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配樂
-
藝@CD
奧斯卡金獎片 原聲帶也經典
第九十屆奧斯卡獎於三月初舉行,從多部得獎電影中,樂評人歐頭特地挑出三張給樂迷們,這三張原聲帶有幾個共同點:一、電影本身都相當好看;二、配樂大師都當紅且拿過奧斯卡配樂獎;三、原聲帶都有列名經典的潛力。是哪幾部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特別企畫 Feature
樂來樂電影
有沒有過那種經驗:當你沉浸在恐怖片裡,畫面明明平靜,但主角緩慢往前走的時候,心中卻驚嚇不已那是小提琴的尖聲催促劃破黑漆漆的電影院,讓你篤定後方必然有什麼事情發生! 是的,電影音樂就是有這樣的效果,讓你的情緒在短時間中澎湃洶湧、瞬間落下淚來。這時你才明白,原來眼睛看得見的,不一定是真實;道盡了千百般的形容詞,也不能精確達一種情緒,唯有音樂,才能穿越視覺或語言的障礙,直達心扉,將情感拉得更高、壓得更深。 國家交響樂團(NSO)這個樂季首度安排了電影院系列音樂會,本期特別企畫也聚焦電影音樂,先從音樂看電影,再從電影看音樂,透過兩條脈絡進行探索。從電影百年史開始,認識四位國際知名的電影配樂大師,再了解古典音樂作曲家與電影的奇緣。最後,請記得玩玩解碼遊戲,試試看電影中的古典樂,您知道多少?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從來就不只是配角——電影音樂百年史
從法國盧米埃兄弟在一八九五年十二月廿八日首度舉辦收費放映以來,電影「誕生」迄今已經一百廿二年,而在有聲電影面世之前,「電影音樂」早就伴隨著電影誕生而存在。從現場伴奏、專人譜曲、精選配樂、搭配行銷,到與影像同高成為創作主要元素在電影裡,音樂從來就不只是配角!
-
特別企畫 Feature
誰?讓電影隨音樂起舞……
一般而言,大家對電影配樂的印象都是用來烘托劇情打造氣氛,但在配樂大師的巧手下,音樂成為劇情的主要推手,甚至成為看完電影後唯一留下的印象本刊特邀此次為NSO「藍色電影院」系列音樂會擔任導賞的資深影評人藍祖蔚,為讀者介紹四位不可不知的電影配樂大師,看他們如何施展魔法,翻轉電影配樂的地位。
-
特別企畫 Feature
涇渭何須分明 揮灑獨到創意
說電影配樂是為通俗大眾而作,感覺上似乎與嚴肅的古典作曲家沾不上邊,但從電影發明迄今,其實也有不少純古典音樂作曲家與電影有過相遇之緣,甚至塑造了電影的獨特風貌,如二戰時從奧地利流亡美國的康果爾德,以維也納輕歌劇的甜美風範與色彩豐富的配器技法,成為好萊塢電影音樂的主流,並且奠定日後電影音樂的發展模式;現代音樂代表性人物荀貝格也曾受邀為電影譜曲;德國重量級作曲家艾斯勒也曾流亡到好萊塢,留下四十多部電影音樂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那些導演與配樂家的「別有居心」
電影中的古典樂密碼
從盧米埃兄弟橫空出世以來,古典音樂與電影之間就建立了魚水之交。尤其隨著電影蒙太奇理論日趨豐富,借用古典音樂為畫面、人物、劇情與氛圍,達成畫龍點睛之效,早已成為電影創作者打開觀眾心房,一串串的萬用鑰匙。 到底古典音樂是如何被電影拿來使用?導演借用古典音樂,又有什麼「先求不傷身體再求療效」的處方呢? 首先讓我們暖暖身,先做個自我測驗,看看在影史上討論度最高的幾部電影╱古典音樂╱導演╱作曲家的結合,您認識幾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的力量 從銀幕走入你心底
經典電影深銘人心,而經典電影配樂也成為多數人的共同記憶,但你知道古典音樂與電影配樂有多麼深厚的淵源嗎?NSO本樂季特地規劃了兩檔相關音樂會:「藍色電影院」讓你回顧多部電影裡所出現的古典音樂,而「總監電影院」則以作曲家為電影所寫的音樂為主題,音樂總監呂紹嘉挑選了荀貝格、浦羅柯菲夫及約翰.威廉斯三位大師的三闋傑作。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What a Wonderful Music in My Way
透過線上網路通話進行的台港兩地訪談,讓年初才結束新加坡《木蘭少女》演出的王希文,和前日剛忙完果陀《愛呀,我的媽!》記者會的鮑比達,能暫時拋開工作,坐在電腦及手機前,天南地北地聊著、不吐不快地怨著。 他們對音樂、對戲劇的情有獨鍾,對市場、對製作的現況反思,兩位不同世代的才子,骨子裡都有十足的樂手魂,樂於享受現場迸發的演奏能量,重視基礎、在意細節、更臻完美。即使在藝術取向必須符合商業期待的演出中,在資源有限、須事必躬親才能達成目標的環境裡,他們堅持用自己的方式、走出自己的創作之路。這或許是個並不盡如理想般美好的世界,有了音樂,也終能為那總覺陰雨綿綿、風暴不知又在何處醞釀湧現的今時今日,抹上華麗繽紛、鮮豔動人的色彩。
-
藝@CD
以樂說影 走過莫利柯奈的光影人生
走過光影人生五十年的莫利柯奈,是導演椅旁未真設席,卻在導演心中敬重有加、永遠虛位以待的電影配樂大師。訪談式傳記《莫利柯奈五十年一瞬的魔幻時刻》以活潑的對談,受訪者知無不言的坦率與真實,創造閱讀所能經驗最美的心神領會。
-
音樂新訊 台灣絃樂團+小提琴家浦利葉
「聲與影」音樂會 向電影配樂大師德勒瑞致敬
好的電影配樂,能夠為影片渲染氣氛、提示劇情、並且醞釀情緒。配樂的工作並非隨意而為,而是一門專業,早在十九世紀,從事電影配樂創作的,就已經是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作曲家,如法國的薩替(Erik Satie)、俄國的浦羅柯菲夫(Sergei Prokofiev)都是以古典手法譜寫電影配樂的先行者。 一九五○年代末期,法國掀起電影運動,當時湧現的大批年輕導演和作品就像巨浪一樣改變電影風貌,而「新浪潮」的巨浪更將電影發展推向高峰。改寫法國電影歷史的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和楚浮(Franois Truffaut)不但影響深遠,配樂大師喬治.德勒瑞(George Delerue)更是幕後大功臣。曾為電視、電影譜寫高達三百五十多部作品的他,作品結合感性與嚴謹,膾炙人口的音樂讓他奪得奧斯卡和多項國際大獎殊榮。而這些蕩氣迴腸的作品,即將搬上音樂廳,由台灣絃樂團偕同多次以主題音樂會方式合作的小提琴家浦利葉演出,以全場的德勒瑞作品向大師致敬。由法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家詮釋法國新浪潮的創作,將呈現最精準的風味,喚醒觀眾失落已久的記憶。
-
特別企畫 Feature
喬治.芬頓:多彩管絃與豐富生態,相得益彰
即將於明年第二屆台灣國際藝術節(2010 Taiwan International Festival)中,帶領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知名生態紀錄片「藍色星球」系列配樂的作曲家喬治.芬頓,曾為多部電影寫作膾炙人口的配樂,如《甘地》、《哭喊自由》、《危險關係》、《奇幻城市》等等,擅長為精采的電影敘事、透過精心的配樂鋪陳出更深刻的意涵。透過越洋專訪,芬頓除了分享他創作「藍色星球」音樂的靈感來源,更暢談他作為配樂人的工作心得。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縱橫電影世界的作曲大師
莫利柯奈 讓音樂與影像交織的世紀傳奇
《荒野大鏢客》、《教會》、《四海兄弟》、《新天堂樂園》、《鐵面無私》超過五百部電影的音樂,均出自他義大利作曲家顏尼歐.莫利柯奈之手,八十一高齡的他,創作豐富多元產量驚人,將在五月底首度來台,指揮匈牙利交響樂團暨合唱團,在台北的小巨蛋演出他歷年來的經典作品。對聆聽他的電影音樂長大的樂迷,絕對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可以近距離親炙這位打造影像與音樂完美融合典範的傳奇人物。
-
藝@CD
讓你聽見北極光 《白色大地》電影配樂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配樂家布魯諾.寇萊(Bruno Coulais)是個喜歡用人聲的作曲家。無論是如放大鏡般的《小宇宙》Microkosmos、或是浩瀚的《喜馬拉雅》Himalaya,他所安排的人聲在電影中總能營造出令人驚艷的質感。這部《白色大地》La Plante Blanche亦然,他找了有著愛斯基摩原住民伊努義族血統的女歌手依莉莎佩.伊薩克與來自魁北克的女歌手喬蓮(Jorane)一起為這部白雪無垠的影片獻聲。 寇萊原為嚴肅音樂作曲家,一九七七年開始寫配樂,他的古典訓練在曲中處處可見,鮮少有配樂家在經過這麼多年之後,仍然時時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白色大地》以伊努義族的吟唱展開片中主角北極熊的故事,絃樂群則展開白雪皚皚的大地;而一前一後、似飄蕩有低沉的女聲二重唱呈現〈熊的誕生〉La Naissance des Oursons 既溫柔又詭異的生命之初。 寇萊屢次得到最佳配樂獎的原因,在於他有著嚴謹專業訓練背景的技術,得以發揮他在聲音與影像之間極其敏銳的直覺,在這張配樂專輯裡,處處可「聽見」極地的光,來自寇萊豐富的、不可思議的樂器運用。
-
影與音的對話
逝水年華,流離人生
王家衛的影片明顯地反映出後現代情境,一種跨文化、跨界的「浪遊者」姿態,而其世界音樂或流行音樂的援引,則更形突出這種多元文化的雜燴性格。
-
幕後英雄
合主人意,展好功夫
綜觀曾仲影為歌仔戲所作的一百多首新調,流傳之廣,所受歡迎之衆,可說是無人能及。也正是他,採用爵士樂、古典樂曲風,增添了當代歌仔戲音樂的另種風韻;此外,以國樂伴奏歌仔戲也由他開創先河。
-
影與音的對話
在世界的另一端散步,或搖滾
賈木許的電影就像是一條清幽、靜謐的散步小徑,緩慢與悠然是必然的節奏,牽動內在一些細小的、深刻的迴光印象。
-
舞與影的對話
人性底層的光暈與憂傷
邁可.達納使用古器樂等 勾勒出濃厚的中古吟唱風格 與蘇格蘭風笛的民謠味道
-
樂與影的對話
後設與傳統的攜手漫遊
關於電影(人生)本質性的思索 透過溫特的內在旁白 娓娓道出一如聖母樂聲中隨興、舒朗的傳統吟唱
-
電影配樂
在命運星河裡浪遊的憂傷傳奇
近似說書人角色的 音樂主旋律迴轉、變奏著 猶如「暴雨」穿透性的指涉
-
樂與影的對話
循環不息的深遠音聲
極限主義中循環式結構就某方面來說也契合佛敎的因緣說與輪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