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台灣小劇場

相關文章 18 篇
  • 《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周逸昌的劇場藝術與社會實踐》
    藝@書

    致那一顆劇場初心

    周逸昌透過多年來從旁觀察學員上課,取徑不同文化的身體論,逐步淬化出其獨到的「動中定演員訓練法」,期待受過此訓練的演員,能夠「透過表演同時傳遞出沉穩安定的力量」。

    文字|莊珮瑤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演出不斷與當年《拾月》的珍貴影像片段交叉互文,透過M式敘述的詩意口吻,來往於歷史記憶與現時當下之間。
    ARTalks

    歷史是留給有回憶者

    觀賞的當下,不斷地揣想著,我們是跟著M的回憶在尋溯一九八七年的浮光掠影,當年的M也藉由陳映真的《兀自照耀著的太陽》跟著故事中的小淳的敘述回到一九四○年代知識分子殘影與身分認同的混沌,那麼,這批演員以及當今廿、卅歲的九十後青年,在卅二年後,他們又將以何方式及姿態,回望二○一九年的當下,屆時廿、卅歲的年輕人,又將如何談論二○一九的種種?

    文字|于善祿、許斌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林宜瑾的《春泥》系列讓素人一圓藝術夢。圖為《春泥II─眾聲相》排練現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素人參與/跨領域協作 創作者讓出位置 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

    從台灣小劇場史來看,九○年代百花齊放的一群非藝術學院背景的「藝術素人」,如今多數都已作為中生代專業劇場頂梁柱,「素」與「不素」在這樣的藝術參與脈絡中看似找不到著力點,但除了藝術作為職業的選擇之外,當代創作者所提出的計畫或創作中所觸及的「素人參與」卻有著另外一層含義藝術家讓出空間,透過活動、事件、過程、表演等方式,讓觀眾從傳統被動的角色,趨向主動介入、協作作品,貢幼穎說:「這種素人參與形式,趨向社會投入,展演更飽含社會意識。」

    文字|張慧慧、貢幼穎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題

    爬梳台灣小劇場 脈絡與傳承初探

    台灣小劇場主體的歷史傳承究竟如何?有學者表示台灣小劇場的新頁「一切由《荷珠新配》開始」;也有人主張早在台灣戰後初期的四〇年代,就有如呂訴上所著《台灣演劇改革論》的小劇場槪念;更有人認為,所謂的現代劇場傳承,其實都很斷裂。我們首次嘗試從顯明的歷史事實中爬梳脈絡:葛羅托斯基表演訓練體系自八〇年代中期在台灣迅速發酵、演化,成為一則傳奇;而堪稱台灣小劇場「先驅者」的王墨林,數十年如一日地不斷透過小劇場形式,顚覆與批判主流體制。葛氏訓練體系内化的自我追求,相對於王墨林外顯的自我推翻,這看似毫無交集的兩者,在變與不變之間,能否為這一個世代,辯證出台灣小劇場自我存在之途?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11期 / 2002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台前幕後

    誰來發現小劇場?

    文字|傅裕惠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 溫吉興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小劇場學校」創辦人溫吉興 把從劇場體會到的給出去

    一九九○年代時,他是台灣前衛小劇場團體「臨界點劇象錄」的主力成員,與傳奇導演田啟元一起創作,也在田啟元因病過世後,撐起劇團繼續走下去。曾經離開劇場,溫吉興再回來則是與昔日臨界點老友一起創立了「小劇場學校」,讓想學習的演員有地方去「學」,讓學生透過與擁有十幾年經驗的講師共度課堂,不僅學習他們的劇場技術,也體會他們對劇場的態度。

    文字|吳思鋒、許斌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 從北京來台演出的黃盈工作室《黃粱一夢》。(廣藝基金會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三:兩岸三地劇場交流的新局面

    從單向輸出到理解合作 鋪展華文劇場未來格局

    去年兩岸三地的劇場交流分外熱鬧,可謂盛況空前,也讓人看到未來合作的可能。本地劇場人看到的是中國的「市場」,中國劇場人看到的是台灣的「創意」,若能以台灣小劇場作為原創研發中心、中國提供製作資源與市場條件,兩岸三地的藝術家從交流、認知、理解到合作,將可締造華文戲劇市場的新格局。

    文字|廖俊逞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 三缺一劇團進行的身體訓練,期望能從解構到結構,深化劇場表演。(三缺一劇團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十:小劇場再起身體訓練風

    打造表演基底 深化劇場美學

    從今年小劇場界的「身體自訓」現象,推論小劇場的身體表演體系再受重視是失之草率的,但從這兩個案例看來,新的劇團「身體自訓」反映出新世紀表演訓練的特色:一採取集體方式,代替個人英雄領導;二對各種表演體系的兼容,並不定於一尊;對寫實表演體系也不再抱持對立的態度。

    文字|林乃文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 抗議樂生療養院拆除的劇場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狂飆八○ 到繼續革命--與社會改革同步的台灣小劇場

    從狂飆的八○年代,到進入廿一世紀,台灣的小劇場,曾與熱情的社會改革同步呼吸,創造了台灣獨特的表演榮景;也曾走入穩定,少了與社會問題直接對話的氣度與能量。有人已經轉向,更有人堅持對抗就是這些只問耕耘的劇場工作者,慷慨地賜予了這個社會理想和希望。

    文字|鴻鴻、廖俊逞、陳又維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Zodiac》在北京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事一:跨過海峽,尋找新舞台?(之二) 另闢戰場,尋找更完滿的可能 台灣小劇場進軍對岸甘苦錄

    中國的「商業小劇場」如火如荼蓬勃發展,是否也可能打造台灣小劇場西進大陸的春天?台灣小劇場的創意實驗個性,是否可能在對岸獲得共鳴?這幾年來小劇場赴大陸演出的機會頗多,面對完全不同的觀眾,是挑戰也是打磨作品更成熟的契機,雖然面對經費拮据與交流匆促的事實,但仍然累積了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文字|劉小令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 牯嶺街小劇場前身為中正二分局,原來的拘留室還留存著。
    遊藝場 ART SPECE

    牯嶺街劇場風雲再起 王墨林 要在這裡傳承劇場經驗

    王墨林,台灣小劇場最後一位左派實踐者,與主流、體制壁壘分明的叛逆先聲,穿梭小劇場界二十年,自八月起卻有了全新的「僱主」身分:「牯嶺街劇場」藝術總監,在與台北市文化局簽約後,他與號召而出的劇場界伙伴組成陣容堅強的經營團隊,要將牯嶺街劇場重新推上舞台發光發熱。王墨林說,「我已經快六十歲了,想把累積做小劇場的經驗傳承出去,牯嶺街將是一個總結我過去經驗的據點。」

    文字|劉郁青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 《銀河鉄道の夜》中,徐華謙與單承矩除了演出主要角色,也與那維勳、阮文萍分別扮演補鳥人、車掌、教授、往生的小女孩等。
    戲劇

    宮澤賢治名作《銀河鉄道の夜》 搬上台灣小劇場 櫻井弘二要用音樂給觀眾幸福的滋味

    宮澤賢治《銀河鉄道の夜》曾寫過四個版本,從一開始具體的描述,各版本逐漸剔除寫實的元素,因此最後一個版本有著非寫實的夢幻成分,擴大了想像空間。這次的改編,櫻井弘二採用了小說的第四個版本,透過絃樂與人聲的溫暖,協調冷調的電子樂器,營造出迷離充滿詩意的音樂幻境,小提琴淡淡的憂愁與黑管溫馨的主題旋律,以音樂包圍觀眾帶來幸福的滋味。

    文字|田國平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伊朗巴季劇團演出《夢中的暗啞》
    現象‧現場

    堅持以「肉身」批判! 看「亞太小劇場藝術節」有感

    「亞洲劇場」的面貌依然在西方/東方、傳統/現代的深沉辨證過程中不斷轉變,只是多年前,劇場前行者試圖透過劇場發出亞洲吶喊的悲壯情景,在公元二千年後的今天,出現了新的可能性和出路。堅實而沉重的草根亞洲劇場似乎逐漸不被觀眾所期待,但一個更寬廣的亞洲想像卻正擴大版圖之中。

    文字|賴淑雅林鑠齊
    第133期 / 2004年01月號
  • 戲劇

    聯合資源的一種集體創作 談誠品戲劇節「一個舞台四齣戲」

    這次誠品戲劇節的郭文泰和河床劇團,與其說是策展,不如說他們企圖和四個團體進行集體創作,而資源、人才分享的精神,又有人民公社玩樂兼革命的氣質。在小劇場整體社群資源不豐富,聯繫網絡又相對密切的情況之下,這樣的資源共享也許可以激盪出某些意想不到的火花來。也讓風格不一的每個團體,發揮自己的主場優勢,強調劇團特色,帶領觀眾討論劇場的每個面向。

    文字|王紀澤、林鑠齊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題(一)

    試探廿年大陸北京的「先鋒戲劇」

    本月十九日起,高行健編導的《八月雪》將於臺北的國家戲劇院上演;他不僅是位國家諾貝爾獎得主,當年還曾編寫一齣《絕對信號》,掀起了中國大陸先鋒戲劇的第一股熱潮。如今時空迥異、物換星移,廿年來北京這批所謂「先鋒戲劇」的前鋒戰將,究竟還如何執著理想?若說過去的顛覆批判,是為了尋找創新的美學形式,今天他們又面臨了什麼矛盾的抉擇?相較之下,北京的先鋒戲劇與台灣「小劇場」內涵又有什麼異同?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20期 / 2002年12月號
  • 王墨林的生命似乎和台灣小劇場不能分開。
    專題

    翻轉迭變,只問何為自我

    與台灣小劇場生命結合的王墨林,外求社會的改革,而所謂葛氏訓練體系者,則傳授嚴謹的内化;前者毫無章法,鑽研槪念與現象;後者體系完整,集中内省與能量。在兩者變與不變之間,其實都在追求一個存在的源頭:自我。

    文字|傅裕惠、白水
    第111期 / 2002年03月號
  • 外表坊時驗團《道德神經》的編導符宏征一向技巧成熟,但若回歸文本,追溯槪念的源頭,似乎又有「言猶未盡」的尷尬。
    現象視察

    發現小劇場,既不驚喜也不意外 綜觀「發現台灣小劇場──2001秋季選秀」活動

    在公布這些「不讓人意外」的參與團隊,和這場應該是能撫慰許多不堪與不平的系列演出之後,不論哪一代的劇場創作者所顯露的情緒與焦慮,竟似一陣嬉鬧無趣的雀鳥雜音,不見回聲與蹤跡。有一股急於突破的世代能量,在對某種現實的恐懼與逃避下,遭到環境的綑綁,硬生生地被壓抑了下來。

    文字|傅裕惠、林鑠齊
    第110期 / 2002年02月號
  • WAC源起於査德和凱梅兩個台灣異鄕人的業餘夢想。
    台中

    劇場裡也有「春天的吶喊」 2001WAC國際劇場藝術節

    台灣小劇場運動,前翻後搞,也過了二十年,能夠發生這等有趣的事,還是頭一遭。一開始,這也不過只是查德和凱梅兩個台灣異鄕人的業餘夢想;而最後,卻因為這樣的業餘和草根的誠懇精神,聚集了衆人熱情和能量。

    文字|陳雅雯、陳雅雯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