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廣林(彭廣林 提供)

問:你從事敎學,主持電台、寫作、演奏等工作,它們之間有什麼互通性?具有什麼不同的創造性?如何在其中持續創造性?各個收穫是什麼?

(台北阿純)

答:我認爲一個人無論在從事什麼工作,都只是在做一件事情──表達自我。最近我所任敎的學校開了一個新的Program,提供給已經有工作的社會人士繼續深造的管道,這個Pro-gram稱爲「在職進修碩士班」。在所有進修的組別中,以報考「音樂敎育」組的人數最多。經過第一輪的筆試,大槪只有不到三分之一、二十幾個考生進入第二階段的口試面談。在口試面談之前,考生必須先塡寫一份讀書計畫,闡述其唸碩士班的動機與規畫。

有意思的是這些已是爲人師表的考生,幾乎有志一同的提到希望碩士班的Program能滿足她/他們對於音樂敎育理論、敎法、敎材與課程設計等四大項目的需求。但更絕的是當我對考生表示我們碩士班並沒有開這方面的課程時,她/他們依然願意來就讀。耐人尋味的是許多人提及以前在當學生時,最討厭上音樂史的課,但畢業工作後,方才發現其重要性。所以即使在碩士班修不到所謂的音樂敎育理論、敎法與敎材之類的課程,考生仍然認爲其它的課程會幫助她/他們突破敎學上的瓶頸。

從上述的面試經驗印證了一件我一直堅信的事情:做任何事情專業第一!我在這裡所談的專業並不是專指技術層面的專業,或是某一領域裡的專業,而是對人事物判斷的一種專業認知。這種專業的認知是建立在對自我生命認知的不斷追求,工作只是追求過程的媒介而已。所以空有一堆的音樂敎育理論、敎法與敎材,但缺乏對自我生命的認知,那知識理論與生命經驗是永遠不可能結合在一起。我認爲今天身爲任何一個行業的專業人士,必須具備結合知識理論與生命經驗的「專業」能力。

從上述的角度來回答我在從事敎學、主持電台節目、寫作、演奏等工作,它們之間的互通性、創造性與收穫等問題時,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我只是透過不同的形式來表達我這個「人」的專業而已。如果「我」能有所長進,「它們」在不同的形式上就會有創造性;如果「我」能持續的有所長進,「它們」就會持續的具有創造性。而「它們」各個的收穫就是豐富了「我」生命,反之亦然。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