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夏.瓦茲是顆即將璀燦耀眼的巨星,當然她還無法與名聞遐邇的碧娜.鲍許比擬,卻是繼鲍許之後最受矚目的明日之星!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柏林最知名的編舞家莎夏.瓦茲(Sasha Waltz),以短短的四年時間進軍國際舞台,今年才三十五歲的瓦茲,卻已馳名歐洲、美國。除了在歐、美、香港、韓國等著名的舞蹈節演出之外,她也是戲劇節最愛邀請的極少數編舞家之一。瓦茲曾於一九九四年贏得荷蘭「葛羅尼根」(Groningen)國際編舞大賽以及《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的舞評獎,德國媒體並以“Shooting Star”來形容這顆即將璀燦耀眼的巨星。她的鋒芒當然還無法與名聞遐邇的碧娜.鮑許比擬,卻是繼鮑許之後最受矚目的明日之星!
莎夏.瓦茲於一九六三年出生於德國南部的Karlsruhe城。一九八三至八六年,就讀於阿姆斯特丹的新舞蹈發展學院(The School For New Dance Development)。一九八七年遊學紐約並與諸多編舞家如Pooh Kaye、中馬芳子、Lisa Kraus等人合作,次年她回到歐洲並陸續和David Zambrano、Tristan Honsinger、Frans Poelstra等藝術家工作。
神秘且具詩意的傳說
一九九三年,莎夏.瓦兹成爲Beth-anien藝術劇場的駐院編舞家,開始以「對白」(Dialoge)做為──系列的創作主題,並於同年和Jochen Sandig成立了「莎夏.瓦茲與客席」舞團(Sasha Waltz & guests)。她的成名系列作品《旅行紀事三部曲》Travelogue tril-ogy,於九三至九五年陸續完成,每個主題皆以生活出發,諸如:《差二十分鐘到八點》Twenty To Eight、《淚可輕彈》Tears Break Fast、《總是六個步驟》All Ways Six Steps等,三個作品分別以廚房、浴室、臥室做爲主題的發展空間。一九九六年發表的《太空人之巷》Allee der Kosmosnauten(註1),是以三個典型的家庭世代爲背景。而一九九七年的新作《兩地》Zweiland則是直接影射前東、西德的社會政治關係,並將室內空間移至戶外街道的報攤涼亭。瓦茲的特色在將生活中最常接觸的空間成功地轉換成能量爆發的舞台。
《兩地》在瓦茲自創的「索芬哉樂」(Sophiensale)劇場(註2)首演,是柏林藝術週(Beriliner Festwochen)的邀演節目之一。名氣如日中天的莎夏.瓦茲,即便連演三週,仍舊一票難求,相對於多數票房冷淸舞蹈演出,眞有天壤分別。此作品主要串連眞實生活與神話故事,將街上無奇不有的亂象結合神祕且具詩意的傳說。像是觀看一部沒有固定劇情的寫實實驗電影,多焦而不斷跳動的畫面交織於對生命的憧憬以及現實生活的困頓之間,全場充斥著扣人心弦的戲劇張力,與純粹抽象肢體的舞蹈風格大相逕庭!
空曠的舞台上不見翼幕也無側燈,僅有一座昏黃斑斕的高牆聳立後方,以及地上的一堆木塊。在聚光燈下,兩個男子看似一頭雙身的連體嬰,一個男子的頭被埋於另一男子的肩下,在極力拔出的過程中,演出一段逗趣的雙簧動作。緊接著,另一個著西裝的男子快速跑進將兩人扯開,三個男人展開相互攻擊的火爆場面。繼之,一個東方女子身穿一襲黑色晚禮服,哼著歌緩慢地貼牆進場,她頭上的髮尾繫著一條冗長麻繩,由佇立舞台另端的女子猛力拉繩,像在控制動物一般,兩人在對抗與拉址中產生高度張力。
舞台意象瞬息萬變
擅長運用佈景的瓦茲像變魔術般地將同一物體做萬千變化,台上堆疊著像圾垃的破爛木塊,在反覆拆組中卻成了吧枱、報攤、工地木屋、遊樂場以及躱雨涼亭等,每個轉變皆出人意料。特別是整座高牆,一會兒是油漆工人的畫板,又突然挖上一個大洞連人帶琴地一併穿過,而著短紗裙的男孩像是從天而降的天使般高掛牆上歌舞。七個演員舞者使出渾身解數扮演各種角色,將市井小民的悲喜憂樂引發出令人驚歎的場景;台上有歇斯底里的男女互毆謾罵、天眞無邪的小女孩玩著趾頭遊戲、新婚夫妻的甜蜜夢想、工人與白領階段的衝突爭執、同性與異性間的挑逗獻媚等。音樂的使用由不同世紀的德國歌曲、民謠交織著,並且連唱帶跳地彈著手風琴、大提琴等諸多樂器。
整齣作品拼貼、重疊著過去與現代的歷史事件及人物畫面。雖然段落之間並無相互的關連,但作品毫不顯得斷簡殘篇,反因瓦茲緊湊的布局而亂中有序。莎夏.瓦茲的成功在於融合銳利的舞台意象與出奇制勝的幽默狂想,除了具有德國舞蹈劇場的理性思維與人性關懷之外,她那永遠處於危險邊緣的高度暴力絕不亞於任何肢體劇場(physical thea-ter),除了讓觀衆領略作品的深刻意涵之外,並享受肢體感官的刺激歡愉。但最重要的是,在提供了娛樂、想像、激情與驚喜之後,她不僅要觀衆品嘗生命的眞實況味,同時也傳達了大衆心聲!
註:
1.即一九九八年二月香港藝術節演出節目,香港譯名爲莎莎請客《太空人巷》。
2.「索芬哉樂」(Sophiensale)劇場在一九九七初設立,最早是因爲Sasha Waltz、Jo Fabian以及Dirk Cieslak等人,想要尋求一個固定排練、演出地點,在相互幫助以及共用資源的理念下而成立,但這個劇場很快便開放給各類表演團體演出。在前八個月,就有超過一萬名觀衆,是私人劇場中少數經營成功的例子。因其精密的行政規劃,成立之初政府還特別補助五萬馬克。Jochen San-dig與Michael Mans是目前的負責人,強勢的行銷宣傳,使劇場總是高朋滿座,吸引許多國外著名的製作。其座位由一百至四百不等,視演出規模而定。
文字|俞秀青 人體舞蹈劇場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