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內士舞譜(左圖)是使用樂譜般的五線譜式,自左至右;由上而下,將動作做「描述性」的紀錄。 拉邦舞譜(右圖)有特殊的直式譜,自下而上,由(本刊資料室)
舞譜專題 舞譜專題

淺說拉邦舞譜

自古以來文史資料中,不難發現有關舞步或舞態的紀錄,有的以圖像表現,有的以文字記載。一直發展到近代,今日拉邦舞譜已廣泛地被舞蹈界人士使用。對於人體動作提供了一個可供客觀分析的方法。

自古以來文史資料中,不難發現有關舞步或舞態的紀錄,有的以圖像表現,有的以文字記載。一直發展到近代,今日拉邦舞譜已廣泛地被舞蹈界人士使用。對於人體動作提供了一個可供客觀分析的方法。

自有人類文明出現以來,就有舞蹈的存在。從原始的祭祀、慶典,到現代發展成爲精緻的藝術,身體動作一直是人類最自然的情態表現方法之一。自古以來就有人感到把這些三度空間的肢體語言紀錄、保存下來的需要,「舞譜」也就在這種因素下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今日使用最廣泛的舞譜

舞譜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從各個古文明遺留下來的文史資料中,都不難發現有關舞步或舞態的紀錄,有的以圖像表現,有的以文字記載。一直發展到近代,隨著舞蹈語彙的日益複雜,昔日簡明的記錄法早已不敷使用,新興的記錄方法也慢慢產生,今日世界上普遍流傳使用的舞譜最主要有二:一爲拉邦(Laban)舞譜,一爲班內士(Benesh)舞譜,兩者皆以創始人的名字爲名。班內士舞譜是使用樂譜般的五線譜式,自左至右;由上而下,將動作做「描述性」的紀錄;而拉邦舞譜則有特殊的直式譜,自下而上,由左至右,將動作做「分析性」的紀錄:它將動作的時間、方向、參與的身體部位等因素分析出來,再轉換成符號加以記錄。這些符號經過解讀、還原後,便能將動作忠實地再呈現。

拉邦舞譜(在香港和大陸譯爲拉班舞譜)的創始人魯道夫.拉邦(Rudolf Laban)出生於一八七九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他於一九二八年發表了自創的動作記錄法,經過許多門生的後繼努力──尤其是在歐洲的克努斯特(A. Knust)和美國的赫金森(A. Hutchinson)兩位──,今日拉邦舞譜已廣泛地被舞蹈界人士使用。它記錄舞蹈最大的意義就是能夠將人體動作完整地記錄下來,使「動作」這種難以用文字準確描述的東西得以檔案化,長久保存;並且,和其他舞譜不同的,它的人體動作的觀察提供了一個客觀分析的方法,使人們對於動作有了更新的認知。

分析紀錄所有人體動作

受二次大戰的影響,歐陸和美洲大陸的交流中斷,拉邦舞譜的發展在這期間便在兩地分別發展出了不同學派:一是以赫金森爲主的英美派,稱爲拉邦符號表示法(Labanotation),一是以克努斯特爲主的歐陸派,稱爲拉邦動作記錄法(Laban Kinetography),兩者大同小異,差別在於對某些符號的使用習慣和定義不太相同,就如英語和美語,歐洲法語和魁北克法語之間的關係。雖然兩學派各有自己的硏究發展中心,但每兩年並定期共同舉辦國際拉邦動作記錄法硏討會(I. C. K. L.),互相合作交流。

談至此處,也順便要爲舞譜正名。「舞譜」是翻譯時借用的舊稱,但無論英美派的符號表示法(notation)或歐陸派的動作記錄法(Kineto-graphy)都沒有狹義上「舞蹈」的意思在其內。一般人一聽見「舞譜」便自然存疑:是記那一種舞的譜?事實上,拉邦舞譜是以分析記錄「所有人體動作」爲主旨,並不是專爲記錄某一種風格的舞蹈。不管是日常生活的招手、微笑、彎身拾物,或舞台上各家各派的舞姿,都能忠實地被記下,只是今日被用在記錄舞蹈上較多些罷了。因此,現代的動作記錄法,或者說現代的舞譜,從意義上已和從前專爲記錄舞步的純粹「舞蹈之譜」有很大的差別了。

舞譜的價値與功用

下面將提出幾個値得討論的問題,希望對有關舞譜的價値與功用等爭論,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一是舞譜用來記錄舞蹈的功效問題。很多人可能都認爲,在今日視聽技術發達的時代,攝影機即錄即成,何必再要花大把時間把動作一一「寫下來」?

的確,攝影機是能夠快速地把影像錄下來,看錄影帶也能夠很快地對於舞蹈作品有一個大略了解。但要知道,錄影帶不足以成爲記錄舞作最好的工具,因爲所有影像上的畫面都是平面的二度空間,而且不能夠旣顧到細部動作、又兼顧整體流程,總只能取其一而已。再加上運鏡的關係,往往從影像上很難分辨出舞者的面向和在舞台場地上的位置。遇到比較複雜的舞台運用、舞者進出場,只憑看錄影帶是不足以重建整支舞作的。曾跳過、熟悉的舞者也許還能從記憶中再補充出來,但對於從未跳過的人想學,錄影帶就無法提供足夠的訊息,而舞譜便可補正這些缺點。製作良好的舞譜,在記譜者仔細觀察和整理之下,能夠把舞作眞正完整無缺地保留下來,旣能看到整體的流程,也包含了細部的動作。錄影帶和舞譜兩樣東西其實並不衝突,前者提供直接、快速的畫面,後者提供舞作所有結構的元素,但後者卻同時更爲完善,並能獨立存在。

二是舞譜記錄舞蹈動作的精準度。許多人質疑舞譜到底能準確到什麼程度?舞者細膩的神韻,與肢體傳達出內心的感情,都能夠被記錄下來嗎?

實際上,拿樂譜來比喩,可能就容易了解一些。樂譜能夠提供樂曲的所有基本元素(音符),也可以有大略的表情記號、速度、延長的指示等,但每位音樂家都有自己的氣質與詮釋方法,同樣的譜依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演奏效果。舞譜也是一樣的,它不止能記錄下舞作的所有動作,也能指示出不同力度、呼吸等,對所有舞者應表現出來的「肢體表情」提供中性的訊息,但至於內在的感受或特殊的表演方法則只能加以文字說明,不在符號記錄之列。舞譜不能取代舞蹈敎師的位置,舞者從未學習過的類型的舞蹈也不能只靠看譜就學會了,他只能從譜上得知動作的樣子,但其中各種技巧的竅門則則一定得有敎師的指導──打個比方,就像鋼琴家無法只看樂譜就學會彈管風琴一樣的道理。

 

文字|崔治修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兼任教師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