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費瑪最後探戈》讓Andrew Wiles、畢達哥拉斯、牛頓、費瑪等古今數學大師一一現身百老匯舞台之上。(Joanne Sydney Lessner 提供)
劇場思考 最PAR!/劇場思考

誰的美麗境界?

科學家與劇場

自工業革命後,科學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但有越來越多人投入科學工作的領域,科學的發展甚至可以改變人類的歷史。或許就是這兩點,使得我們對科學家的心靈世界及其影響力,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才有劇作家想以科學家作為角色的題材。

自工業革命後,科學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但有越來越多人投入科學工作的領域,科學的發展甚至可以改變人類的歷史。或許就是這兩點,使得我們對科學家的心靈世界及其影響力,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才有劇作家想以科學家作為角色的題材。

在今年金球獎與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上大放異彩的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是講述諾貝爾經濟學獎納許(John F. Nash )的傳奇生涯。他因發現遊戲理論中的納許平衡(Nash equilibrium )而被譽爲天才,並被邀入機密的解碼計畫,卻在三十歲時忽然精神分裂。之後漫長的二十多年,靠著親友的關懷與幫助,納許才慢慢又恢復正常、重返校園。這是一齣牽涉到天才、政治、親情、友誼之間的眞實故事,自然感動了不少人。如同羅素.克洛在獲得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的致詞感言中所說的,將心靈事件轉化成視覺經驗,正是《美麗境界》之所以迷人的地方。

而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得主的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 ),則將於五月在倫敦首度演出舞台劇,飾演《證明》Proof一劇的女主角Catherine。劇情是一位數學天才的女兒,如何向她姊姊及她父親的學生證明,她並非如其父一般精神失常,而是遺傳了她父親的天才,並獨力完成一個革命性的數學證明。由於父親Robert的角色融合了納許及印度天才數學家羅摩奴闍(S. A. Ramanujan, 1887〜1920)的精采軼事,加上劇情巧妙地結合數學證明與如何證明「我是誰」之間的雙重隱喻,使得該劇在紐約一推出後即大受好評,獲獎連連,包括二〇〇一年三項東尼獎(含最佳劇本)、普立茲獎最佳劇本等榮耀。

科學:改變現代人生活的要角

在這幾年,以科學家作爲角色中心的劇本有越來越受重視的現象,雖然作品不多,但幾乎推出的都是佳作,而且各地爭相上演。根據 AmreicanTheatre 雜誌於去年十月所作的統計,在二〇〇一年,除了莎士比亞劇本之外,在被搬上舞台頻率最高的劇本之中,《證明》排名第四,而另一部以量子力學大師海森堡爲主題的《哥本哈根》Copenhagen則排名第十。該劇於一九九八年在倫敦推出後,即獲得Evening Standard的最佳劇本獎、Oliver獎最佳劇本提名、二〇〇〇年東尼獎最佳劇本獎等殊榮。此外,《哥本哈根》也於二月底在甘迺迪藝術中心進行盛大公演,英、美劇場界彷彿以科學家爲主角,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文化交流。

當然這是最明顯的例子,卻也不僅要讓我們問,以科學家作爲題材的戲劇,到底是一種短暫的現象巧合,還是一個値得發掘的題材。就筆者看來,莎士比亞已在《哈姆雷特》中,透過丹麥王子的口,提供了一個解答的方向:「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自己演變的發展模型。」

自工業革命後,科學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但有越來越多人投入科學工作的領域,科學的發展甚至可以改變人類的歷史。或許就是這兩點,使得我們對科學家的心靈世界及其影響力,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才有劇作家想以科學家作爲角色的題材。

從費曼到費瑪:科學家題材的戲劇張力

像《哥本哈根》,表面上是以海森堡及另一位物理大師波爾爲中心,內容實際上卻在解決一個疑難,那就是爲何希特勒沒有發展出原子彈,科學家在面臨專業與良知之間的兩難時,他要如何抉擇,正是在這點上,戲劇張力就出來。不少戲劇大師也都處理過科學家的題材,如布萊希特的《伽利略》The Life of Galileo ( 1943)便是一個十分著名的劇本,瑞士劇作家F.Durrenmatt也曾寫過一齣以冷戰時期爲背景的驚悚劇《物理學家》The Physicists ( 1962 )。這兩個作品都很明顯地透過科學家的題材來對當代文明進行批判,畢竟劇作家存在於世,不可能不對現代文明的精神狀況加以關注,問題只是在於如何選擇他的題材而已。

當然,以科學家爲中心的劇作,不是祇有歷史的沈重,也有不少溫馨的小品。例如最近在美國東西兩岸物理界造成話題的舞台劇《量子動力學》QED,便以大家熟悉的物理頑童費曼爲主角,劇情主要改編自《費曼的最後旅程》Tuva or Bust!,裡頭不但呈現大師的調皮本性,甚至還有費曼打鼓的橋段出現。至於二〇〇〇年底在百老匯上演的音樂劇《費瑪最後探戈》Fermat's Last Tango,則以證明費瑪定理的數學家Andrew Wiles爲角色藍本,早已作古的畢達哥拉斯、牛頓、費瑪、高斯等大師,也在舞台上一一現身,爲的祇是阻撓劇中數學家完成證明。在現實中,Andrew Wiles與六歲的女兒一同去欣賞《費瑪最後探戈》,之後並跟媒體表示他女兒看得比他還認眞,還興致勃勃地同他討論她對費瑪的看法。至於每天待在學院裡的數學家們,有機會常看音樂劇的大概也不多,沒想到此番進入劇院,就是看自己學術上的偶像,他們都十分興奮,這可從他們在BBS站的熱烈討論中感受出來。

化知識為想像力的跳板

《費瑪最後探戈》的編劇、同時也是該劇作曲者Joshua Rosenblum夫人的Joanne Sydney Lessner,在接受筆者訪問時,提出不少値得參考的看法。她認爲一齣以科學家或數學家爲主角的戲,並不是一堂數學課或物理課,要點是故事本身吸不吸引人,你選擇的角色是否有獨一無二的貢獻與人生經歷。她也表示,以《費瑪最後探戈》爲例,觀衆不可能對該定理本身沒有基本知識,而有辦法跟著劇情走。但作者可以巧妙地在劇情上安排適當的段落來爲缺乏專業知識的觀衆做簡單說明,或透過公演前的媒體宣傳及記者會,讓觀衆藉此接受到適當的背景知識。此外,適當的幽默感也是十分重要,它不但能化解過於嚴肅的氣氛,也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只要透過適當的隱喻,其實一般人對瞭解科學理念並無太大障礙,相對論、量子力學、超弦理論等,可能在某些給國中生的科學讀物中就有介紹。因此,在處理科學家研究的題材時,知識不一定會成爲舞台的負擔,反倒是想像力的跳板。像羅伯.威爾森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就完全是由一些意象的場景所組成,有愛因斯坦吐舌頭的鬼臉、一群人刷牙的碧娜.鮑許式動作、半空中飛行的旅人等,我們會感受到該歌劇似乎與時間、空間、愛因斯坦本人有關,卻非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一九九八年,北卡羅萊納州的Burning Coal Theatre Company則將另一部關於愛因斯坦的文學作品《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s搬上舞台,也帶有視覺劇場的效果。因此科學本身並非是冷冰冰的,它有可能是最詩意的靈感來源。

美麗境界或可期

反觀國內,南風劇團去年十月推出的《時間之書1905》,也是改編自《愛因斯坦的夢》;東吳大學的戴雅雯(Catherine Diamond ),也將帶領PhoenixTheatre於今年六月在台北演出關於佛洛伊德的Hysteria,該劇曾獲得一九九四年Oliver最佳喜劇獎及作家工會的倫敦西區最佳劇本獎(Writers Guild Awardfor Best West End Play) 。 在本土科學家方面,其實還有不少選擇空間,例如蛇毒研究大師杜聰明,他年輕時曾想行刺袁世凱、傳奇的一生(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台大醫學院院長)、幽默感(最喜歡替人證婚),都是十分好處理的素材。

看來,我們的美麗境界還在前方等著我們。

延伸閱讀:

1.《費瑪最後定理》,Simon Singh著,薛密譯,台灣商務( 1998)。

2.《費曼的最後旅程》,Ralph Leighton著,新新聞(1998)。

3.《別鬧了,費曼先生》,Richard Feynman著,吳程遠譯,天下(1993)。

4.《海森堡戰爭》,Thomas Power著,王曉伯譯,牛頓(1995)。

5.《愛因斯坦的夢》,Alan Lightman著,童元方譯,爾雅(1996)。

6.《碼書:編碼與解碼的戰爭》, Simon Singh著,劉燕芬譯,台灣商務(2000)。

7.《數字愛人》,Paul Hoffman著,章曉燕等譯,台灣商務(2001)。

8.《台灣蛇毒傳奇:台灣科學史上輝煌的一頁》,楊玉齡、羅時城著,天下(1996)。

9. Proof: a play,David Auburn著,Farber andFarber ( 2001 )(此書台北市立圖書館有藏)。

10.《美麗境界》,Sylvia nasar著 ,謝良瑜、傅士哲、全映玉譯,時報出版(2002)。

 

文字|耿一偉 劇場工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