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C源起於査德和凱梅兩個台灣異鄕人的業餘夢想。(陳雅雯 攝)
台中 工作坊/台中

劇場裡也有「春天的吶喊」

2001WAC國際劇場藝術節

台灣小劇場運動,前翻後搞,也過了二十年,能夠發生這等有趣的事,還是頭一遭。一開始,這也不過只是查德和凱梅兩個台灣異鄕人的業餘夢想;而最後,卻因為這樣的業餘和草根的誠懇精神,聚集了衆人熱情和能量。

台灣小劇場運動,前翻後搞,也過了二十年,能夠發生這等有趣的事,還是頭一遭。一開始,這也不過只是查德和凱梅兩個台灣異鄕人的業餘夢想;而最後,卻因為這樣的業餘和草根的誠懇精神,聚集了衆人熱情和能量。

當台北的天空,正因爲小劇場和文建會扶植團隊補助的爭議,而瀰漫著烏煙瘴氣時,台中太平市的山谷裡,卻傳來一陣清亮舒暢的吶喊聲響。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三月天,中台灣的山巒,不僅翠綠撩人,暖暖初春的陽光,也讓台灣小劇場絕地逢春,硬生生地從野地裡,綻出漂亮的花朵。

一場非關大師、不講排場、捐棄戲劇流派的狂歡表演大派對「2001 WAC國際劇場藝術節」,集結全球十多個國家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近百位藝術家的異質文化的共振激盪,獨立自主的草根熱血,從三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整整四天四夜窩在山裡,「WAC國際劇場藝術節」讓人下了山、出了桃花源仙境之後,還止不住地津津樂道,喃喃惦念著這場台灣戲劇烏托邦的朝聖之旅。

不一樣的蜜月旅行

台灣小劇場運動,前翻後搞,也過了二十年,能夠發生這等有趣的事,還是頭一遭。一開始,這也不過只是查德(Chad)和凱梅(Kami)兩個台灣異鄕人的業餘夢想;而最後,卻因爲這樣的業餘和草根的誠懇精神,聚集了衆人熱情和能量。

查德.萊斯利(Chad Leslie),畢業於美國北卡羅萊納藝術學院;李凱梅(Kami Litvine),巴西出生,在法國長大,擁有法國Aix en Provence大學「近代中國史曁語言研究」碩士及「葡萄牙語─巴西語研究」學士,並曾獲台灣教育部獎學金,在台灣硏習一年中文。

若說查德是癡狂的夢想家,凱梅就是踏實逐夢的執行者。一年多前,他們在台灣相識相戀,開始構築起這個戲劇節的藍圖,成立了WAC(Worldwide Art Collective)。半年多前,兩人在巴西舉行婚禮後,決定全心將蜜月旅行的經費和時間投注在中台灣,籌辦這場跨國界的戲劇工作坊,並開始積極進行地毯式的遊說行動。

「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說:「這活動之所以可以在台灣辦起來,完全是他們兩人的誠懇心意,深深地打動了大家!」沒有經費補助,沒有熟悉人脈,兩個老外,想要徒手在台灣打造一個國際劇場藝術節,談何容易?但他們眞的辦到了!

在這一年之中,凱梅和查德不斷地向朋友遊說這個夢想,經由認同者的口耳傳播,劇場網絡就這樣逐漸地構築開來。查德將遠在紐約劇場工作的大學同學傑瑞米(Jeremy)遊說到台灣,並聯繫上傑瑞米的教授尤瑞.彼洛夫(Yury Belov)。年過七十的尤瑞,爲史坦尼拉夫斯基的第三代學生,曾在俄國的莫斯科馬戲團擔任導演達二十年之久。一年前聽到這計畫,尤瑞當下就決定撥空到台灣走一趟。在戲劇節開始的前幾天,他還跟著這批年輕人一起捲起袖口褲管、拿著拖把,揮汗打掃著工作坊的排練場地。

另外,台中童顏劇團藝術總監張黎明,以及在台灣居住了十二年、連續參加四年墾丁「春天的吶喊」(Spring Scream)搖滾音樂祭活動的「69 Across」樂團成員凱倫.帕梅莉(Karin Parmelee),也都動員自己的劇團、樂團及好友們,一同加入這場戲劇節的製作籌畫。

在這一年當中,凱梅和查德拜訪了許多台灣的劇場工作者,包括雲門舞集的林懷民,屛風表演班的李國修,果陀劇場,以及這次應邀參加的金枝演社、河床劇團、相聲瓦社、童顏劇團、台東劇團、台南人劇團等。而場地的尋覓,也是經過他們沿著山路探訪遊說之後,獲得太平市頭汴國小附近林記土雞場主人林廣盛和藝術公社的朋友們熱情贊助,免費提供活動場地數公頃,外加小卡車一輛,以及每晚豐盛的宵夜點心。

受他倆的誠意感動,台中的青蛙及水牛館墨西哥餐館贊助印製海報,還舉辦募款餐會。台中當地劇團也盛情出借燈光、音響設備,雲門舞集更提供舞台安全地板,並主動運送上山。在衆人的打掃佈置下,「土雞場」的露天餐廳及「藝術公社」內的陶藝倉房、溫室、乾枯的魚池、前院的草坪、露天沙地,便化身成睡覺、工作坊、演出、座談會的絕佳場地。加上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緊急雪中送炭補助十五萬元經費,讓這些來自國際友人和劇場工作者的伙食費用有了著落。

表演就在你身邊

整整四天四夜,在台中太平市山林農場裡,近百位來自不同語言文化的藝術家,每天一起排隊吃大鍋飯,睡半露天式的鐵板大通舖。隔日,若能起個大早,還可以到農場的涼亭長椅旁,喫一口林老闆泡的高山烏龍,聽聽山裡的蟲鳴鳥叫,抖起一天的活動能量。

早上,各類型的劇場工作坊,可自由選擇參加與否;下午,則是看戲的好時辰。表演讓人過癮,自然掌聲不斷;興趣缺缺,也可選擇到樹蔭下,小憩一番。傍晚,則是集體創作時間,跨界跨文化的溝通合作,笑聲和生活中培養的默契,消解不少語言的隔閡。

創意和即興,是參與者在活動中得到的最大樂趣。無論是否爲劇場工作者,在這個爲劇場量身打造的山林原野空間,創造的樂趣,一觸即發。僅管只是個等待晚餐到來的休憩時間,John Langs開始在草地上打起鼓來,製造出一個節奏聲響,Kenton跟著拿著澳洲竹製喇叭即興吹奏,Jem Switajewski也隨著節奏耍起火把特技。音樂鼓聲越來越大,驚醒正在躺在樹下長椅上睡覺、聊天的人群,正在飮料吧旁喝酒的人,也不自主地跟著擺動身軀。開始有人跑到草坪上跳舞,跳舞的人越來越多,不到幾分鐘時間,草坪上已聚集一大群瘋狂舞動身軀的人。從專業劇場舞者,到從未有表演經驗的學生,衆人隨著音樂節奏起伏,恣意律動自主獨立的身體,精準優美與否?觀衆和表演者關係爲何?已是遙遠而無聊的問題。

晚餐時刻,在星光下排隊吃大鍋飯,別有一番滋味。每晚飯後持續展開的表演和討論會,更常常是欲罷不能地熱烈持續進行至深夜十一點。午夜過後,還有臨時興起的狂歡樂舞祭,讓人徹底耗盡一天之中的最後能量。在這裡生活,時間沒有太多意義,手錶的指針只是偶而來提醒人們,這四天終究是個藝術節。

風格互異的演出與課程

來自法國的即興創作團體Synalephe Association,由Maxime Innarelli和Yasmine Hugonnet兩位編舞者主持,以結合肢體感官和空間環境的互動,讓觀衆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不自覺地和舞者互動玩樂,令人印象深刻。來自美國麻州的 Chimaera Physical Theatre,則以充滿戲劇張力的肢體劇場,傳達出身體的誇張幽默語彙。

由查德及傑瑞米共同成立的A Standard Theatre Group,在最後一晚,集結澳洲、紐西蘭、台灣、美國的戲劇工作者,以現場音樂演奏爲情緒主軸,述說一個關於「金球」的寓言故事。

台灣的金枝演社秀了一段招牌戲《台灣女俠──白小蘭》,胡撇仔戲誇張的唸唱表情,引起不少人對於台灣歌仔戲及台灣歷史背景的好奇。「河床劇團」演出新作《草綠》Grass Green,再度以沈緩的視覺意象,打造出寧靜又詭譎的劇場空間。台南人劇團則以教育劇場形式,和觀衆進行交流互動。

每天上午召開的各類型工作坊,包括尤瑞的「小丑扮演、完全表演」,Maxime及Yasmine的「即興接觸」,Jem Switajewski的「火技演出」,Evelyn Switajewski的「律動治療」,Mollye Maxner的「肢體律動」,Jim、Eric、Roman教導的面具製作課程,Bill的舞台格鬥和默劇技巧,Kenton Harmer的喇叭吹奏及製作,以及金枝演社的太極導引、宋少卿的相聲藝術、周蓉詩的「意象溝通」、邱逸明的「創意燈光」、張黎明的「移動符號」、台南人劇場的互動劇場課程等。參與劇團風格迥異,工作坊課程也五花八門,但都能在現場覓得劇場知音。活動最後一天傍晚並有集體創作發表,儘管作品略顯粗糙,卻也有著驚人的草莽能量和樂趣。

台灣的第一次

從事多年台灣前衛劇場推廣工作的王墨林,參與這次的活動,也難得露出開心歡喜的笑容,但直呼這活動該改個名字,提出了「戲劇集體農場」的稱謂。儘管這個帶著左翼路線說法的名稱,讓它有著六〇年代西方反文化的運動味道,卻的確比「國際劇場藝術節」這類硬是貼上國籍/階級標籤的稱謂,來得貼切許多。有人說這是天堂,有人覺得有點烏托邦,但也有人質疑這是西方戲劇節的直接移植,因爲在這裡所謂的「國際」,其實大多數指的是白人主導的文明世界。除了台灣人,所有的外籍人士,清一色幾乎都是白人,過多的西方文化的信仰和崇拜,讓活動呈現出的層次缺乏西方文化價値之外的關照,是整個活動中的最大遺憾,而這或許也是來自美、法的查德和凱悔,最不願遇見卻又無法迴避的問題。

儘管如此,這樣的一個活動/事件,在台灣發生,未來將延伸出什麼樣的「在地」意義,的確難以預料。從台灣劇場創作環境角度來看,筆者則將它視爲台灣劇場界的「春天的吶喊」,儘管設備陽春,形式草根,經費更是困窘,但熱血能量一旦聚集,搞得好玩又精采,依舊可以擲地有聲,讓人亢奮莫名。

在台灣,想要看齣好戲並不難,官方、民間版的台北藝術節、皇冠藝術節、放風藝術節、小亞細亞劇場網絡、屛風演劇祭……等每年固定召開的劇場藝術節,加上藝術經紀公司引進的國外大型劇團演出,尙可餵足現代人的戲劇胃口。但從形式規模、互動模式、以及溝通交流的成果而言,WAC這樣一個自主獨立的劇場藝術節,的確是台灣的第一次。

台灣這些年來的文化節慶大拜拜,舉凡農、漁、林、牧、資訊、科技,乃至於精神的、宗教的、無以名狀的意識思想,均可入名。只要能引起產業、文化、政治的互助共振,無不招引格外的關注眼光。但是單以藝術交流創作爲基點,踏實地進行跨國際、跨文化的互動合作的戲劇工作坊,卻鮮少有人願意投注財力和心血。

劇場愚公,踏實逐夢

「2001 WAC國際劇場藝術節」是個以劇場人對劇場的熱情和認同感所打造出來的草根天堂,不管好的、壞的、或是受爭議的,一切都還好,因爲一個全新的經驗,正在台灣成長萌芽。

作爲一個縱慾玩樂的參與者,觀察張望這場劇場盛宴,筆者發現二十年來的台灣小劇場運動中,所富含的與政治/體制的辯證對話精神,在這整個戲劇節中,僅成爲部分劇團爲已逝的時代所下的註解語言。更多的台灣劇場工作者,好奇的是跨文化、跨性別和劇場美學的異質探索,而這些可能也是當下台灣小劇場新生代觀衆群,最感興趣的部分。

很多人應該相當關心,這活動明年還會辦嗎?凱梅和查德已經給了承諾。但當這兩個國際旅人再度踏上另一個異鄕時,「WAC國際劇場藝術節」隨時可以在巴西、印尼、葡萄牙……等地方,以各種形式綻放。台灣呢?期許未來,也能在台灣人群中,瞧見和凱梅和查德一樣的劇場愚公。

 

文字|陳雅雯 特約撰述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