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解決焦慮,需先瞭解壓力的來源。(白水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登台焦慮/分析篇

從緊繃到放鬆,化阻力爲助力

不管是性格的焦慮或是情境的焦慮,都必須控制在中等的情況下,瞭解演出所能控制的分際,集中在表演的目標上,就比較不會焦慮,且能進一步有效地將焦慮轉化爲助力,達到最好的表演水準。

不管是性格的焦慮或是情境的焦慮,都必須控制在中等的情況下,瞭解演出所能控制的分際,集中在表演的目標上,就比較不會焦慮,且能進一步有效地將焦慮轉化爲助力,達到最好的表演水準。

「焦慮」的情緒,往往如晴天霹靂,隱然而至,叫表演者措手不及,難以招架,要如何才能將這種足以影響表演成果的情緒控制得宜,進而呈現出如繽紛雲霓的表演?吳靜吉博士以其專業的心理學知識,進行以下的分析。

焦慮是什麼?

焦慮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人格特質的焦慮,即不管怎麼樣,就是比別人容易焦慮;一種是情境的焦慮,即因爲一些意外、臨時的事件,造成演出失常,李靜君在慕尼黑舞出黑衣女子,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但不管是性格的焦慮或是情境的焦慮,都必須控制在中等的情況下,不能高到影響演出效果,也不能完全沒有焦慮、不在乎。

眞正的焦慮往往是演出前,從快要上場到站上舞台那一段時間,有許多表演者一站上舞台,開始動作、說話,焦慮就化解掉了,全心進入表演狀態,十分放鬆。所以,「焦慮」對許多人而言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我爲什麼會焦慮?

「焦慮」的來源,可分外在與內在兩方面來談。

就內在而言,表演焦慮的來源,通常是因爲對演出有期許,擔心萬一達不到怎麼辦?也就是說,表演時期望達到太多的目的,反而容易出錯。

相反的,有些人會有一種「自我跛足」的心態,在表演之前,會先爲失敗找到藉口,事先自扯後腿,事後才下得了台,但如此的心態往往會造成演出每下愈況,焦慮越來越多。

此外,越是在乎觀衆的反應,越是容易造成焦慮。吳靜吉博士說,他近幾年要上台演講之前都非常緊張,因爲已經許多年沒有跟年輕觀衆做生活上的接觸,但眼前的聽衆往往是年輕人,所以會很焦慮。這就是因爲演出者、觀衆的時空組合是不確定的,這些不確定的因素,往往形成焦慮來源。

若觀衆群中有自己十分在乎的人,更是會令人覺得事關生死而焦躁不已;或好不容易才爭取到這個角色,一定得贏得滿堂彩,希望藉這個機會讓以前看不起他的人,能刮目相看。……這些都會造成內在的壓力。

外在環境的影響,諸如臨時發生變故、突如其來的大事件都會影響演出情緒,如王維明的父親去世,對於表演造成壓力。但此種情形並非常見,並不是靠自身的準備就能控制,所以比較單純。

有一些表演者會焦慮一些社會議題或大環境,但照理說一個表演者,這些無力控制的事情,在演出當下是不應該影響到他。然而在台灣許多藝術家,還必須身兼行政,事務纏身的狀況下,這也可能是讓他們演出時焦慮的緣由。

一些比較小的外在變化,如在演出當天或者前一夜睡眠不足,不必要的應酬都會造成壓力。準備、排練時間不足,使得演出時不熟悉內容,理所當然會形成演出焦慮。

但如果外在因素存在,個人卻不覺得是壓力的話,就不構成壓力,例如在演出中,突然有觀衆:「啊!」的一聲,若自己無所謂,就沒關係,但如果因爲這樣,感到非常憤怒,感到整個演出可能因此就走調了。

如何解決我的焦慮?

若要解決焦慮,需先瞭解壓力來源。有一個好方法,可以試著列出自己認爲會造成壓力的因素,寫完之後,從最重要的一直排列到不重要的,然後把可以改變的因素拿掉,最後會發現所有的卡片都丟掉了,就沒有壓力了!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自己看淸楚什麼東西能改變,什麼東西不能改變,什麼東西可以事先改變,什麼東西可以當場改變,最後認淸楚,如果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就不必爲它擔憂。

實際上,在演出前,試著做一些放鬆的活動,藉由身體的放鬆減輕心裡的緊張,例如許多音樂家在後台,都喜歡講黃色笑話來放鬆心情。

只要不傷害自己、傷害他人,任何能舒緩情緖的方式皆是可行的,有一些表演者要靠宗敎的儀式來幫助自己,如雲門舞者的打坐,鍾欣凌唸心經,只要能眞正幫助自己安定,即是可行。

當然,「準備」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得你有較充裕的力量去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但準備的過程要注意時間安排,有些人常常會把大半的時間花在排練第一段,到要演出了才發現時間不夠,然後緊張、焦慮不安,因此時間管理也非常重要。

再次提醒,瞭解演出所能控制的分際,集中在表演的目標上,就比較不會焦慮,且能進一步有效地將焦慮轉化爲助力,達到最好的表演水準。

 

特約採訪|秦嘉嫄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