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白水

發表文章 486 篇
  • 吳文翠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來到劇場,來見吳文翠,看生命之所寄。

    文字|白水
    第66期 / 1998年06月號
  • 圓三重奏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獨樂樂,而後衆樂樂。不亦樂乎。

    文字|白水
    第65期 / 1998年05月號
  • 《也無風也無雨》的編劇紀蔚然(左)與導演李國修(右),在排演場上專注「看」戲、「導」戲。
    台前幕後

    代誌是這樣的

    年紀越大,已不理會什麼「稍縱即逝」的靈光,唯有等待某種飽滿的情緒自然溢出。近幾年,於存檔的諸多感覺當中溢出的,盡是揮之不去的黑色情緒,《也無風也無雨》除了延續家的探索,還注入面對這個黑暗時代所產生的黑色情緒。

    文字|紀蔚然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 大陸導演余笑予來台上課情形。
    焦點

    台灣傳統戲曲編導人才培養計畫

    過去數年我們猶能借用大陸新編劇本挽救市場,其實一樣「慘澹經營」的對岸,是需要和我們互相幫補、交流的,台灣京劇畢竟要靠自己走出一條路。

    文字|蔡依雲
    第64期 / 1998年04月號
  • 李國修在排練場上敏銳發掘演員的動機與問題,時見親自示範的情形。
    台前幕後

    如何讓劇本「聲」「動」引人?

    掌握大型劇場的功能,進而引導、創造戲劇空間,卻又專注盯著劇本聽、看著演員的表現,導演的工作就是讓觀衆「聽見」和「看見」劇本在說什麼。

    文字|蔡依雲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 國外知名藝術節雖足以成爲國人豔羨並效法之對象,但對於「藝術節」的認知、詮釋與做法各異,必須考量自我的目標與能力。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節的藝術

    「我們是不是太迷信藝術節了?」藝術節的舉辦雖然豐富了台灣的表演藝術舞台,學者專家卻以更宏觀的角度探討「藝術節」是否有其他更多元的發展空間。

    文字|楊莉玲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 密獵者的傅裕惠屢屢表示,十萬塊錢做一齣講電腦虛擬實境的戲,是人生的大挑戰,幸好她有一群合作的好夥伴,想做一齣不一樣的戲的企圖非常強烈
    台前幕後

    十萬元做一齣戲

    八十七年度的實驗劇展的補助款項與以往大爲不同,以往的補助從三十五萬元起,最高可得到六十五萬元的補助,而今年則僅補助十萬元,票房收入(每張票價爲三百五十元)則歸表演團體。各團預估,若每場賣座率可達五成,則演出八場下來,總收入不到三十三萬元。再者,基於不重複補助的原則,劇展的戲是不能申請國家文藝基金會補助的。 戲盒劇團表示,經費的拮据讓他們在創作上受到許多限制,他們想在劇場中呈現的「概念」,原本預計的裝置藝術呈現、環場音效和舞台等,都因爲經費而被迫縮水。不過他們始終將此次的製作視爲「大製作」,不願意因此而使戲斷手斷脚,他們願意用最大想像力來完成這齣戲,只不過身爲編導的設計群們可能得多犧牲點,而演員們也得共體大局。 密獵者的傅裕惠屢屢表示,十萬元錢做一齣講電腦虛擬實境的戲,眞是人生最大的挑戰。不過幸好她有一群合作的好夥伴,如演員黃士偉、徐堰鈴、洪敬恆、曲德海、朱宏章等,都是劇場老將,有了演員的肢體、表演,再加上黃祖延的燈光和李大齊的服裝,剩下的得靠觀衆的想像力了。另外他們還找了紡織公司贊助布料,以及和國光藝校建敎合作,爲設計的執行、製作和人力的配置打了強心針。不過這一切可辛苦了演工作人員,可說是削價演出。雖然條件不好,但是他們想做一齣不一樣的戲的企圖,是非常強烈的。 交互蹲跳最大的煩惱是音樂,由於是歌舞劇,整場九十分鐘的音樂都得全新製作,光在這上面就得花一大筆經費。因此整個製作費算下來,甚至有賠本的可能。交互蹲跳自成立以來,從未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等單位之補助,讓團長劉欣怡備感辛苦,團內的花費幾乎都是到處接案子賺來的,這次入選實驗劇展她還是抱著感謝的心情,也堅持要作一齣精緻又精采的戲,不過不知道這樣的熱情還能燃燒多久。 文字|張碩修 劇場工作者

    文字|張碩修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 獅子座的「愛現」外加月亮在處女座的「潔癖」特色,熟諳星學的徐嘉琪自剖之所以能勝任伴奏之性格「優勢」。
    追蹤燈

    側寫 徐嘉琪

    「其實我眞的很用功」,濃厚的「學生」氣質、削薄的瀏海貼著相當淸純的臉龐,徐嘉琪說這句話時讓人驚覺她似乎用盡全身的力量。 回國三年,超過一百三十場次的伴奏紀錄、平均每星期都有演出的她,在音樂會「景氣」不算太好的台灣,肯定是個「異數」。 徐嘉琪謙稱自己「運氣很好」、「來者不拒」,其實早在就讀藝專音樂科時,就經常獲選各種演出及大班課伴奏,「不過那時並不知道自己適合伴奏」,畢業那年藝專老師戴金泉提供了一個機會,到實驗合唱團擔任「助理伴奏」,就這樣一頭栽進伴奏「職場」,徐嘉琪形容「好像冥冥中註定往這條路走」。 在琵琶第音樂院拿的是「鋼琴演奏」碩士,卻意外因爲一次「代班」的機會,獲選爲學校歌劇部門專任伴奏,更提供她全額歌劇伴奏助敎獎學金,徐嘉琪形容她的老師Ellen Mack簡直跌破眼鏡,「這個機會幾乎不給『外國人』的」她繼續補充。「擁有這段經歷其實要感謝林惠珍」,她回憶當時剛從義大利學成的林惠珍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敎我念、講解詞意,我們差不多『走』過了所有女高音的歌劇曲目」當然那時甫從藝專畢業的徐嘉琪怎麼也想不到,林惠珍當時的「嚴苛」反而造就日後的奇蹟。 在聲樂家林惠珍眼中,徐嘉琪「可以用最單純的觸鍵,凝聚最強大的爆發力」,加上極好的視譜能力,如今儼然成爲聲樂界的「新貴」,徐嘉琪坦言台灣目前尙未能提供職業性的音樂環境,「可是你必須營造職業的氣氛」,因此只要在能力範圍之內,她儘可能「以量致勝」,藉由與不同獨唱(奏)家的經常合作,淬煉出更成熟的表現。 到目前爲止,徐嘉琪合作的各種組合裡,除了少量的室內樂組合,聲樂、歌劇排練仍佔「大宗」,她不諱言聲樂界的衆前輩確實「不斷給我機會」,只是這樣忙碌的行程,看在母親的眼裡,就經常好奇:「怎麼沒看到你同學練得那麼『辛苦』?」徐嘉琪形容伴奏是「沒天沒日」的行業,「你必須隨傳隨到」;也因此即使回國三年,累積了不錯的「口碑」,然而爲了讓出更多排練時間,她仍堅持「不收任何私人學生」,去年更是辭去了人人欽羨的實驗合唱團專任工作。目前她賴以維生的即是以「場」計算(非以鐘點)的伴奏費,「許多人看我這麼忙,都以爲我一定『賺翻了』」徐嘉琪顯得有些激動,「幸而一直有父母的諒解與經濟上的支持」,徐嘉琪在「伴奏」上還算是無後顧之憂。 獅子座的「愛現」外加月亮在處女

    文字|黃俊銘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原本對文學就興趣濃厚的葉思嘉發現學Lied伴奏旣能彈琴又可以接觸詩,當下對於伴奏有相識恨晚之慨。
    追蹤燈

    側寫 葉思嘉

    藝專畢業,旋負笈德國慕尼黑音樂院,葉思嘉一待就是八年。 目前專任於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前台南家專)的她自承「留學德國之前,完全不知『伴奏』爲何物」,在拿到鋼琴獨奏文憑之後,其實大部分的演奏事業是與「伴奏」相關。葉思嘉提及,在慕尼黑好幾位音樂院裡最優秀的鋼琴學生,都參加了Helmut Deutsch(註)的藝術歌曲詮釋班,因此開始對『伴奏』產生好奇;況且原本對文學就興趣濃厚的她,發現學Lied伴奏「旣能彈琴,又可以接觸詩」,當下對於「伴奏」有相識恨晚之慨。 Lied是詩與樂的結晶,在古典音樂的領域早已是一專門學科,葉思嘉形容Lied的特質雖然都「小小的」,然而「它就是一個世界」,透過讀詩、解詩,並注入作曲家的書寫詮釋,一首小歌其實盪著多義的文本性。她坦承厭惡長期消耗在炫技似的手指練習,「在德國你才發現,音樂的領域是非常廣的,不是每個人從音樂院出來都是要當獨奏家。」 於是她從音樂院畢業後與男低音Holger Ohlman甄試選入「藝術歌曲詮釋」班,親炙大師Helmut Deutsch,歷練許多德國歌曲,葉思嘉第一部走完的套曲竟是艱深非常的《冬之旅》Winterreise。她描述當時在練第一首〈晚安〉Gute Nacht裡著名的「脚步聲」音型的困難,「這和你會不會彈琴完全是兩件事」。等到她進行到〈菩提樹〉Der Lindenbaum之前奏時,敎授提醒她:「我不能彈的像你那麼乾淨,但是你知道『這是什麼』嗎?」葉思嘉的「伴奏美學」便是這樣滴水穿石練出來的。 也許因著留德的背景,使她合作的對象、音樂會曲目也都瀰漫著「德國味」。葉思嘉給人第一印象實在非常「冷峻」,自稱是音樂界的「晚輩」(甚至一度因此婉拒訪談),說起話來字字斟酌、句句充滿多義性(polysemic),我打算下次還要問她:伴奏與「性格」有沒有關係? 註: Helmut Deutsch,生於維也納,爲目前德奧最著名的藝術歌曲伴奏家之一。曾與多位知名歌唱家如:Cotrubas、Fassbaender、Prey、Schreier、Bonney等人合作。去年九月曾應邀訪台開授藝術歌曲硏習營。

    文字|黃俊銘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海燕」──徐紫櫻創作舞展
    即將上場

    海燕──徐紫櫻創作舞展

    「海燕」舞展創作緣起於黃玉珊所執導的同名紀錄片,徐紫櫻在片中扮演蔡瑞月的角色,經由一次次閱讀蔡瑞月的事蹟,一次次在海邊舞動另一個時空的故事,徐紫櫻從單純的角色揣模,到內心深刻的感動。所以影片殺靑後,這個情緖一直延伸發展,「海燕」舞蹈創作也逐漸成型。 這支舞作的特色是徐紫櫻同時是影片中的主角和劇場中的舞者,不但時空有了轉移,舞者橫跨五十載歲月,從平面螢幕躍入立體的劇場現場;角色上也產生模糊,究竟是扮演蔡瑞月的徐紫櫻,還是新生代舞蹈家自我生命的呈現。或許更貼切地說,徐紫櫻的「海燕」創作內涵,並不是要重現蔡瑞月的舊作,也不是敍事性的舞劇,而是將蔡瑞月的至情至性、堅強執著的生命力轉移在新一代舞者身上發酵、起舞。「海燕」全舞分爲四個段落:〈海燕I〉、〈傷痕〉、〈愛與和平〉、〈海燕II〉,並邀請劇場、電影音樂經驗豐富的陳世眞擔任音樂設計。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 李國修屛風表演班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也無風也無雨》,無人、無鬼 也無神佛的烏托邦。 人生一趟,披風戴雨上蜀道。 導這麼一齣戲,也無風也無 雨,需登幾回泰山頂?

    文字|白水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 王榮裕 金枝演社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斯人,斯情。

    文字|白水
    第85期 / 2000年01月號
  • 陳美雲的青年學生們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想圓一個夢。 青春的爆竹在里衖僻壤引燃, 光采不在炫麗的舞台綻放。 出汙泥的百合, 只為釀一罎醇厚的生命。

    文字|白水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 阿胥肯納齊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音樂無限。

    文字|白水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李國修《我妹妹》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導演

    文字|白水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李子聲找來薩克斯風、琵琶等演奏者到排練場即興發展。
    焦點

    作曲家李子聲異地發聲

    《黑潮》是光環舞集首度和現代作曲家、演奏者同台演出的作品。我們在嬰兒油滑動、浮游的異次元空間中體會到舞者的呼吸、演奏者的呼吸,他們就如同一起在黑潮蘊含豐富生命物質的暖流中,自然而然地靜湧出生命的奧秘。

    文字|廖勤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 唐美雲扮演每個領域的「角色」都相當出色。
    台前幕後

    角色多重的唐美雲,其實最愛當「媽媽的女兒」

    最近,原本就有好幾個身份的唐美雲,在歌仔戲演員、歌仔戲科主任、電影電視演員之外,又多了劇團製作人兼團長的頭銜,令人驚嘆她多方位的工作能耐,但謙虛的唐美雲說:「其實我不管在那個領域,都只是盡心盡力扮演好我的角色而已。」 成立劇團,對她而言其實是始料未及的事,她開玩笑地說:「早知道要組團,我從前就會拚命賺錢,現在才不會擔心經費!」劇團從去年五、六月成立,到目前爲止她都是獨立支撑著這個團的財務,有不少朋友要幫她找贊助,她還堅持必須是對方「眞的喜歡這個劇種、關懷本土文化」,她才要接受,否則她也不願去強求。 唐美雲笑著表示,當初要組團,就有不少人以爲她「頭殼歹去」。「其實我常常在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唐美雲說:「像當初答應去復興劇校敎書,不少人都勸我不要去,理由是我的舞台生命剛開始,應該全心投入,去敎書佔掉一半的時間,收入又減少很吃虧。可是我心裡想:有那麼嚴重嗎?」唐美雲認爲歌仔戲科的第一屆很重要,而與她同輩的歌仔戲演員眞正在還做歌仔戲的已經很少了,她應該擔負起傳承的任務,而且她覺得自己年紀比較輕,應該比老一輩的老師更容易接近學生、跟學生溝通。 從老師升格爲主任,經歷了四年春風化雨的生涯,唐美雲表示她從敎學中得到很多喜悅:「最大的快樂就是學生把我當作親人,他們願意跟我談一些不敢跟家長談的問題,我可以幫他們分憂或鼓勵他們。當我看到他們上台演出接受獻花,比我自己拿到花還高興!」當了科主任後,她必須調適自己學習繁重的行政工作,而爲了讓師資更豐富,她也貢獻自己了人脈,找來如許秀年、巫明霞等資深演員任敎。爲學生未來著想的心意,甚至也延伸成爲她組劇團的原因,希望「多我一個劇團能讓學生多一個選擇的機會」。 因爲自己學戲學得晚(十五歲),許多狀況都是靠意志力解決的,這也使唐美雲日後相信,「只要自己有心就沒有做不到的事」。唐美雲坦承,只要不是把她放在太不恰當的位置,她的適應力算是蠻強的,拍電影也好,演搞笑電視歌仔戲也好,當老師也好,當劇團負責人也好,她覺得她從沒有「亂」過角色的分寸。 那這麼多的角色當中,唐美雲最喜歡的是哪一個呢?她的答案出乎意外:「當我媽媽的女兒」,原來巨蟹座的唐美雲不只是「愛家」根本就是「黏家」,對於不能陪伴媽媽常常心懷愧疚。不過,對目前各種角色都演得出色的唐美雲,恐怕也只能在偶爾的閒暇

    文字|莊珮瑤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目前有愈來愈多的製作開始講究技術上的表現方式。圖為雲門舞集的《水月》。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藝術的情感 拉近現實的距離

    在現今的環境,仍有許多問題無法即刻解決,劇場各部門唯有靠誠意及互相體諒之心,討論出一個折衷之道,劇場才有「坐大」的可能。

    文字|祁雅媚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技術工作者對於自身的權利及責任應該多做了解,才能進而改變環境、爭取應得的權益。
    特別企畫 Feature

    激情過後 人比事難爲

    遠程的目標需要眼前的努力;在追求更健全的工作環境的同時每一個技術工作者都應先關心自己的權利及應盡的義務,未來才有可能會更好。

    文字|祁雅媚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表演與造型藝術界對三度空間的認知有很大的差異,雙方在開始跨界合作之前應對彼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圖爲陳建北爲《白》一舞所設計的舞台)
    特別企畫 Feature

    裝置藝術的形成

    對新形式、新可能的追求,是推動裝置藝術產生的原動力。

    文字|陳品秀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12345678910..25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書信體

    場面調度I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很難,但我不是一個人

    吳思瑋與一切都有可能的「聲舞團」現地製作
  • 戲劇

    劇場散步筆記:迷走在現場的觀察絮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