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臨界點劇象錄

相關文章 37 篇
  • 「狂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展場一景,2022。
    藝@展覽

    狂80:回首眾聲喧譁的反叛年代

    80年代真的有什麼偉大意義的話,我猜想是對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存在著某種神秘的啟示。從80年代到90年代,我所看到的台灣宛如通過一場「精神叛變」,許多價值觀因為新事物的出現一瞬間轉變,原本遵循的典範開始移轉,權力開始重組。 黃威融〈1989,一場精神叛變的開端〉(註) 202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將迎來40周年館慶,這座1983年12月正式開放的台灣首間現代美術館,現以「狂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打頭陣,透過檔案、文獻物件和藝術作品並陳展出的形式,回溯1980年代(以下簡稱80年代)狂飆氛圍下的藝術和各式新興文化面貌,並試圖映現彼時的藝術不盡然各自發展,有時會是自發性地跨領域連結、滾動,形成強大的創作動能,一起朝向渾沌、未知的藝術世界奔去。 獨一無二的80年代 80年代是充滿激情又令人惴惴不安的年代:政治上的動盪,一方面承續1970年代外交挫敗的事件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等所引起的民族意識與身分認同上的論戰,另一方面,1979年底爆發「美麗島事件」及至隔年初的大逮捕全台風聲鶴唳,然而,威權政體的基底卻已見鬆動:1987年解嚴和開放返鄉探親,1988年初報禁解除等桎梏一一打破。 與之伴隨的是,1970年代歷經兩次石油危機仍躋身「亞洲四小龍」且於80年代初締造外匯存底突破百億美元等經濟奇蹟,中產階級興起,台股噴發、消費主義和大眾流行文化正興等,都為80年代鋪陳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大背景,在此氛圍下的知識界與文化界在承接西方思潮的同時,也思索著如何面對熟悉又陌生的島嶼正在劇烈改變中 1983年北美館的開張,率先迎來正值青春少壯的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他們才正初試啼聲、昂然踏上未來在哪並不明朗的藝術家職涯之路上,延續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精神,急切地想回應外在超載又滾燙的能量,生產出那些名

    文字|吳垠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2/22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推出跨媒體手遊「烈火中的帥哥警探」 打造劇場新體驗

    【台灣】 兩廳院推出跨媒體手遊「烈火中的帥哥警探」 打造劇場新體驗 延續去年不斷以跨界元素推廣活動,國家兩廳院首次結合網路遊戲活動以推廣表演藝術,推出「烈火中的帥哥警探」遊戲,藉由多元管道吸引潛在觀眾。此遊戲已於8月初上線,以「荒誕解謎」為題,是全台唯一以「跨媒體」「跨場域」交織而成的「實境手遊」。故事是以劇中劇方式呈現舞台劇殺人事件,玩家跟隨遊戲中的帥哥警探抽絲剝繭解開謎團。完成線上遊戲後,玩家還必須到劇場、樂器行等場地進行解謎,完成這兩階段的玩家將會獲得一組神秘號碼,9月10日至兩廳院售票系統搶兌魔王場門票,可參與9月23日在兩廳院進行的「密室逃脫與劇場表演」互動探險,演出劇情將串連「線上遊戲+線下解謎活動+互動式劇場」虛實場景,讓玩家體驗藝術與科技所帶來的衝擊饗宴。 「烈火中的帥哥警探」邀請致力打造創意公民遊樂場的新創團隊「聚樂邦」進行遊戲開發,及國內知名音樂劇劇團「躍演」撰寫遊戲劇本並且親自擔綱演出。為結合第二步驟的線下解謎遊戲,兩廳院也聯合周邊店家如: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唐青古物商行、樂大烏克麗麗樂器行等進行場館協力合作。 清大圖書館舉辦「田啟元與臨界點劇象錄」捐贈展覽暨座談會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將於9月20日下午2點舉辦「戲,我愛,我做:田啟元與臨界點劇象錄」捐贈展覽暨座談會,邀請清華大學石婉舜教授主持,前臨界點劇象錄詹慧玲團長、資深劇場工作者及劇場導演劉守曜、中央大學黃道明教授及國立清華大學王威智教授與會座談。 田啟元(1964-1996)是台灣解嚴年代最具原創性與編導才華的一位劇場創作者,在他一手主持帶領下,「臨界點劇象錄」劇團展現高度向心力與不同流俗的獨特風格,也是第一個通過國際評選出國演出的小劇場團體。他的作品深入性別認同及社會弱勢議題,並將傳統經典題材、形式予以翻轉,演出風格既戲謔、強悍又殘酷,是海內外矚目的台灣戲劇研究焦點。 清華大學圖書館獲贈此特藏,係經本校台灣文學研究所石婉舜教授媒合,由前「臨界點劇象錄」團長詹慧玲與資深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臨界點劇象錄提出物理思考的表演藝術。
    近期演出

    臨界點以《平方》復出

    田啓元是個怪人。怪是怪在他出手快又效率高,能排出精緻撼人的傳統舞台劇《誰怕吳爾芙》得到一九八六年大專盃冠軍並登上國家劇院大舞台,也能編導政治反叛性濃厚的前衛表演,如《毛屍》、《割功送德──台灣三百年史》。他組織的「臨界點劇象錄」在一九八七〜九○年間活躍於台灣小劇場,而後因團員入伍及就業,暫停運作。今年田啓元復出,在文化大學執導一傳統、一前衞的《白納德之屋》和《一個少尉軍官和他的二十二道金牌》之後,又重新集合臨界點成員,編導新戲《平方.量子跳躍》。 田啓元將「語言」和「動作」放在時間及空間的座標上,測量觀衆反應的振幅頻率,如同解一元二次、或二元二次的數學問題。他說,我們應該跳開單向或雙向的思考方式;在目前人人都反所有的「反」的情況下,他提出物質最原始的組織──原子、分子的思考方式。這似乎預示著,一個新的、和「正」「反」無關的邏輯,要在這齣戲裏誕生了。 (吉訶德)

    文字|吉訶德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臨界點劇象錄「周日劇場」系列Ⅲ

    成立至今超過六年,一直在劇本創作及小劇場表演型式、內涵上屢有出人意料成績的臨界點劇象錄,四月開始將有新型態的「周日劇場」演出。 此次的演出戲目共有四齣,包括田啓元編導的舞蹈劇場小品《蝴蝶》、《瑪莉瑪蓮》探討寂寞和自由的主題,並運用大量的生活化舞蹈動作及簡潔短少的對白布置於豐富多變的音樂片段之間。秦義銘導演、王彥鎧編劇的《帶我一起去旅行》描繪都市裏荒謬、空虛在眞實現象,是一段不可思議的旅行。以及鹿心編導的《剪下一片雲》呈現一個從小習國劇小生的女性,成長後面對其舞台生命變化的廻異產生的挫折,及對「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優人迷思的省思觀照。 「周日劇場」自四月十四日起連演十五場,由於該場地座位有限,劇迷們不妨先電話預約(02)5534493,以免向隅。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
  • 劇場演員暨編導林文尹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暨編導

    林文尹 做劇場,讓我比較快樂

    因為高中話劇社老師溫吉興的帶引,林文尹加入了前衛劇團「臨界點劇象錄」,也走進了劇場的世界,擔任演員,從事編劇與導演,劇場成了他「做得比較快樂的地方」。對於自己的人生,林文尹也曾浮沉不定,但最終仍回歸劇場,甚至擔任國中表演藝術教師,培養未來的「好觀眾」。近期執導的《惹內的女僕和她們的排練場》,林文尹切割文本然後重組,企圖從惹內講了很多的「扮演」再往前推進。

    文字|吳思鋒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戲劇新訊

    一晚兩齣戲 風格取材歡迎來比較!

    臨界點劇象錄這次企圖呈現「比較劇場」,藉由一個晚上兩齣各五十分鐘的作品,讓觀眾對兩個作品的本質或精神做出關連性的比較。這次演出創團導演田啟元的《白水》,另一齣是編導鍾得凡受田啟元影響而創作的作品《Touching In The Rain》,讓觀眾得以在同一個空間、時間看到兩部臨界點前後相距七年,在語言風格、取材編作方式有相當同質性作品的演出。 《白水》改編自《雷峰塔傳奇》其中的〈水鬥〉一折。文本中的四個主要角色,白蛇、青蛇、許仙、法海,全由男性演員飾演。《Touching In The Rain》則從董賢和漢哀帝的斷袖之戀開始,交錯著希臘神殿武士們間的愛慕,如歌如詩般進入歷史和文學中的男性情誼,轉借詮釋的故事包括:希臘神話、白先勇《孽子》、聖修伯里《小王子》、吳繼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中同時兼具男女兩性特質的故事。(田國平)

    文字|田國平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溫吉興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小劇場學校」創辦人

    溫吉興 把從劇場體會到的給出去

    一九九○年代時,他是台灣前衛小劇場團體「臨界點劇象錄」的主力成員,與傳奇導演田啟元一起創作,也在田啟元因病過世後,撐起劇團繼續走下去。曾經離開劇場,溫吉興再回來則是與昔日臨界點老友一起創立了「小劇場學校」,讓想學習的演員有地方去「學」,讓學生透過與擁有十幾年經驗的講師共度課堂,不僅學習他們的劇場技術,也體會他們對劇場的態度。

    文字|吳思鋒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 劇展本身的開放性,是臨界點吸引王墨麟的主要因素。
    台前幕後

    劇場老將回鍋,一起志同道合

    面對九二一,多數人選擇的記憶方式竟是遺忘,這般的冷冽態度讓王墨麟無法承受。在《黑洞》這齣戲裡,王墨麟希望能呈現強烈的地震、黑洞的意象,在敘述與演出之間呈現他對人性的觀察。

    文字|黃麗如
    第93期 / 2000年09月號
  • 現在的臨界點要做什麼?(圖爲《白色瑪格麗特》劇照。)
    台前幕後

    掉入審判的臨界點

    臨界點劇象錄即將首度進入國家劇院實驗劇物演出《審判》。這是一個思想獨立於以往的臨界點或田啓元的製作,它的創造完全來自於導演、設計師們以及──卡夫卡,「組合如何,表現就是如何,劇場應該不需要以團名爲首的品牌神話吧?」

    文字|詹慧玲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 「河床劇團」《鍋巴》影射文明過度發展後所產生的問題。
    台北

    書店裡的「異地振盪」

    七月,誠品書店藝文空間將以「異地振盪」爲題, 揭開今年「地下開放劇場」的活動。活動分成舞蹈及戲劇兩部分進行,除台灣之外,還請到國外的戲劇、舞蹈團體共同參與。

    文字|陳品秀
    第67期 / 1998年07月號
  • 台灣的同志劇場並沒有伴隨著台灣小劇場運動同時現身。直到「臨界點劇象錄」的作品《毛屍》登場,劇場中才開始討論到同志議題。
    特別企畫 Feature

    春光乍洩的另類主流

    九〇年代末,同志熱潮過去,作品創作不再旺盛,但是卻發現到了主流劇場對同志題材的熱衷;一些以小劇場發跡的劇團,也漸漸以主流劇團方式進入市場,這似乎是個令人亦憂亦喜的事實。一方面,進入主流的同志劇場增加了同志的能見度;另一方面卻模糊了同志劇場的運動位置,讓人覺得它不再具有顚覆性而被主流文化收編。其實,如果能夠徹底被商品化,並非壞事,重要的是要有持續的演出,長時間的累積,意義大於短時間內一窩蜂的吹捧。

    文字|但唐謨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 藝術解讀的指引其實是帶暴力的權力遊戲(《香港二三事》)。
    布魯塞爾藝術節回響

    中港台藝術的文化身分 從布魯塞爾藝術節的三個劇場談起

    兩岸三地的藝術展示了三種不同的文化覺醒。香港沒有家的感覺,致最需要抓一個白紙黑字的身份保證。台灣的文化包袱畢竟磨不掉歷史的記憶,陷入現代遊戲吊詭的困局。眞正的人文創造是生活,是沒有身份覺醒的家園。中國劇壇的新一代可能會成爲最有份量的活的實證。

    文字|素黑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 《零檔案》受到歐洲人特別的喜愛。
    布魯塞爾藝術節回響

    比利時行後感 兼記《白水》的演出

    這樣的環境,使我感受到一種對表演藝術的尊重:行政對創作的尊重,創作者對自己和工作人員的尊重,所有在演出系統網路上的各個單位,相互交換立場合作,面對的是演出。和我在台灣的大多數演出經歷實在大異其趣。

    文字|田啓元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 詹慧玲重新排演的《目蓮戲》,選擇了以原始演出版本為基礎的詮釋方式,呈現這場透過劇場儀式對田啟元進行超渡的表演。
    現象‧現場

    顧影回眸後,不再回頭

    《白水》和《目蓮戲》是不是經典?作品已然有它自己的生命,一切就留給時間證明。但「臨界點」會走到甚麼樣的局面?留下甚麼樣的戲劇印記?卻是現在仍值得臨界點團員共同努力的遠景。詹慧玲在田啟元走後,持續以「志同道合」小型劇展等創作發表來等待與孕育更多的創作者,一面也出版團員累積的劇本作品而辛勤耕耘,相信時間是會站在臨界點這一邊的。

    文字|施立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 《約瑟.克尼克傳》透過「扮演」與「重覆」的戲劇表現手法,讓觀衆感受到情緒與動作不斷地累積和重覆。
    回想與回響 Echo

    在表演工場唱「獨角戲」

    臨界點的團址「生活劇場」提供了一個場域,沒有任何藩籬,放任、自由、民主,只要是對小劇場演出有興趣的各路人馬,幾乎都能夠吸納,具有某種「同儕匯集力」,看似組織結構鬆散,卻像一隻變形蟲一樣,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輪廓、變換自己的面具。

    文字|于善祿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魏瑛娟被呈現的作品《甜蜜生活》,幾乎等於一場正式演出。
    現象‧現場

    演不演?有關係!

    同樣外延劇本的定義,甚至延伸為去文字、去語言,因此推翻了所有人對讀劇的刻板印象。傳統的讀劇就是唸劇本,呈現戲劇的文學部分;讀劇呈現就是以語言、文字為主的演員聲音詮釋。但是,這些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認識,現在毫不留情地被顛覆了。在這兩個讀劇節裡,戲劇非文學(導演、表演)的部分受到更多的矚目和強調,結果改寫了傳統「劇作家」的定義,擴張了社會大眾對劇本的想法,把讀劇發表會變成一個實驗演出的場域。

    文字|張嘉容
    第133期 / 2004年01月號
  • 參加同志藝術節演出的《螢光同次元》。
    戲劇

    新生代的肉音亂彈

    同志藝術節的作品,使我對同志劇場的未來仍充滿期待。但這三個「扮裝以外」的作品,似乎沒有引起太多注意,這是同志劇場被貼上了扮裝標簽的後遺症嗎?

    文字|陳梅毛
    第53期 / 1997年04月號
  • 外表坊時驗團《道德神經》的編導符宏征一向技巧成熟,但若回歸文本,追溯槪念的源頭,似乎又有「言猶未盡」的尷尬。
    現象視察

    發現小劇場,既不驚喜也不意外

    在公布這些「不讓人意外」的參與團隊,和這場應該是能撫慰許多不堪與不平的系列演出之後,不論哪一代的劇場創作者所顯露的情緒與焦慮,竟似一陣嬉鬧無趣的雀鳥雜音,不見回聲與蹤跡。有一股急於突破的世代能量,在對某種現實的恐懼與逃避下,遭到環境的綑綁,硬生生地被壓抑了下來。

    文字|傅裕惠
    第110期 / 2002年02月號
  • 國家劇院「年度製作」曾經爲創作者提供極專業的工作機會(圖爲《離華沙不遠,眞的》劇照)。
    十年演藝

    戲劇界多方嘗試的十年

    劇場近十年來的各項活動,在演出的地點與形式、討論的議題等整體表現上所展現的多樣性,似乎遠遠超過了前面四十年發展的總和。

    文字|李立亨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 由楊婉怡執導的《打不開的門》。
    回想與回響 Echo

    沒有結束,才正要開始

    因爲這樣的一次劇展,我們可以發現臨界點並不是永遠只有田啓元、蕭華文,我們開始看見了其他人,甚至臨界點可以就這些人的個人特質,發展出更多元的劇團風景。

    文字|于善祿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書信體

    場面調度I

  • 舞蹈

    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首度來台演出《天鵝湖》

  • 攝影手札

    時間地敘積

  • 舞蹈

    曾為《薪傳》記譜 舞譜專家雷・庫克1月中旬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