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藝術節是上海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窗口。圖為上海國際藝術節節目《金獎雜技》。(上海國際藝術節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文化首都攻防戰/華人都會檔案之二/上海

通往世界的橋頭堡

上海文化產業的運作與發展

素有中國文化「半壁江山」之稱的上海,隨著新一輪的經濟驅勢與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傾向,企圖成為中華文化通向世界的橋頭堡,進一步走向世界,與世界文化建立合作與競爭、契合與碰撞的關係。

素有中國文化「半壁江山」之稱的上海,隨著新一輪的經濟驅勢與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傾向,企圖成為中華文化通向世界的橋頭堡,進一步走向世界,與世界文化建立合作與競爭、契合與碰撞的關係。

九月中旬,在中國篤定加入WTO 之後,這不僅將使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大循環與大格局之中,而且還不可避免地融入全球文化的大交流。處於這樣一個開放的格局與循環體系裡,上海該尋找什麼樣的座標?設定什麼樣的角色?這是必須正視和回答的問題。

擁抱世界文化的開始

九〇年代初,上海就提出要努力成爲中國的經濟、金融和貿易中心,最近更進一步地企圖成爲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這樣的期許目標與上海在中國的整體地位是相匹配的。作爲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如果要成爲經濟、金融、貿易與航運中心,勢必會影響文化產業的推動與刺激,強化上海文化視野上的國際意識、前衛意識與相融意識。上海是中國諸多近代文化的發祥地,素有中國文化「半壁江山」之稱,這種文化的累積與態勢與上海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隨著新一輪的經濟趨勢與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傾向,將會促使上海成爲中華文化通向世界的橋頭堡,上海要進一步走向世界,必定要在保存自我文化的同時,兼容並蓄、海納百川,與世界文化建立合作與競爭、契合與碰撞的關係。

如今這樣的關係已到了「水到渠成」的境界;然而在九〇年代以前,上海的文化藝術處於一種十分尷尬的窘境。僅舉一例,一九八七年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公司引進世界一流的美國費城交響樂團來滬演出,然而偌大個上海竟無一處劇場可以容納這支樂隊,最後不得不「委身」於上海體育館。堂堂皇皇有千多萬人口的大城市,當時幾乎與世界一流藝術團體無緣。上海既缺乏文化硬體設施,又缺乏文化軟體環境;試想,長期處於與世界精萃文化隔絕的狀態下,如何釀就城市的文化氣息?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發展城市的文化建設與開拓城市的文化消費?

改變文化經營的策略

隨著上海的改革開放與經濟騰飛,九〇年代之後上海不僅擁有了一流的大劇院、一流的博物館,而且文化藝術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上海開始築巢引鳳,一流的藝術團體與藝術家紛至沓來。此外,上海還舉辦了各類文化節慶活動,電影節、電視節、廣播音樂節、旅遊節、服裝節與科技節等,爭奇鬥妍。隨著中國市場由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文化也開始走向市場、走向產業。政府居間的主宰功能要逐漸弱化,使原本「管辦結合」的模式轉化成「管辦分離」或「以管爲主」的文化經營模式;政府主要的責任是加強管理法規、政策與行業,行使職能,而不再是自己去辦文化活動,因此「管辦分離」成爲文化改革的一大突破。

今年上半年,上海政府合併文化局與廣播電影電視局(簡稱文廣局),並將各個原由政府直管的文化團體變更爲委託各家媒體代管;例如滬劇院由《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代管、越劇院由文新報業集團代管、話劇中心與歌劇院等由上海電視台代管等等……,緊接著的動作是將文廣局與實體剝離,專門成立了文廣集團,這樣一來,文化廣播影視局就成了管理部門。這些措施實行僅僅只有二、三個月,優劣得失很難在短期內予以評論;但去年大型舞劇《野斑馬》成功的演出與運作,已顯現出媒體與藝術團體結合的優勢。

成立備受矚目的國際藝術節

這齣投資三百多萬元人民幣製作的大型舞劇,由上海東方青春舞蹈團主演。東方青春舞蹈團是由東方電視台代管,創作初期即投入了充足的財源,劇目的宣傳與出票的廣告有媒體依託,使演出經營獲得巨大的成效,不僅獲得全部的投資報酬,而且還有盈餘。當然一齣戲的運作成功,並不能證明一切,也有人指出藝術團體託管於媒體可能產生一些弊端;例如如何讓媒體負責人不是從宣傳層面而是由藝術本質上來管理藝術團體、組織藝術創作?怎樣避免媒體對自身劇團的自賣自誇、避免惡性炒作與庸俗商業吹捧的風氣等等。

爲了優化上海文化藝術的生態環境,整合節慶活動的時間接點與節奏頻率,上海市政府還對一些節慶活動作了調整。如今年開始將「上海之春」與廣播音樂節合併,將原於隔年十一月舉行的廣播音樂節改於每年五月;同時將兩年一度的國際電影節由原來下半年舉辦的時間,改爲每年六月舉行。凡此種種,都是爲了平衡全年活動,做到疏密有致、張弛有度。另一項爲培育與優化上海文化生態環境與實行「管辦分離」而備受矚目的運作,即是根據文化部建議,上海市政府於去年建立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並確立與承辦每年一個月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集中展現精萃藝術的窗口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是目前中國國內最高級別且唯一的國際性藝術節,具體且全然象徵著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合作與競爭、契合與碰撞,就像是上海代表中國發給世界的一張名片,也是上海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一個文化窗口;不僅是各國文化藝術薈萃的一方舞台,更是優化上海文化生態的一項保障措施。國際藝術節的舉辦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開拓市民文化視野、提升城市品位格調與增強人民鑑賞能力,產生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中國國家文部長孫家正認爲,「上海這座城市因爲有了國際藝術節而變得多姿多彩、魅力四射」。

上海國際藝術節雖然只舉辦了兩屆,但已初露端倪。去年總共上演了來自二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劇目五十四齣,票房高達96.5%,觀衆人數有三十多萬;此外還有演出交流座談與展覽博覽會等,吸引了衆多中外來賓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的目標是希望在三至五年內,能躋身於世界一流的藝術節行列,爲上海市民構築一個盡覽天下名流丰采的舞台,並爲各國藝術家營造一個一展身手的節慶活動,在這樣的藝術大交融、大匯合與大碰撞之中,豐富城市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的文化涵養。因此,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已成爲上海表演藝術最大的薈萃之地,也是觀賞傑出表演的最佳管道,以至今年前來報名參與第三屆藝術節的情況相當踴躍,令人應接不暇。爲期一個月的藝術節,能成爲上海乃至中國最大的「演出季」,呈現一流團體的演出、首演原創的劇目與展示探索性的節目,在舞台演出漸趨低迷的狀況下,藝術節的成立無疑是爲此注入了營養液與催生劑。

常設機構的機制與運作

每個城市的藝術節必須從城市本身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背景出發,形成自己的特色,這個藝術節才會有吸引力和生命力。英國的愛丁堡藝術節、澳洲的阿德雷德藝術節、美國的林肯中心藝術節與法國巴黎藝術節,都有迥然各異的城市特色,才會形成自己的品牌口碑。藝術節的主要功能在於提供觀衆平時難得一見的作品,才能激發大家參與的熱情,激發藝術家的獨創精神,因此才有市場賣點,而這恐怕才能顯現藝術節的活力。

中國各地有各式各樣的節日活動,但建立一個專門常設的機構來長期運作一個節慶表演,恐怕只有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這一家而已,這使得一個藝術節的運作,摒除流寇式的臨時草率作風;因此,必須強化藝術節的核心層面與機制,使之成爲活躍於國際演藝界、並有綜合協調能力與權威的機構。另外,還需要廣泛地與海內外藝術節與藝術機構、團體建立聯繫,使每年藝術節的成功建立在成熟、規範、科學與通則的機制上,而不是在草率匆促下或臨時突擊性地進行。

中國加入WTO,既爲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又帶來新的機遇,如果能因勢利導,順勢而上,文化產業有望成爲新興的支柱產業,藝術節也應該順應這樣的發展趨勢,確定自己的運作方式,並在上海乃至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中,發揮積極的帶頭作用。

 

文字|陳聖來 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總監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