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嘉嫄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三代人生悲劇 舞台解讀自殺宿命
六月初在英國皇家宮廷劇院推出的《自殺的解剖學》,是新生代劇作家愛麗絲.柏琪的作品,由名導凱蒂.米契爾執導。《自殺的解剖學》透過祖母、母親及孫女三代,分析生命的循環、糾結與自殺的結局,劇情讓三個世代並置重疊,在三道門前說話,看到的不只是空間的形狀,還有時間裡的女性變化。凱蒂.米契爾則透過導演手法,讓片段生命有了某種連續與連接。
-
演出評論 Review
雙身對照 更見興亡之慨
除了明清更迭,兩位小生楊汗如與李佩穎不斷以各自聲腔表述掙扎與質疑,清亮悠揚的崑曲與渾厚沙啞的歌仔,很輕易會將明朝的侯方域聯想成中國大陸,而清朝的侯方域代表台灣。本來只是不同聲腔的混搭,秦淮煙雨飄進了歌仔戲的挑戰,觀眾甚至忘了還有電子音樂,淡雅有緻的韻律也非常適時地點綴了表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走上舞台 尋找一種存在世間的方式
在舞台上女扮男裝或男扮女裝,本來就是劇場「常態」,但真正透過劇場探索性別議題,卻是廿世紀七○年代才見端倪劇作家透過劇中人的跨性別扮演,延伸出角色的內在呻吟。而今更有跨性別表演者親身上台,以自傳方式,陳述身體所背負的故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環遊世界 參加好玩藝術節
要說到主題特色鮮明的藝術節,國際上更是充滿琳瑯滿目、奇想妙點滿天飛的藝術節慶,請準備好你的藝術護照,拿好你的想像力機票,搭上我們「PAR狂想號飛機」,跟著四位藝術節達人,環遊世界去「玩」藝!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是空間韻律的語言 文字故事的「具體措辭」
舞台自有文字,這是麥克伯尼在劇場所寫下的新地平線。觀眾進劇場,再也不用只是不斷地聽著台詞、台詞、台詞合拍劇團從一九七○年代末在劍橋大學的學生社團開始,到一九八○年代以小廂型車四處巡迴學校、藝術中心、小型聚會,再到今日享譽國際的劇團。持續以舞台文字穿越不同領域,甚至不同文化,而不是要對峙──或許,這就是麥克伯尼足以保持創造力的公開密技。
-
紙上讀劇 Playwright & Reader 《醉後說愛我》劇作家
卡瑞.邱琪兒 以筆為劍的劇場女俠
廣泛的關懷、深厚的學識、銳利的角度及令人難以捉摸的神祕創作技巧,使得邱琪兒成為當代最令人心服的女性劇作家。在三十年多後的今天,她的劇本仍在各地前衛劇場頻繁上演,也再度看到紐約百老匯精心重演《頂尖女孩》,佳評如潮,一票難求,才會發現,邱琪兒可能不僅是當代最令人心服的女性劇作家,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劇作家。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她們同在一起 碰觸劇場敏感神經
原為共同發聲的藝術節成了激勵文化相異之對話的場所,一群女人聚在一起其實更大的機會是看到彼此的不同,並且,同時去挑戰各種女人的樣貌和關係,無論是個人、專業、親密、政治、日常生活、單調世俗、深刻繁複、在地或全球。這也是為什麼國際女性藝術節仍前浪後浪相擁著持續找夥伴,因為不斷地碰觸,才可以發現劇場敏感神經,然後再創巨浪。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們,在劇場關心什麼?
女人進入劇場的時間不算長,真正為自己發聲,也不過是近五十年間的事。但女人做劇場,關心的事卻是無所不包,凡是當今女人生活上會碰到的事,全可以寫進劇本、搬上舞台;而且永遠不會是頌揚父權體制的完整無缺,而是更深層生命的挖掘,更豐沛多樣的製造。
-
專輯(一)
永遠激烈的詰問
比起傳統的英國劇場界的備受重視,「臨場藝術」這種看起來僅是近乎衝動的構思,使得它一直只能在邊緣中爭取空間,也無法去大膽預言:它將是一種影響廣泛深遠的藝術形式。但,儘管各國歷史不一,世界上所有的前衛藝術都是相同的:永遠小眾、永遠創新、永遠難以定義、永遠以激烈的態度在問:「這是藝術嗎?」,然後緩緩使這個世界更不一樣。
-
劇場思考
最基礎的表演練習 最艱難的深層沉澱
劉守曜以觀賞日本舞踏家大野一雄的獨角戲作結語,他認為那是獨角戲演員的最高層次,因為看大野一雄的個人呈現,可以看到他享受他的表演,不是炫耀技巧,而是投射了一輩子快樂、脾氣與成長,令人完全地感動;「獨角戲是最難的,卻也是最動人的;獨角戲是最簡單的,但往往要花一輩子去努力。」
-
專題
建立表演環境的「共同意識」
台灣表演訓練本身並沒有一個最高理想,各種訓練方式未盡成熟卻又行之有年地出現,整個環境是一種模糊的學習狀態。以尤金諾.芭芭為例,我們要怎麼看待這位西方社會中的非主流人士 ?只有在我們自己環境也成熟、且有完整體系出現時,才能發現其價値所在。
-
專題
捨外招重內修,吃苦當作吃補
從當年的受訓者轉變為現在的訓練者,「時空相異,天壤之別」成為他們在執行訓練時共同的感嘆,「搞不清楚是自己過去比較能吃苦, 或者是現在下的藥太猛,這些年來好像沒有人能受得了嚴格的訓練。」
-
現象視察
一個美國人,走在進香的路上
劇場創作者並不是為了學習動作技巧才來徒步進香,而是他們藉著參與這具體的、動態的田野活動去重新認識他們的土地、文化、社會、族群以及自己。至於我,一個卅一歲的美國表演學者與劇場工作者,過去三年參與的進香經驗,已改變了我的生活;我變得對台語有興趣,走路也成為我的生活習慣之一,而我的表演訓練愈來愈重視過程勝於結果。
-
主角出場
探索文化身體,東西平等對話
「2002國際劇場藝術節」將於本月底開始在台北舉行,共有來自台灣與歐洲的八個劇場團體、十四個節目參與演出。其中,致力於跨文化表演研究多年、深受現代劇場界矚目的丹麥歐丁劇場主持人尤金諾.芭芭,也將率領團員來台演出,同時開設「大師訓練工作坊」,以肢體與聲音的訓練,帶領本地學員走向導演創作的工作過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小孩同遊 小明明
受傳統戲曲裡的觀念影響,舞台上女性與母親應守的本分與責任,小明明一一地在眞實生活中如劇情搬演,毫無懼色地接受生命的各樣體驗。據她自己的形容是:「嫁人以前很沒膽,嫁人以後連太平間都敢去待著!」
-
特別企畫 Feature
鬆落於生命輪轉之間 劉靜敏
肚子懷著小孩子,他是一個生命,「而其實生命的狀態是無法強求的,如同風一樣,隨著風而走。」於是劉靜敏不再堅持孩子是生命中的唯一,這樣的放鬆,反而讓她能眞正跟著生命走,回到生活層面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天倫山中樂 吳文翠
「有一天,我們在家排戲,晚上十點了,我偶然聽到他在開瓦斯爐熱菜的聲音,過不久,他就來敲我們的門。『吃飯了!』天啊,他竟然弄了套餐,而且還一盤盤分好。」吳文翠一邊吃著不熟的雞排,有點硬的馬鈴薯,一邊搖著頭說:「太不可思議了!」
-
台前幕後
歌舞尋覓桃花源
爲了做一齣屬於台灣的歌舞劇,表演工作坊一切力求完美。「做戲不只是要去強調題材的特殊或是隨著風氣而走,而是在心裡早已存著一個好戲的標準。」因此丁乃箏以做最好戲的準備,全力要到達心中的「香格里拉」。
-
新秀登場
年少戲精的劇場「老」將
年僅二十五歲的林文尹,早在八年前便開始劇場創作;作品雖少,但去年的《哈姆雷特的最後一夜》、《誰說話──鋼筋娃娃的琵琶(女版)》兩戲連連受到劇場人的肯定,可說是目前小劇場面臨創作低迷之際,備受矚目與寄望的年輕創作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份跨界的導演、性別無界的表演
重複扮演這個社會所賦予我們的性別角色,因此性別裡頭有一種表演性。如果這在我們生活裡的性別表演搬到舞台上,與舞台表演會產生什麼樣的衝突? 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是試圖對劇場同志議題提出不同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