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大藝硏所的「鳳凰樹劇場」,規劃爲小型劇場兼演奏廳、藝廊、戶外劇場,供學生作品及校外團體展演之用。(成大藝硏所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戲劇教育校閱/硏究所

向頂峰邁進!

台灣戲劇相關硏究所風貌

台灣的戲劇硏究所在一九八〇年之後如春筍般冒出,這當然與社會潮流、政府文化政策息息相關,這些學校在幾之內躍上舞台,造就出一番全新的景象。

台灣的戲劇硏究所在一九八〇年之後如春筍般冒出,這當然與社會潮流、政府文化政策息息相關,這些學校在幾之內躍上舞台,造就出一番全新的景象。

就像是一陣波濤,台灣的戲劇硏究所在一九八〇年之後如春筍般冒出,陸續成立;之前除了文化大學藝術硏究所戲劇組,並沒有任何碩士班或博士班的開設。這當然與社會潮流、政府文化政策息息相關,無論是藝術學院戲劇硏究所與劇場硏究所、台大戲劇硏究所,或是成大藝術硏究所,這些學校在幾年之內躍上舞台,造就出一番全新的景象,而它們的招生考試、敎育方針、課程大綱、師資設備,無一不成爲戲劇敎育界的焦點!

台灣大學戲劇硏究所──學術與現代科技取向

衆所皆知,台灣大學的學術風氣一向執各大學之牛耳,因此當戲劇硏究所在一九九五年開始招生後,便吸引各著名大學的學生;據台大劇硏所學生自己描述,該所有「台大外文系戲劇組」之美稱!可見其學生水準之整齊,再加上所上嚴格要求學生提昇硏究能力,「在不斷閱讀了大量的原文西方理論,英文變得越來越好啦!」台大劇硏所的學生如此形容。

台大劇硏所除了保有學術硏究之特色,目前還針對戲劇製作的特質,逐步向實務並重的方向邁去。在發展計畫中,尙規畫成立戲劇系大學部,進而結合台灣大學現有的藝術史硏究所、音樂學硏究所以及規畫中的電影硏究所,成立藝術學院,使台大在硏究與敎學各方面更爲完整。

台大戲劇硏究所身處優厚的學術訓練環境,師資的背景當然也都極爲優秀,如敎授歐美戲劇導論及名劇選讀的胡耀恆;敎授中國戲劇及劇本硏讀的林鶴宜;敎授多媒體藝術、電腦輔助舞台及燈光設計的李賢輝;敎授導演及聲音訓練的朱靜美;敎授西方現代戲劇、戲劇評論的居振容等諸位老師,有國內的戲劇學者,也有自歐美名校獲得戲劇博士後回台任敎;外籍老師羅瑞克(Richard Loula)目前主要擔任燈光及劇場實務的課程,並經常爲國內大型演出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援。

就台大戲硏所的課程而言,戲硏所助敎表示「目前必修科目多是理論,還有劇場製作導論,其它如表導演、燈光等等課程,則依學生興趣選修」,雖然尙未有明確的課程發展方向,但目前特色是戲劇與科技的整合,由於李賢輝是戲劇碩士加上工程博士,因此在與政府硏究單位的合作規畫之下,台大戲硏所不僅擁有遠距的電腦敎學系統,還有多媒體與虛擬劇場實驗室;若你常上網查資料,一定很容易就發現台大劇硏所的網頁資料豐富,甚至還有學生個人網站。

目前台大戲硏所學生畢業時,所頒發的學位是文學碩士(M.A.),不過在戲劇藝術與媒體科技結合的目標之下,未來仍計畫授予藝術碩士(M.F.A.)之學位,這種偏向創作及設計的碩士學位,台大目前傾向以實際舞台演出、舞台視覺設計及劇場多媒體的硏究爲主,待大學部成立、戲劇廳設施完善,再朝表、導演等多方面考量。戲硏所有一小型實驗劇場,雖然設施並不十分完備,但足供學生上課學習以及小型呈現之用。堅強的學術訓練,加上所方要求學生多方面接觸劇場工作,提供各種劇場相關課程,台大劇硏所雖是目前最年輕的戲劇硏究所,其散發的強勁力量卻不容忽視。

成功大學藝術硏究所──追求宏觀視野

成大藝術硏究所,一向是以綠地紅磚來做敎室的。

它位在成大一棟老建築──禮賢樓內,一旁即是馳名的榕園──如茵的草地,矗立著巍峨的老榕樹,而穿梭其間的,正是處在南台灣燦爛陽光下的藝硏所學生。

不同於北部學校的專門專科,成大藝術硏究所訴求獨具一格:以「大藝術」爲理念,強調藝術硏究的整合能力,提出以跨文化的宏觀視野,來培育藝術人才。因此,雖然硏究領域分爲美術、音樂、戲劇三類,但招生考試時,一律先筆試中國文化史及西洋文化史,通過之後,再就個人專長及硏究方向進行面試。在一九九四年第一屆招生時,報考人數多達四百人,僅錄取十二人,因此想要進入藝硏所就讀可是得加倍努力!

事實上,成大藝硏所提供的課程也如同它宏觀的前提一般,極爲豐富多樣,目前主要由專任師資范光棣、高燦榮、鄭德淵、石光生,分掌哲學、美術、音樂、戲劇的開課方向,再加上創所時主要規畫人閻振瀛的藝術論衡等思潮課程,將成大藝硏所的課程內容交織成紮實的網,每一個學生在此皆可學習不同藝術工作者的方法、理論、觀念,並共同參與討論及批評。

然而因爲戲劇僅是成大藝硏所的硏究領域之一,所以核心課程較難包含導演、肢體、聲音、燈光、舞台這些實務的劇場工作,仍是以名劇硏究之類的理論課程爲主要範圍。但由於成大位處南台灣,因此除了西方與中國傳統劇場的瞭解之外,還著重學校所在地戲劇資源的調查硏究,特別強調田野調査,來探討台南、高雄地區的各類戲劇發展與現況。所以若是對南台灣劇場生態有興趣的人,成大藝硏所以其優勢的地理位置、硏究方向,的確是個良好的硏究環境。此外,成大藝硏所還擁有「鳳凰樹劇場」,它的空間規畫是小型劇場兼演奏廳、藝廊、戶外劇場,作爲學生作品展演之處,並時常邀請校外團體在此演出,提供學生觀摩及實際劇場工作經驗。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與劇場藝術硏究所──設備精良,術業專攻

國立藝術學院分爲兩所四組:戲劇硏究所──理論組及創作組、劇場硏究所──導演組及表演組,爲了吸納各式人才,並給予更多機會,兩所四組的考生在入學考試時可跨所跨組報考。在修畢所有課程學分,完成畢業作品並通過學位考試之後,理論組可獲頒文學碩士學位(M.A.),劇本創作組、表演組與導演組則頒與藝術碩士學位(M.F.A.)。由於課程包含了學科、術科,以及實際展演,學生通常得花三年以上的時間完成碩士班課程。

進入就讀後,兩所課程可互選,各組學生彼此也是交流頻繁,藝術學院戲劇及劇場硏究所所長馬汀尼說明,在一個理想狀況下,各組學生可互相支援並提供長才:例如創作組學生之劇本,可供導演組及表演組呈現之用,而其演出則提供了理論組學生發表評論及觀點的實例。再加上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擁有齊全硬體設備提供學生實際操作,如排演敎室、實驗劇場、戲劇廳以及服裝、舞台製作工廠,使得它可說是各戲劇硏究所中,展演資源最爲豐富的環境。

在師資方面,專任敎授如陳芳英、汪其楣、鍾明德、賴聲川等,皆擁有專才並活躍於國內劇場,「如果有屬意的師資,也歡迎學生向所上推介,或者建議課程的安排,我們會盡力幫學生達成心願」。近年來並邀請了大陸交換敎授來此任敎,如中央戲劇學院敎授張仁里、英國利茲大學戲劇系硏究員蔣維國等專業人士,爲學生的學習開啓另一扇窗,提供不同的實務經驗與敎學方法,獲得不錯的反應。

此外,由於戲劇硏究所創作組在目前的硏究所中,是唯一以「創作」爲研究方向的,對許多愛好文學、戲劇、藝術的人,具有無窮的魅力,因此吸引的學生來自各式各樣的背景:心理系、中文系、物理系、外文系、數學系、國貿系……完全不同領域的人在此匯集,增添許多創作的色彩,一位劇硏所學生說:「來到了藝術學院,使我重新認識劇場,見識到各式人物,更刺激了創作。」而自戲硏所畢業的學生,很多仍持續在劇場中工作,嶄露頭角,如「台南人劇團」的許瑞芳、「相聲瓦社」馮翊剛,以及王友輝、陳立華等劇場中生代,處處都可見到藝術學院戲硏所校友的身影。

文化大學藝術硏究所戲劇組──最「高」學府 歷史悠久

文化大學藝術硏究所的戲劇組一度是戲劇敎育中唯一的戲劇碩士班,它早在一九六四年成立,從獨力耕耘到今日各校崢嶸,文化藝硏所一路走來,爲台灣劇場界培育了濟濟人才,許多在各地任敎的敎授與藝術工作者,如藝術學院戲硏所敎授林國源、成大藝硏所敎授石光生、電影資料館館長黃建業,都是文化校友。三十年的光陰,可以有太多事情發生,慢慢累積,逐漸沈澱。

然而從許多方面而言,私立的文化大學,較諸以上數所公立大學,無論是經費、設備、人力都是缺乏的。藝硏所學生表示,他們當然十分渴望硏究所有良好的劇場設備,「能在一個精緻完善劇場中演出,那眞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在文化刻苦的環境中,卻也培養出我們吃苦、適應環境、變通處理的特性」。

這些理想與現實的拉鋸,大部分是因戲劇硏究僅是文化藝術硏究所中與美術、音樂並置的一個組,難以苛求更佳的展演環境。這幾年戲劇組逐漸修訂硏究方向,允許學生以創作方式作爲畢業論文,因此在多元發展的計畫中,許多敎學設備也將陸續添購,希望能早日脫離略顯吃力的窘境。

回顧以往學生的畢業論文,很容易發現文化藝硏所的硏究其實仍多量且豐富,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戲曲的討論,比起其它硏究所,的確呈現較爲深入堅實。然自前年開始招收創作組學生後,逐漸轉向實際評論及表、導演,學生背景也由原先文學科系佔多數轉向以戲劇科班出身爲主,事實上學生進了硏究所後,並不分組選修課程,而是共同修課。大體言之,其硏究方向是較偏向中國傳統劇場與西方之比較,特別是近幾年來在德國戲劇上著力甚深,如布萊希特、歌德等。

 

特約撰述|秦嘉嫄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