1983年12月正式開放的台灣首間現代美術館,現以「狂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打頭陣,透過檔案、文獻物件和藝術作品並陳展出的形式,回溯1980年代(以下簡稱80年代)狂飆氛圍下的藝術和各式新興文化面貌,並試圖映現彼時的藝術不盡然各自發展,有時會是自發性地跨領域連結、滾動,形成強大的創作動能,一起朝向渾沌、未知的藝術世界奔去。 獨一無二的80年代 80年代是充滿激情又令人惴惴不安的年代:政治上的動盪,一方面承續1970年代外交挫敗的事件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等所引起的民族意識與身分認同上的論戰,另一方面,1979年底爆發「美麗島事件」及至隔年初的大逮捕全台風聲鶴唳,然而,威權政體的基底卻已見鬆動:1987年解嚴和開放返鄉探親,1988年初報禁解除等桎梏一一打破。 與之伴隨的是,1970年代歷經兩次石油危機仍躋身「亞洲四小龍」且於80年代初締造外匯存底突破百億美元等經濟奇蹟,中產階級興起,台股噴發、消費主義和大眾流行文化正興等,都為80年代鋪陳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大背景,在此氛圍下的知識界與文化界在承接西方思潮的同時,也思索著如何面對熟悉又陌生的島嶼正在劇烈改變中 1983年北美館的開張,率先迎來正值青春少壯的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他們才正初試啼聲、昂然踏上未來在哪並不明朗的藝術家職涯之路上,延續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精神,急切地想回應外在超載又滾燙的能量,生產出那些名
-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推出跨媒體手遊「烈火中的帥哥警探」 打造劇場新體驗
【台灣】 兩廳院推出跨媒體手遊「烈火中的帥哥警探」 打造劇場新體驗 延續去年不斷以跨界元素推廣活動,國家兩廳院首次結合網路遊戲活動以推廣表演藝術,推出「烈火中的帥哥警探」遊戲,藉由多元管道吸引潛在觀眾。此遊戲已於8月初上線,以「荒誕解謎」為題,是全台唯一以「跨媒體」「跨場域」交織而成的「實境手遊」。故事是以劇中劇方式呈現舞台劇殺人事件,玩家跟隨遊戲中的帥哥警探抽絲剝繭解開謎團。完成線上遊戲後,玩家還必須到劇場、樂器行等場地進行解謎,完成這兩階段的玩家將會獲得一組神秘號碼,9月10日至兩廳院售票系統搶兌魔王場門票,可參與9月23日在兩廳院進行的「密室逃脫與劇場表演」互動探險,演出劇情將串連「線上遊戲+線下解謎活動+互動式劇場」虛實場景,讓玩家體驗藝術與科技所帶來的衝擊饗宴。 「烈火中的帥哥警探」邀請致力打造創意公民遊樂場的新創團隊「聚樂邦」進行遊戲開發,及國內知名音樂劇劇團「躍演」撰寫遊戲劇本並且親自擔綱演出。為結合第二步驟的線下解謎遊戲,兩廳院也聯合周邊店家如: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唐青古物商行、樂大烏克麗麗樂器行等進行場館協力合作。 清大圖書館舉辦「田啟元與臨界點劇象錄」捐贈展覽暨座談會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將於9月20日下午2點舉辦「戲,我愛,我做:田啟元與臨界點劇象錄」捐贈展覽暨座談會,邀請清華大學石婉舜教授主持,前臨界點劇象錄詹慧玲團長、資深劇場工作者及劇場導演劉守曜、中央大學黃道明教授及國立清華大學王威智教授與會座談。 田啟元(1964-1996)是台灣解嚴年代最具原創性與編導才華的一位劇場創作者,在他一手主持帶領下,「臨界點劇象錄」劇團展現高度向心力與不同流俗的獨特風格,也是第一個通過國際評選出國演出的小劇場團體。他的作品深入性別認同及社會弱勢議題,並將傳統經典題材、形式予以翻轉,演出風格既戲謔、強悍又殘酷,是海內外矚目的台灣戲劇研究焦點。 清華大學圖書館獲贈此特藏,係經本校台灣文學研究所石婉舜教授媒合,由前「臨界點劇象錄」團長詹慧玲與資深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暨編導
林文尹 做劇場,讓我比較快樂
因為高中話劇社老師溫吉興的帶引,林文尹加入了前衛劇團「臨界點劇象錄」,也走進了劇場的世界,擔任演員,從事編劇與導演,劇場成了他「做得比較快樂的地方」。對於自己的人生,林文尹也曾浮沉不定,但最終仍回歸劇場,甚至擔任國中表演藝術教師,培養未來的「好觀眾」。近期執導的《惹內的女僕和她們的排練場》,林文尹切割文本然後重組,企圖從惹內講了很多的「扮演」再往前推進。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小劇場學校」創辦人
溫吉興 把從劇場體會到的給出去
一九九○年代時,他是台灣前衛小劇場團體「臨界點劇象錄」的主力成員,與傳奇導演田啟元一起創作,也在田啟元因病過世後,撐起劇團繼續走下去。曾經離開劇場,溫吉興再回來則是與昔日臨界點老友一起創立了「小劇場學校」,讓想學習的演員有地方去「學」,讓學生透過與擁有十幾年經驗的講師共度課堂,不僅學習他們的劇場技術,也體會他們對劇場的態度。
-
戲劇新訊
一晚兩齣戲 風格取材歡迎來比較!
臨界點劇象錄這次企圖呈現「比較劇場」,藉由一個晚上兩齣各五十分鐘的作品,讓觀眾對兩個作品的本質或精神做出關連性的比較。這次演出創團導演田啟元的《白水》,另一齣是編導鍾得凡受田啟元影響而創作的作品《Touching In The Rain》,讓觀眾得以在同一個空間、時間看到兩部臨界點前後相距七年,在語言風格、取材編作方式有相當同質性作品的演出。 《白水》改編自《雷峰塔傳奇》其中的〈水鬥〉一折。文本中的四個主要角色,白蛇、青蛇、許仙、法海,全由男性演員飾演。《Touching In The Rain》則從董賢和漢哀帝的斷袖之戀開始,交錯著希臘神殿武士們間的愛慕,如歌如詩般進入歷史和文學中的男性情誼,轉借詮釋的故事包括:希臘神話、白先勇《孽子》、聖修伯里《小王子》、吳繼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中同時兼具男女兩性特質的故事。(田國平)
-
現象‧現場
演不演?有關係!
同樣外延劇本的定義,甚至延伸為去文字、去語言,因此推翻了所有人對讀劇的刻板印象。傳統的讀劇就是唸劇本,呈現戲劇的文學部分;讀劇呈現就是以語言、文字為主的演員聲音詮釋。但是,這些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認識,現在毫不留情地被顛覆了。在這兩個讀劇節裡,戲劇非文學(導演、表演)的部分受到更多的矚目和強調,結果改寫了傳統「劇作家」的定義,擴張了社會大眾對劇本的想法,把讀劇發表會變成一個實驗演出的場域。
-
現象‧現場
顧影回眸後,不再回頭
《白水》和《目蓮戲》是不是經典?作品已然有它自己的生命,一切就留給時間證明。但「臨界點」會走到甚麼樣的局面?留下甚麼樣的戲劇印記?卻是現在仍值得臨界點團員共同努力的遠景。詹慧玲在田啟元走後,持續以「志同道合」小型劇展等創作發表來等待與孕育更多的創作者,一面也出版團員累積的劇本作品而辛勤耕耘,相信時間是會站在臨界點這一邊的。
-
現象視察
發現小劇場,既不驚喜也不意外
在公布這些「不讓人意外」的參與團隊,和這場應該是能撫慰許多不堪與不平的系列演出之後,不論哪一代的劇場創作者所顯露的情緒與焦慮,竟似一陣嬉鬧無趣的雀鳥雜音,不見回聲與蹤跡。有一股急於突破的世代能量,在對某種現實的恐懼與逃避下,遭到環境的綑綁,硬生生地被壓抑了下來。
-
台前幕後
劇場老將回鍋,一起志同道合
面對九二一,多數人選擇的記憶方式竟是遺忘,這般的冷冽態度讓王墨麟無法承受。在《黑洞》這齣戲裡,王墨麟希望能呈現強烈的地震、黑洞的意象,在敘述與演出之間呈現他對人性的觀察。
-
回想與回響 Echo
在表演工場唱「獨角戲」
臨界點的團址「生活劇場」提供了一個場域,沒有任何藩籬,放任、自由、民主,只要是對小劇場演出有興趣的各路人馬,幾乎都能夠吸納,具有某種「同儕匯集力」,看似組織結構鬆散,卻像一隻變形蟲一樣,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輪廓、變換自己的面具。
-
新秀登場
年少戲精的劇場「老」將
年僅二十五歲的林文尹,早在八年前便開始劇場創作;作品雖少,但去年的《哈姆雷特的最後一夜》、《誰說話──鋼筋娃娃的琵琶(女版)》兩戲連連受到劇場人的肯定,可說是目前小劇場面臨創作低迷之際,備受矚目與寄望的年輕創作人。
-
回想與回響 Echo
沒有結束,才正要開始
因爲這樣的一次劇展,我們可以發現臨界點並不是永遠只有田啓元、蕭華文,我們開始看見了其他人,甚至臨界點可以就這些人的個人特質,發展出更多元的劇團風景。
-
回想與回響 Echo
當莎士比亞遇上臨界點……快閃!
臨界點劇象錄團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推出十齣作品,其爆發力讓許多劇團難望其項背。雖然,本次劇展習作性質濃厚,劇目多流於平板、類型化,也有表演生澀、詮釋矛盾等問題;但是對這些劇場新手而言,「臨界點」讓團員有做戲的機會,有作品發表的管道,讓每一齣戲有被觀衆檢視的時空,扎實的扎根工作或許並不亮眼,然而做戲的誠意與堅持卻是讓「臨界點」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春光乍洩的另類主流
九〇年代末,同志熱潮過去,作品創作不再旺盛,但是卻發現到了主流劇場對同志題材的熱衷;一些以小劇場發跡的劇團,也漸漸以主流劇團方式進入市場,這似乎是個令人亦憂亦喜的事實。一方面,進入主流的同志劇場增加了同志的能見度;另一方面卻模糊了同志劇場的運動位置,讓人覺得它不再具有顚覆性而被主流文化收編。其實,如果能夠徹底被商品化,並非壞事,重要的是要有持續的演出,長時間的累積,意義大於短時間內一窩蜂的吹捧。
-
台北
書店裡的「異地振盪」
七月,誠品書店藝文空間將以「異地振盪」爲題, 揭開今年「地下開放劇場」的活動。活動分成舞蹈及戲劇兩部分進行,除台灣之外,還請到國外的戲劇、舞蹈團體共同參與。
-
戲劇
新生代的肉音亂彈
同志藝術節的作品,使我對同志劇場的未來仍充滿期待。但這三個「扮裝以外」的作品,似乎沒有引起太多注意,這是同志劇場被貼上了扮裝標簽的後遺症嗎?
-
台前幕後
掉入審判的臨界點
臨界點劇象錄即將首度進入國家劇院實驗劇物演出《審判》。這是一個思想獨立於以往的臨界點或田啓元的製作,它的創造完全來自於導演、設計師們以及──卡夫卡,「組合如何,表現就是如何,劇場應該不需要以團名爲首的品牌神話吧?」
-
十年演藝
戲劇界多方嘗試的十年
劇場近十年來的各項活動,在演出的地點與形式、討論的議題等整體表現上所展現的多樣性,似乎遠遠超過了前面四十年發展的總和。
-
回想與回響 Echo
解嚴了嗎? 談高中校園的劇場文化
在社會接受前衛藝術尺度已愈來愈開放的今日,作者認爲在「安靜到連呼吸的聲音都聽不見」的高中校園裡,小劇場的確還有相當大的空間可以揮灑。
-
羅馬尼亞
在西比爾,想起我們的地方
臨界點劇象錄繼兩年前以《白水》「文化輸出」至布魯塞爾之後,今年又以《瑪莉瑪蓮》出訪羅馬尼亞的「國際靑年專業劇場藝術節」。負責推薦的張輝,在此寫下他和臨界點出國參加藝術節的感想與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