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夜夜麻》作者紀蔚然(莊子豪 攝)

問:劇本創作和一般寫小説、散文有何不同?若想學習寫舞台劇劇本,但非中文系畢業,本身的「文筆」並不優美,是否只要著力於對日常生活、人性有深入的觀察,熟悉如何將口語化的語言轉化爲文字,也可以成就一部好的寫實劇本?又或還需有別的條件?(樹林 小妙)

答:你的第一個問題很大,我只能簡要地回答。劇本創作的特色除了對白很重要外,還得預先設想舞台視覺及聽覺的效果。根據我閱讀的經驗,西方著名的劇作家,「文筆」都很好,要他們寫一篇好的散文,並不成問題。像契可夫、皮藍德羅、貝克特等都是寫小說的好手。

文筆優美與否和是不是中文系畢業無關。最重要的是你個人對文字的敏感度。建議你除了戲劇外,還要多加硏讀小說、詩、散文,於硏讀過程中從名家偷點本事,再逐漸發展自己的風格。少看目前市面上的暢銷書,那些只是浪費我們的時間。我所謂的名家是有獨特文字風味,且不以市場取向爲主的作家。

要將「口語化的語言轉化爲文字」是一大學問,我個人摸索了十幾年,還在摸索。假設我在一家咖啡廳偷錄別人說話,回家後逐字寫出,我所得到的不是戲劇對白,只是對白的雛形,雖然它是活生生的語言,但是沒有經過戲劇的處理,它在舞台上卻是死的對白。如何「轉化」要看人物、情境、氛圍等要素而定。

問:台灣劇場界的演出,自創的劇本較少,請問癥結是什麼?是缺乏創作人才,還是創作者無法發揮?除了已知環境的惡劣因素之外,劇場界的人又該負什麼責任?(台北 小鳳)

答:台灣劇場表演中,自創作品比例較小,原因很多。容我說句不太中聽的話:劇場界好的編劇人才不多,甚至有些導演連一部劇作的好壞都無能分辨。因此每當這些導演改編西方經典時,因結構的觀念太弱,加上功力不夠,常常將雞湯變淸水,導致「改編」淪爲稀釋原著的過程。另一個原因是,有些劇場工作者喜歡自編自導,但是眞正能自編自導的人才可遇不可求,不是輕易就可隨便試試的。

台灣不乏對編劇有興趣的人,但是因爲下列的理由好劇本不多:生活經驗狹隘(我有這個問題)、寫作前不做資料的蒐集及寫作對象的硏究、結構觀念太薄弱、對白陳腔濫調、才出爐就急於發表。

這幾十年台灣劇場累積的好劇本(無論是文字劇本或表演文本)不多,跟「環境的惡劣因素」無關。我相信只要有好劇本,它一定會出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劇場工作者的人文基礎過於薄弱(這其實也是當今台灣電影導演的通病。)

問:一個好的劇本,在技術及内涵上須具備怎麼樣的條件?當您開始寫一個劇本時,整個構思、創作到完成的過程發展是如何?(桃園 林欣怡)

答:第一個問題太大,一時不知怎麼回答才恰當。一個好的作品,技術要成熟,內涵要豐富。如此回答等於沒回答。個人比較關切的是:一部好劇本必須於形式(表現的方式)與內容(呈現的內涵)兩者兼顧。貝克特曾說:形式就是內容;內容就是形式。我很信服他的說法。除了技術和內涵,我認爲一部好劇作,還必須具有很好的結構。

第二個問題比較簡單。通常我先有概念,然後在紙上寫下大概的結構(也就是如何鋪陳那個概念)。接下來是最痛苦的階段:寫下初/粗稿。我寫初稿時是以意識流的方式寫的,想到哪寫到哪。常常,寫了上句話,還不知道下句話要寫什麼。再來是我最喜歡的過程:不斷地修改劇本。這時候特別著重對白的節奏、人物的厚度、表現的形式、結構的營造。修過初稿兩次後,影印多份寄給不會敷衍我的好友看(不一定是同行的),到處蒐集意見,經過消化後,然後再度修改。改完後,再給好友看……然後再改……如此數回,才漸漸定稿。《夜夜夜麻》從初稿到定稿將近寫了一年。在這一年中,朋友及學生給我的許多意見非常寶貴,很犀利地洞察我創作上的盲點。其實,今年我還寫了一部《家庭革命》,但是朋友反應不佳,已經被我丟在垃圾桶裡了。  

 

文字|紀蔚然  創作社編輯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