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史的發展來看,科技的確賦予藝術表現新的語言;音樂的傳達早已超脫演奏(演唱)會的限制,CD、錄音帶也早就是一般人日常接收音樂訊息的主要方式,而在電腦走入日常生活後,多媒體CD如CD-ROM、CD-I的出現,更預示樂迷的視聽接收習慣,將有所改變。
國際樂壇鋼琴奇葩葛連.顧爾德(Gleen Gould)曾預言,未來音樂必定與科技演進有密切的關聯,於是投身錄音室,親自參與音樂與科技結合的這項進行式。
從藝術史的發展來看,科技的確賦予藝術表現新的語言;音樂的傳達早已超脫演奏(演唱)會的限制,CD、錄音帶也早就是一般人日常接收音樂訊息的主要方式,以至於在電腦走入日常生活後,多媒體CD如CD-ROM、CD-I的出現,已預示樂迷的視聽接收習慣,將有所改變。
讓平面文字「站」起來
為因應科技發展創造視聽新契機,音樂雜誌、出版等平面媒體,也順勢結合CD、CD-ROM等產品,企圖創造更大的視聽族市場。歐美音樂雜誌如Classic CD、BBC Music,每一期都附贈CD,曲目跨世界各大唱片廠牌,這種視聽同步發行的報導內容,已成為樂迷的另一項選擇,而且占有一席之地。
國內也緊跟在後,最近一年內新生代音樂雜誌《音樂時代》、《欣樂讀CD典藏月刊》,都以每期附贈CD的型態出版;其中《音樂時代》力薦本土音樂及音樂家,而《欣樂讀》為Classic CD的國際中文版,內容直接取材Classic CD及Gramophone,兩者所附CD分別扣緊本土風格及國際樂壇第一手錄音,打開了國內音樂雜誌出版的格局,除了編輯群持續努力外,更需要讀者群的關心與支持,而這也是國內這類型音樂雜誌是否可以走出一條路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値得密切注意。
至於分別在去年及前年開始以半月刊型態出版的《音樂大師》與《音樂巨匠》,也附CD或卡帶、導聽手冊等,雖採雜誌包裝方式,卻深具書的性格,內容為音樂家生平故事及其作品介紹,走敎育、休閒閱讀路線,市場影響力雖有限,卻是古典音樂新鮮人的最佳媒介之一。
去年最引音樂與出版界耳目的新聞,就屬迪茂國際出版公司開發成功的《最受歡迎的古典名曲》音樂CD書了。此產品一炮而紅後,迪茂乘勝追擊一連推出《快速成功的秘訣》、《快快樂樂聽古典》及《名人談浪漫》等系列,引發持續購買的效應,據迪茂企劃部蔡明明表示,《最受歡迎的古典名曲》率先打響了音樂CD書的知名度,購買主力集中在二十至四十歲的讀者群,低價位的行銷策略更是刺激更廣消費群的有利因素。目前迪茂除了已開發古典音樂新鮮人、上班族、靑少年有興趣的音樂賣點外,即將結合其他領域如醫學、旅行等,而有「音樂療法」、「家庭旅行」等主題產品的構想。
音樂CD書除了企劃方向抓得準十分重要外,擴充銷售市場層面成為成功的關鍵。與音樂為友的管道,不再僅限於傳統的唱片行,金石堂等連鎖書店、7-Eleven等便利商店有推波助瀾之功,對於拉近古典音樂與大衆的距離,的確有實質的助益。
郵購的行銷方式也默默為推廣古典音樂耕耘著。國外知名的《讀者文摘》雜誌,早就與國際唱片公司合作,經常推出成套、全集的古典音樂郵購產品。國內寶麗金唱片公司與全美出版公司、台灣英文雜誌社合作推出的「古典大帝」一案,成功帶動了國內古典音樂CD的直銷市場。據「台英社」行銷部主任蔡覺賢分析,該公司於四年前評估國內CD唱盤的普及率大為提高,再加上原本公司內部的名單資料庫十分完整,經過研究分析後,配合具企劃性的產品,使得首宗古典音樂CD合作案有出人意表的市場反應。在直銷產品以客戶及產品互為導向的經營策略下,古典音樂CD具有市場區格化的特質,目前已成為直銷市場的另一主力。
音樂資訊讓你「看」得到
發明CD的荷蘭飛利浦公司無論在軟、硬體市場一向都走在尖端,國內寶麗金唱片公司也在飛利浦總公司的支持下,為迎接數位化時代的來臨,在去年著手古典音樂CD-ROM的產品製作計畫。並於今年首先推出CD-ROM目錄,讓樂迷透過電腦即可知道唱片公司今年預定發行的所有唱片,並可試聽CD的精彩片段。在臨近的香港、日本,這類產品早已做得有聲有色,而國內的脚步仍是慢了點,原因何在?據寶麗金唱片古典部經理張力平表示,無論是事前的產品規畫、行銷管道等,都得重新評估、計劃,而且目前限於人力、財力、物力等因素,古典音樂CD-ROM要中文化仍是重重受阻,以至於延緩了古典音樂CD-ROM在國內的發展脚步。
即使國內唱片公司對於古典音樂CD-ROM的市場仍採較保守、觀望的態度,BMG、EMI、滾石等唱片公司也默默地在研發中,SONY唱片亦計劃兩年後進行試探,有趣的現象是,各唱片公司CD-ROM的對象似乎都先以流行樂為主,希望流行音樂能率先帶動起音樂CD-ROM的前景,屆時古典音樂CD-ROM的前景也將看好。
除了CD-ROM趨勢,透過電腦網路傳送音樂資訊亦是未來趨勢之一,BMG唱片即於今年八月將其製作、專為介紹音樂劇專書《音樂劇世界報導》送上電腦網路。樂迷透過電腦不僅可査詢音樂劇內容,有疑問時亦可透過網路傳回唱片公司,做雙向交流。而該公司更表示將來還會陸續將相關音樂資訊送上網路,屆時,祇要透過電腦網路即可掌握所有音樂資訊了。
當年顧爾德的預言,一直為音樂界所爭議,如今各位在翻閱《企鵝唱片評鑑》、《唱片藝術》、Gramophone等雜誌,參考各張CD的評鑑結果之餘,是否也企圖預言在一波波的資訊革命中,下一世紀樂迷口耳相傳的新興古典音樂媒體,將呈現怎樣的風貌?
文字|徐淑鈴 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