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敎育的內容與學制,需要配合時代的轉變與社會的取向,重新規劃與制訂具有時代性、前瞻性與實用性的戲曲敎育內容,如此才能與時代產生互動。
近日媒體上,赫然出現幾所大學的促銷廣吿,特別是中山大學的「就業保證」,似乎顯現了部分敎育機構,開始對「學以致用」的覺醒,而這正也是傳統戲曲學校所最需要的經營理念。時代不同了,我們需要一套能學以致用的現代戲曲敎育。
一天,約稿的電話不意而來:「以你坐科八年,大學、硏究所又都修的是戲劇,再回到母校任職任敎的心情,回顧一下傳統戲曲敎育,如何?」孰知這回顧的心情竟是五味翻湧,「顧」之不堪其重。
民國三十八年國劇隨著政府登陸台灣之後,沒多久便像麥子落地生根一般,從民間到政府相繼開辦戲曲敎育機構,至今已近半個世紀了。這段期間,有許多變化,也有許多滄桑,在面對下一個世紀的當口,的確,是該停步深思,回顧戲曲敎育的得與失,從以往的經驗中學習如何往前走。因此,請容許我以過來人的身份,對戲曲敎育如何對應現代社會所需,讓學生出了校門能學以致用,提出一點淺薄的反省,就敎於方家。
復興、國光承敎統
在台灣培育傳統戲曲演員的學校,目前剩下兩所,「國立復興劇藝學校」與「國立國光藝術實驗學校」。復興成立於民國四十六年,是名票「嘯雲館主」王振祖爲培養戲曲後繼人才所創辦的私人科班,學制七年,免學費供膳宿。民國五十七年奉改制隸屬敎育部,成爲我國第一所納入正規敎育體制的戲曲學校。訓練採八年一貫制(10-18歲),畢業後可取得高職學歷。
七十七年據敎育部訂定頒佈之「劇藝學校國劇科課程標準」,復興劇校在專業學科上開設中國戲劇史、藝術概論、發聲訓練、音韻、劇本硏讀、表演心理學等課程,戲曲敎育可謂往前邁進一步。
成立至今已近不惑之年的復興劇校,共培養了481位學生,進入戲劇界工作的卻只有178人,轉行者高達約240人,其中247人曾繼續升學,其他57人不知去向。
國光藝校成立於民國七十年,原爲國防部藝工總隊創辦的「綜藝訓練班」,當年僅設置音樂、舞蹈、戲劇(話劇)及特技等四科。越四年(74),原分別隸屬陸、海、空的三軍劇校:小大鵬(註1.)、小陸光、(註2.)、小海光(註3.),奉命合併納入國光藝校,該校由是開設國劇科。迄七十七年經敎育部核准,改校名爲「國光藝術實驗學校」。
去年(84)三軍劇隊解編,該校遂由國防部轉隸敎育部,棲息軍中多年的國劇敎育,亦正式納入國家敎育系統中,國劇科改稱爲「京劇組」,學制同樣採八年公費制。
復興劇校與國光藝校均設有劇團。復興國劇團成軍於五十二年,成員多以校友爲主幹;國光劇團成立於八十四年,團員則由以往三軍劇團團員組合而成。前者是以校領團,後者是以團領校。不論採何種方式,學校、劇團的功能應是各有所專。
學校,是科班生「學」的地方,著重學習與實習,爲敎、育而敎育。
劇團,是學而後成爲演員「用」的所在,需讓演員把所學發揮出來,達到學以致用。
延伸深造之途
戲曲的延伸敎育亦有兩所學校,分別是私立文化大學及國立台灣藝術學院。
民國五十二年,文化大學開風氣之先創辦戲劇系國劇組,以一般高中生爲招收對象。五十五年因招生不足額停辦,六十一年捲土重來,並延聘已故戲劇家兪大綱敎授擔任系主任。
文化學制採四年制,修習128個學分畢業。六十五年文大爲(國)劇校學生開辦保送甄試制度,成績優異的劇校生通過考試,可進入大學繼續深造。自六十一年到今天,文化大學國劇組估計約培養了1000名學生,但留在戲劇界工作的人,寥寥可數。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前身爲創立於民國四十四年的國立藝術學校,該校設置高職國劇組,招收一般初中畢業生,四十六年奉改爲五年制專校。四十八年因報考人數太少曾經停止招生。
民國七十二年國立藝專特別爲劇校高職畢業生的延伸敎育,籌設四年制夜間部戲劇科國劇組,修習106學分取得專科文憑。設科至今(85年)已畢業了將近200位具有專業技能的校友。不過據悉,因報考人數日益減少,該校又將於八十五學年度再度停止招生。
五招扭轉高失業率
以上幾所戲曲敎育機構歷年培養學生的人數,到目前在戲曲界就業的現狀來看,戲曲敎育是屬於高失業率的科系之一。這不但是人力、財力的高度浪費,更帶來一連串的惡性循環:
沒人才,就不可能有好戲看
沒好戲,就不會有觀衆
沒觀衆,劇場就沒生命
沒生命,就漸漸會式微
冷靜探究,爲甚麼會造成如此驚人的流失數據,想來主因不外兩方面:
第一、所學用不上:劇團有限,現有的就業市場容不下每年畢業的學生,所學用不上,只好改行。
第二、要用的卻沒學:戲曲是個綜合藝術,除了演員的表演外,它還需要劇本、導演、編曲及舞台、燈光、服裝設計、劇務行政等配合,但長久以來傳統戲曲敎育一直以訓練演員爲主,對於現代劇場所需的人才,並未有所培養敎導。
傳統戲曲的敎育內容與學制,實在需要配合時代的轉變與社會的需要,重新規劃與制訂具有時代性、前瞻性、與實用性的戲曲敎育內容,如此才能與時代產生互動。而這一代的戲曲工作者,除了對藝術的傳承與創作之外,還需盡一份敎育代溝的擺渡責任。在具體的作法上,我以爲可以從幾個方向同時進行:
第一、培養師資:立即培養具有敎師資格(具有敎育學分)的戲曲術科老師,並由其擔任班級導師。同時,要求在劇校敎一般學科的老師,需具有戲曲常識的素養。學、術科配合敎學,例如術科在學〈空城計〉時,學科則配合講解〈出師表〉。
第二、編撰敎材:成立敎材編撰委員會,針對戲曲敎育的學、術科做敎材編撰。
A.術科敎材:以往科班訓練,通常採口傳心授法,學生從老師的唱唸中,用有限的文字能力來抄單篇(個人在戲中的詞兒),因此常常錯字連篇,語意不通。在不懂劇本、不明瞭角色間的關係、衝突下,學生怎能演得好,唱得感人?術科敎學要有敎材輔助,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術科敎材包含有:劇本、詞曲析賞、曲譜、鑼鼓經、劇情說明、角色分析、出場序、服裝表、時代背景說明、作者介紹等。並且運用電化敎學,觀摩名伶演出,比較各流派表演特色,討論優缺,配合學生條件發揮其特長。
B.學科敎材:將國小、國中義務敎育及高職敎育之文史敎材,做一連貫、系統性的整理編撰,配合術科進度敎授。例如術科在排〈吃糠〉,學科則上〈琵琶記〉;術科在排〈貴妃醉酒.小宴〉,學科就可上〈長生殿〉、〈長恨歌〉,提高學生學習情緒,對學習如何揣摩與掌握劇中人有所幫助與啓發。
第三、加強通識敎育:我國有義務敎育法,因此課程需兼顧九年義務敎育的基本內容,這是每一位國民的權利。如此,劇校學生萬一中途轉學,可以銜接得上。同時,爲了培養學生具有起碼的通識認知,在行政、經費配合的情況下,於寒、暑假加授美勞、繪畫、唱遊、體操等與劇藝有關連的課程,培養學生在專業技能外,具備基礎通識能力。
第四、顧及養成敎育中的心理輔導:戲曲養成敎育從十歲到十八歲,是人生關鍵性的成長階段,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其身、心變化需有專業心理輔導員來予以紓解、敎導,建立學生健康的心智,培養正確的人生方向與目標。
第五、均衡培養各項人才,建立現代劇場觀念,開拓新市場:在高中、大學階段,排入劇場之編劇、導演、作曲、舞台設計、燈光設計、服裝設計、戲劇行政等課程,並可依其性向選擇專攻科目。另外如電視戲曲導播、廣電戲曲主持人、藝文導覽解說員、劇本翻譯、戲曲理論撰述、戲曲經紀人、學生輔導員等,都是可以開發的領域。戲曲市場是可以靠努力去創造的,正如台塑、宏碁電腦等,不都是從零到有的嗎?我相信,事在人爲。
鳳凰花開,八月間學校又招進了一批要學戲曲的小朋友們,小小的身軀,穿著不太合身的練功服,正在壓著腿,依稀又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回顧這一路而來的學習歷程,我心中默默的禱吿,讓我們從以往不足的敎育環境中,學習到如何爲下一代設計出「符合時代的新戲曲敎育」,使他們站在我們的肩膀上,站的更高、看的更遠。
我們努力有多少,下一代的希望就有多少!
註:
註1.小大鵬:創立於民國四十四年,是當年空軍總司令王叔銘將軍,爲「大鵬國劇隊」儲備後繼表演人才,而創辦五年制的公費戲曲訓練班。四十八年奉國防部令改組稱爲「國劇訓練班」。五十二年敎育部立案核准,改制爲「大鵬戲劇實驗學校」。嗣於七十四年與小陸光、小海光劇校合併到「國光劇藝實驗學校」。
註2.小陸光:五十二年陸軍總部藝工大隊,爲所屬「陸光國劇隊」培養演員成立「陸光國劇幼年班」,爲七年制公費戲曲訓練班(坐科六年實習一年),並以「陸光勝利建國成功」八字爲排字班別,初期每五年招生一次。
五十六年校址遷往木栅,翌年招收第二屆「光」字班,學制改爲十年。六十九年改名爲「陸光劇校」。七十四年與小大鵬、小海光劇校合併到「國光劇藝實驗學校」。
註3.小海光:五十八年「海光國劇隊」在高雄左營成立「海光訓練班」培育演員,六十四年北遷到台北淡水,六十八年奉准設立「海光戲劇實驗學校」。七十四年與小陸光、小大鵬劇校合併到「國光劇藝實驗學校」。
文字|鍾傳幸 復興國劇團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