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仲影的編、創音樂數以千計,不乏至今耳熟能詳者(圖為曾仲影近影)。(周美惠 攝)
幕後英雄 幕後英雄

合主人意,展好功夫

作曲家曾仲影的傳奇人生

綜觀曾仲影為歌仔戲所作的一百多首新調,流傳之廣,所受歡迎之衆,可說是無人能及。也正是他,採用爵士樂、古典樂曲風,增添了當代歌仔戲音樂的另種風韻;此外,以國樂伴奏歌仔戲也由他開創先河。

綜觀曾仲影為歌仔戲所作的一百多首新調,流傳之廣,所受歡迎之衆,可說是無人能及。也正是他,採用爵士樂、古典樂曲風,增添了當代歌仔戲音樂的另種風韻;此外,以國樂伴奏歌仔戲也由他開創先河。

幾乎可以說,到目前爲止,見過曾仲影本人的研究者或觀衆還是少數,但是沒聽過他編作的曲子者應該是零。他爲楊麗花電視歌仔戲編作的〈七字仔〉片頭曲,揉合了爵士樂與進行曲的風格,以各種西洋管樂器吹奏出精神昂揚的旋律,在電視歌仔戲走紅時,應該是人人都可以哼上一段的全民音樂;而他或作或編的電視新調,更是許多年輕觀衆對於歌仔戲音樂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這位在歌仔戲音樂上無心插柳而柳成蔭的作曲家,相當意外地為電視歌仔戲樹立了一種音樂的典範,也爲電視這個媒材在歌仔戲史上地位的鞏固加了許多分數。

其實在曾仲影的創作生命中,歌仔戲只是小小的一部分而已。他做過的音樂,最大宗的是電影配樂,而國、台語流行歌曲有數百首原作,編曲則超過千首。只是當前歌仔戲備受關注,讓這個流行音樂作者在古稀之齡始受學界注意;在此之前,與他有接觸者,不外乎唱片公司老闆、歌手、製作人、電影導演、新劇團同仁……等。雖然多半是爲了生計而創作音樂,曾仲影對娛樂圈與歌仔戲圈的文化卻不感興趣甚至格格不入,也不容許「老闆」恣意更改作品。不論是哪一種型態的音樂作品,他都能很有自信地推出,並且自認「合主人意,就是好功夫」。

為富為盜,總是輕狂年少

曾仲影並不諱言自己的生命一直處於無根狀態,具有多重且獨行的性格;並存於他身上的種種矛盾,有很大部分是來自於傲人才氣與坎坷生命之間的衝突。祖籍福建廈門的曾仲影,生於一九二四年的上海,由於爺爺曾春生曾經做過清朝的官,直到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變前,曾家都過著極爲富裕的生活。陪爺爺到天蟾戲院看梅蘭芳唱戲、吃巧克力、坐私家轎車去看電影……等,都是曾仲影童年主要的娛樂活動。由於長輩反對父母婚事,他從未見過母親的容顏,而對於四處雲遊、鮮少回家的父親也是印象淡薄。這使得他生活雖富裕,幼小的心靈卻始終充滿寂寥與不安全感。

一二八事變讓曾仲影失去爺爺,而與祖母、伯父遷回廈門寄人籬下。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再度與祖母遷到素有「鋼琴之島」美稱的鼓浪嶼。就讀英華中學期間,陸續傳來父親與伯父去世的消息,相依爲命的祖母也不幸餓死。戰爭的無情使他痛恨日本帝國主義到極點,孑然一身的他,在動盪時代裡成爲一位既胸懷救國壯志、偏好文學與社會主義思潮,卻又血氣鬥狠、寄情聲色犬馬生活的矛盾青年。

高中快畢業時,曾仲影獲選爲汪精衛南京政府的預備軍官。上海受訓期間他流連片場,結識了李麗華、黃元龍等影人,從而對電影產生濃厚的興趣。結訓後乘船的歸途中,曾仲影竟一度被劫往馬祖作海盜,又一度被當作登陸福州戰役的砲灰,槍林彈雨下,他大難不死地步行十餘天逃回廈門,歷經數度轉折後,考進廈門大學歷史系,直到畢業前兩、三個月,復又由於戰事吃緊,未領到畢業證書就投身軍旅參與對日抗戰。

抗戰勝利後曾仲影已二十二歲,他自請退役,在廈門最好的天仙旅社住霸王店,天天跳舞爲樂。一九四六年他與同夥爲了舞女與美軍爭風吃醋進而大打一架,隔天就被通緝,於是乾脆結伴擄了三個引起事端的舞女一路逃亡到福州。玩了幾天頗不是滋味,衆人鳥獸散之後曾仲影心念一動,聽人說大陸化妝品在台灣價格不錯,便買了一些化妝品乘船來台灣,原只是想來玩一玩,此後生涯卻因此巨變。

自學有成,怎堪時流撥弄

來到台灣,玩樂了半年,軍俸全部花用盡了,曾仲影便報考台灣廣播電台,繼而成爲該台的閩南語播音員。不久,二二八事件爆發,自認思想中間偏左的曾仲影,當時的住處被搜出多本平時閱讀的《觀察》雜誌,這些批判時局的書刊被列爲證物。經過幾次審判,法院以「妨礙秩序」之名將之入罪,曾仲影因而嚐了將近一年半的鐵窗滋味。

一九四九年秋天出獄後,在走投無路的窘境中,曾仲影收起先前的狂放不羈,由早先結識的舞女張桂珠介紹,加入「海風歌舞劇團」擔任樂師。曾仲影可以說是因二二八事件而開啓了此後的音樂生涯。

接受正規音樂教育的人,或許很難想像先前從來不曾學過任何樂器的曾仲影要如何擔任樂師。更何況這個工作得應付每天下午、晚上各一場(包含開場鬧台吹奏、歌舞伴奏與戲劇伴奏)的工作。擔任樂師的曾仲影一切從零開始,劇團只提供他一支工作必備的小喇叭。所幸高中時學過看譜,以此爲基礎,他開始自修音樂知識。他自己購買演奏教本,在沒有摸過樂器的情況下,爲了摸索各種定調的指法變化,曾仲影每天連走路時手指頭都沒閒著,他不斷地練習,終於自習出演奏技巧。同樣的方法也運用在編曲技法的研習上,爲了充實專業知識,他報名參與了美國波士頓斐格里音樂學院的函授課程,當時的教材曾仲影至今仍常參考,叫做JAZZ HARMONY FOR ARRANGING AND PLAYING MUSIC。他不但自己研習,這教材後來也被許多樂師同行借閱,而禮尚往來地,他也向其他樂師借來貝多芬、巴哈、舒伯特等名家的樂譜來學習、模仿。這種自立救濟的方法是資訊貧乏時代自我充實的不得已手段,卻也使得曾仲影在音樂上,不論是演奏或是作曲、編曲方面,都能自學成功。

雖然音樂上可以靠自己的天分與努力無師自通,但是生活上警察局沒完沒了的訊問卻是很難通過的。當時新劇團與歌仔戲班一樣,以十天爲一個檔期在戲院演出內台戲,且每到一處戲院演出前,就得先向當地警局呈報團員資料。曾仲影來自廈門,大學畢業卻擔任劇團樂師的身分,使得他常常被懷疑是匪諜,劇團每到一地都有員警在等著他。

劇團換場地通常是趁夜晚進行的,當別人連夜裝台時,曾仲影便被「請」到警局通宵訊問。經歷千篇一律的偵訊再回到劇團, 團員已經睡醒準備踩街以宣傳演出,此時,一夜未眠的曾仲影又得整裝上路吹奏。這樣的生活實在有苦難言,於是在他與黃碧秀「合舖」成爲夫妻後,便在丈人的協助下申請改換身分登記。從此戶籍改設台灣省南投縣,學歷也改成小學肄業,徹底隱瞞過往,解決了白色恐怖的侵逼。

諸般巧藝,伶俐跨界施展

重新有了「親人」後,曾仲影與妻子在不同劇團間幾經浮沉。這段期間裡,年輕俊美的曾仲影有時也會跳脫樂手身分,應急上台客串演戲。這些經驗讓他逐漸了解到劇團的經營以及演員的表演技巧,不僅有助於日後他經營自己的劇團,同時,也對日後在電影和歌仔戲的配樂上多所助益。也是在這段隨波逐流的歲月裡,曾仲影開始嘗試作曲。並且如願買到生平第一支自己的樂器──台灣製的薩克斯風,而爲之雀躍不已。

一九五四年的時候,曾仲影與妻子娘家親人自行組團,成立了「白蘭古裝劇團」。歷時約三、四年的白蘭古裝劇團約有二十多名團員,樂隊規模擴大到六、七人,上演的作品有《嘉慶君遊台灣》、《乾隆君遊台灣》、《董小宛》等。曾仲影負責團中大小事務與音樂作曲、編曲、伴奏等工作,同時也擔任舞台設計與導演。爲了維持團員士氣與規矩,他還組織「白蘭籃球隊」鍛鍊團員體魄,以軍事化的管理方式領導該團,果然白蘭劇團所到之處票房皆捷。

台語片興起後的一九五七年間,白蘭劇團與大明影業合作,全團投入古裝台語片《薛仁貴與柳金花》的拍攝。該片上映後,女主角白蓉一炮而紅,從此開啓了她的銀海生涯,曾仲影也因擔任此片之作曲、配樂工作,從此轉事電影配樂。

曾仲影陸陸續續爲三、四百部國、台語片作曲配樂。在台語古裝片《蛇美人》中,他作的〈仙鄕歲月〉、〈春遊〉、〈相依爲命〉等曲子被認爲很有鄕土味,而受當時聯通歌仔戲團的股東陳聰明、劉鍾元等人邀約,請他灌錄伴奏帶,供次年該團巡迴演出使用。當時錄製的內容包括他自己的新作、舊作重編,以及其他作者的作品新編。這次合作可以說是無心插柳,但是前前後後與楊麗花、小明明、葉青、黃香蓮等名角合作,又在電視上重複播放,諸如〈枯木逢春〉、〈抒情〉、〈求婚三部曲〉、〈送君別〉、〈蓮花鐵三郎〉、〈操琴調〉……等曲子,都成了當時觀衆耳熟能詳的曲調。

除了爲電影與歌仔戲作曲、配樂之外,曾仲影也跨足流行歌曲創作、電視節目製作與電影導演等領域。在擔任環球唱片作曲專員與台視製作人期間,最有名的作品是爲歌手冉肖玲量身寫作的〈藍色的夢〉,以及連續劇《青春鼓王》的主題曲〈一粒流星〉;此外,白嘉莉、金晶、劉福助、夏台鳳……等歌手從他製作的歌唱節目「彩虹之歌」中走紅,也是他所津津樂道的。

曾仲影在一九八〇年間曾執導國語電影《風雨中的燕子》(梁修身、周丹薇主演),該片獲得行政院新聞局與僑委會選爲優良國片,拷貝送至歐洲十六國巡迴放映宣慰僑胞,令他至今深感爲傲。四年後,他到韓國拍攝的《魔女怪胎》,卻因韓國臨時演員人數過多被新聞局禁映。由於無力清償拍片過程調度的資金,終因違反票據法而宣告破產,與妻子雙雙逃亡。

闌干三遍,繁華蕭蕭落盡

綜觀曾仲影爲歌仔戲所作的一百多首新調,流傳之廣,所受歡迎之衆,可說是無人能及。也正是他,採用爵士樂、古典樂曲風,增添了當代歌仔戲音樂的另種風韻;此外,以國樂伴奏歌仔戲也由他開創先河。事實上,歌仔戲音樂的創作可以說是曾仲影融合自己先前作曲、配樂經驗與知識的總成;而又在歌仔戲套用曲調的習規下,這些音樂伴奏帶被不斷重複使用,這才使得他的作品廣爲熟知,足堪留名戲史。

有趣的是,雖然自己編創的曲調大受歡迎,但曾仲影本人卻幾乎不會唱這些歌,也不清楚曲調的名稱。這種現象除了跟他不拘小節的性格有關,更實際的原因,其實是與當時作曲的工作方式有關──他都是在接獲劇本之後,按照曲詞的音韻情緻與想像中的表演動作,來設計音樂,總譜上往往連歌詞都沒塡進去,只標注場次段落,根本也沒想到要訂個特別的名字。一直要到一九八二年,由於意識到自身創作權益的問題,這才挑選了二十首原作訂出調名進行著作權登記。可惜爲時已晚,這些曲子早都以其他名稱被唱熟了,而他捍衛著作權益的官司也不了了之。

晚年的曾仲影被診斷出罹患末期大腸癌,生活也頗拮据,唯一的穩定收入是台北縣政府發放的老人年金。其間不足的生活費就靠間歇性地寫些音樂來彌補。歷經人事滄桑的他,幽悶時藉酒澆愁,興致好時又不斷作曲,發展他融合傳統絲弦、爵士樂、古典樂及電腦MIDI的「民族音樂」編曲法。

回首自己離亂的生命歷程與不斷爲生計而作曲的創作道路,他始終認爲作曲工作是「合主人意,就是好功夫」。而他一路走來,在自我摸索中力求突破的態度,則是始終如一。

 

文字|劉秀庭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