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庭
-
藝號人物 People 掌中戲藝師
陳錫煌 「二手王」的一等布袋戲傳承
八月廿日,九十歲的陳錫煌獲頒第卅九屆的「行政院文化獎」,對一生奉獻給掌中戲、晚年專注傳承的他,又是一項無庸置疑的肯定。身兼「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與「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陳錫煌是全國唯一雙項目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藝師,年輕時在「請尫仔」與頭戴衣飾道具兵器的製作上展現了過人的細心與天分,使他獲得「二手王」的名號,而他這些隱默自修出的能力,雖非爆炸式的眩目,在大師逝去繁華不再的傳習年代,卻很有意思地滿足了時代的需求。
-
戲曲
追求無解的人性牌匾
《榮華富貴》這樣的劇作,比起傳統古冊戲新編的作品,思想深度無疑是深層多了。只不過,突破表述、深掘意識的作品,一般歌仔戲觀衆與表演者是否能適應,還有待測試。
-
回想與回響 Echo
餘音與新聲
俗諺有云:「食肉食三層,看戲看亂彈」;亂彈即是北管,不論前、後場藝術,都有不可被凌駕的地位,而台灣更是北管獨一無二的保存地。雖然過去曾為台灣最重要的社區活動,時至今日,北管戲已經瀕臨滅絕,我們因過去沒有行動而間接導致的全民文化性文盲仍無法改善,這是更大的危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民間戲曲競技場
地方戲曲的比賽是劇界唯一可資證明表演實力的憑證,甚至有人不惜耗資數倍,請來槍手。曾幾何時,地方戲曲比賽的快速老化,終變成了歌仔戲、布袋戲兩年一輪的例行事務。
-
幕後英雄
合主人意,展好功夫
綜觀曾仲影為歌仔戲所作的一百多首新調,流傳之廣,所受歡迎之衆,可說是無人能及。也正是他,採用爵士樂、古典樂曲風,增添了當代歌仔戲音樂的另種風韻;此外,以國樂伴奏歌仔戲也由他開創先河。
-
特別企畫 Feature
「霹靂」啓示錄
在國內的偶戲界中,霹靂布袋戲的經營手法與規模均是獨樹一格。霹靂結合藝術創作與商業行銷的成功之道,對於國內表演生態的發展瓶頸與出路,提供了一個另類的思考角度。
-
台前幕後
做一齣唐山公與平埔媽牽手的戲
《刺桐花開》在舞台的實現上有許多困難要解決,而寫實、寫意之間的拿揑與設計是其中最具挑戰性的關鍵。例如女小生不能像男演員一樣刮光頭皮留假辮子,依例反串會不會形成衝突?平埔媽要怎麼說與唱才不奇怪?鑼鼓點子該如何運用才適宜?將外台戲的氣味帶入國家劇院,觀衆能否接受?站在歌仔戲的現代戲終將出現的觀點來看,這一次的製作或可視爲編劇、導演與音樂設計三方的初體驗,不但大膽,更是刺激。
-
戲台女影
台後粉墨的劇妝名角──王銀麗
憑著手上的絕技與追求突破的精神,數不盡的知名人士都指定要王銀麗畫臉,在她厚敦敦的手掌拍擊下,一張張臉嫩得讓人想咬一口,再經她持筆一番揮灑,一對對眉目傳出了情意,大家似乎已淡忘王銀麗原是個傑出的演員。
-
戲曲
陣痛與尷尬
在《大將春秋》裡,我們看到了「戲曲傳統」這一個大包袱引致的種種現代舞台適應不良症,從演員轉型的陣痛與劇團摸索的尷尬,到劇場人才資源各自爲政的游離狀態,在在使得這場演出帶著視覺與聽覺上實驗性的焦躁。
-
焦點
燃亮薪傳花燈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客家戲曲學院成立三年,老幹新枝首度粉墨同登國家劇院舞台,將於三月十二、十三、十四晚間上演《花燈姻緣》, 爲觀衆呈現客族曲藝的趣味、美感與傳薪成果。
-
焦點
探史取經、構人織緯
《鄭成功與台灣》是國光劇團「台灣三部曲」計畫中的第二部,也是三位主題人物中最有政治歷史意義的一部,由從事戲曲硏究與敎學工作近三十年、卻從未編過任何一部京劇劇本的台大敎授曾永義執筆,織構一代英雄宏偉卻短暫的生命情態。
-
台前幕後
異曲同工新啓發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張健,定居台灣後,擔任蘭陽戲劇團專任舞蹈身段老師,並導了民間小戲《桃花過渡》,這一次接下《賣身作父》的導演工作,是執導歌子戲大戲的第一部作品。
-
回想與回響 Echo
狼城霹靂.劇院迷情
從這次的製作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這個團體缺少的只是官方意識型態的認同,進入國家藝術殿堂演出無疑是一場文化加冕典禮,通過了這項儀式,似乎也得到國家機器的認同與尊榮。但是霹靂需要通過這個儀式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身本領挑戰「必然」
與舞台表演如影隨形的焦慮感,幾乎是跟著戲曲演員一齊成長的,經驗豐富與不斷鍛錬的基礎能減低焦慮的程度。即使在台前台後可能發生了影響演出情緒的突發事件,都必須在臨出場前的刹那轉移或化解。
-
藝人光譜
民樂黑狗兄快活魚餾仙 陳冠華
台灣民樂界的常靑樹,最「飄撇」的魚餾仙──陳冠華老師,與中華民國同歲,仍滿懷赤子之心,仍精力充沛,與學生們玩得不亦樂乎。 魚餾仙是個極富趣味的長者,而他的趣味早在童年即已顯現。小時候,每當陳水柳(本名)頑皮挨揍時,總是死皮賴臉地,像條泥鰍般在地上滾來滾去,姊姊便爲他取了個綽號「魚餾」,得到大家與他本人的愛用,便流傳至今,內行的藝人也都稱呼他爲魚餾仙,很出名哩! 家 中開麵店的陳水柳,從小對音樂有特別的感覺,十二、三歲時,聽到別人拉弦演奏,心裡很是喜歡,便拿家裡做菜剩的螺肉空罐爲共鳴箱,自己加上竹管與雙弦,做 出了生命中的第一把胡琴,竟也能拉出聲音來。他高高興興地帶著琴到學校,結果卻被老師以玩音樂不守規矩爲由,當衆摔毀。十四歲加入故鄕北投的淸樂軒學北管 子弟,十六歲就開始以音樂賺錢,跨足布袋戲與道士後場,十九歲時歌仔戲當道,又加入歌仔戲班,二十一歲轉入內台班,成爲知名樂師。 他的技藝 被唱片會社注意到,二十二歲時美樂唱片公司聘請他到日本錄製台灣歌謠,歷經四天三夜的船程與一整天的火車之旅,在東京待了一個月,錄下了〈白牡丹〉、〈雨 夜花〉、〈望春風〉等當時流行的歌曲與民間小調、歌仔戲等。當時錄下的歌謠都有優美的前奏與間奏,如今的編曲幾乎都將這部分刪略了,令陳老師非常搖頭。 陳老師前前後後到日本錄音三次,美樂之外,勝利、日東、太平、古倫比亞等知名唱片公司都有他的唱片出版,再回銷台灣。他能獨力創作、寫譜、自拉自唱,在旅途之中望著茫茫大海,思鄕之情翻湧之下,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望鄕調〉。 除 此之外,陳老師還創作了〈深夜恨〉、〈茉莉花〉、〈廣東怨〉、〈深夜延平路〉、〈日月嘆〉等優美的歌曲,在一九三七年日人禁鼓樂的肅殺階段,中樂的弦器全 部冷凍,他窮則變地發明全由金屬打造的「鼓吹弦」,後爲其他樂師爭相仿製。戰後,以其獨特的音樂在萬華龍山寺口與圓環賣藥三年,並以「十八管」均精通之 姿,自組「省都什音團」(後易名爲「省都民俗樂團」),錄製南北管、歌仔戲、民謠及各種民樂的資料。五十六歲時參加民歌比賽,在全國三百團的激烈競爭中獲 得首獎,從此改名「陳冠華」,樂團改名「陳冠華民俗樂團」,全省到處巡演不輟。其後曾於舊國立藝專國樂科擔任副敎授八年,一九八五年陳老師榮獲首屆民族藝 術薪傳獎,而今則在台北市立社敎館
-
回想與回響 Echo
謝月霞小傳
謝月霞,一九四三年出生於台中太平,生父家姓林,四歲時被縛入彩連社歌劇團,成爲團主謝連枝的衆多養女之一。 入班後改名謝三嬌,不到半年後便開始學戲,師事班中歌仔與大陸京劇藝人,因常以哭來抗議養女命運,幾乎天天挨打。約七、八歲時內台戲正盛,團主聽從算命仙之議,爲三嬌改名月霞,期望她成角兒。十二歲時,劇團被寄生的閒雜人等吃垮,謝家搭他班,待過勝光、三眞堂、劉文和等賣藥班及基隆益世電台、台中農民電台、南門電台、草屯電台等。十三歲時,謝月霞以《安安趕雞》、《訓商輅》、《烈女養夫》、《甘羅出世》等囡仔戲的小生聞名,被養母硬配給台中流氓,十六歲時,因參加地方戲劇比賽表現不符養父要求,被不停歇地揍了三十六小時,從此對參賽心冷;後加入台中中廣歌劇團,以梢聲小生(圈內人給她取的外號,因其聲腔沙啞)走紅,並全國巡迴演出。 養父去世後,謝月霞一心想離開戲班界,遂將幼時謝連枝所敎成套的四句連本子,如:《陳三五娘》、《山伯英台》、《雪梅敎子》、《梅開二度》、《菊開二度》、《安安趕雞》、《陳杏元和番》、《三娘乞水》、《孟麗君》、《孟姜女》等悉數燒毀,如今遺憾不已。 約廿二歲時,台北新大春劇團老闆三顧茅廬,將謝月霞聘來待班擔任文武二手小生,一個半月後,古亭區戲台成爲她的天下,交了三、四十個戲迷朋友,平均一個月演三十二天戲,個人平均每日紅面(賞金)收入萬餘,四、五萬元亦屬平常,到比賽時期更有日入十幾萬賞金的記錄。八、九個月後又爲楊麗花電視歌劇團網羅爲武生,演黑白、現場播送的電視歌仔戲,後離開電視界,搭過秀枝、雪卿、民權、鴻聲、民安等班,目前鼎力協助兒子王榮裕的金枝演社,並在生新樂九甲戲團「扑破鑼」(非固定搭班,而是支援性演出)。
-
藝人光譜
守住梨園一靈猴 蕭守梨
台灣戲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昔日五虎將之一,縱貫線兄弟口中的「花蓮港皇帝」,卻因田野調査者一時失査而記錄成「蕭秀來女士」的一隻靈猴──蕭守梨先生,年逾八十六,仍堅守梨園,眷愛不息,成了所有後輩人景仰的蕭老師,疼惜學生勝於己出的他,更是年輕藝員最慈愛博學的阿公。 阿公的傳奇,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他的父母都是愛看戲的普通百姓,他們爲這個兒子取了一個文雅的好名字「守梨」,卻也始料未及他果眞在梨園裡織造了一輩子的戲夢人生。 寶島「五虎將」之一 蕭守梨,一九一一年出生於福州市,由於伯父蕭宗琳與福州京班舊賽樂的小生台柱筱春軒熟稔,蕭常跟著伯父在戲班跑上跑下,奠定了他對戲曲高尙的品味與濃厚的興趣。九歲時,由於他身手矯捷,又聰明伶俐,經過父親蕭宗文的同意,筱春軒將他留在班中習藝,後來父親與伯父來台經商,蕭於一九二二年隨舊賽樂至台南公演並尋親,三年檔期結束後,爲了留在台灣,便轉而加入嘉義復興社歌仔戲班,在班中爲名武生王秋甫(藝名王春華)賞識,收蕭爲徒,並爲他取了個代表正宗嫡傳弟子的藝名「筱春華」,當時同門師兄弟還有蔣武童及喬財寶,歌仔戲界名震江湖的五虎將,復興社就出了三個(另二虎爲蘇登旺、陳春生)。 在習藝的過程中,蕭守梨可說是標準「扑尻川底」的產物,這倒不是由於他學戲不靈,實在是他太調皮了,鬼靈精怪的又很會打架,一闖禍就免不了挨老師一頓揍,然而他的身手確實不凡,原地「幌小冠」(空翻)可以連續翻二十幾下而臉不紅氣不喘,在流行京劇歌仔聯演的當時,蕭守梨很快地走紅於戲界,後來也曾搭過麻豆牡丹社、雙鳳社戲班演出,與死囡仔祿(布袋戲藝師李天祿)、鰗鰡仙(薪傳獎藝師陳冠華)結爲莫逆。 約在二十一歲(1931年)時,蕭北上艋舺加入鴻福班,沒多久劇團因財務問題,被新舞台老闆楊蚶頂下,改名爲新舞社歌劇團,演出內容涵括歌仔、京劇與新劇。蕭在戲班除擔任文武戲齣要角之外,還兼任編、導及敎學的工作,排出經典劇目如《百里奚》、《三國志》、《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大鬧花燈》、《七俠五義》、《甘國寶過台灣》、《孫龐演義》、《劉同醉酒賣江山》、《石花姑牽髒》、《吳漢殺妻》、《五虎平南/平西》、《康熙君造浮橋》、《宏碧緣》、《郭子儀大鬧花燈》
-
戲曲
歌仔戲最佳消費品牌
舞台上有衆星與明月,觀衆席有大衆歡暢的爆笑與專業人士難掩的侷促不安,三方相映,依舊是那麼尶尬。
-
焦點
天價不抵自製 明華園新戲《燕雲十六州》
去年省敎育廳撥千萬邀明華園與台灣省交樂團合作一齣嶄新歌仔戲,幾經考量,明華園放棄了這史無前例的天價,自行製作,延聘大陸編曲家山風渡海跨刀譜曲,中廣國樂團演奏。
-
台前幕後
刻縫而出的尪仔 布袋戲偶藝師陳羿錫
傳統布袋戲偶以花園頭造型爲主,有傳統戲曲人物造型的根據,不論是臉譜、用色、尺寸、材質、配飾等方面,均有其規制,自成一套藝術價値極高的工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