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P表演藝術網站定的目標是要建立歷時性的資訊提供。(圖爲3P表演藝術網站首頁。)(3P表演藝術網站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耳目藝新2000/特別企畫/藝「網」開來/新視紀1

愛戲一族數位「網」來聚人氣

網路衝擊著新世紀的生活,也使得表演藝術面臨新的蛻變。目前台灣劇場網路的應用多集中於「電子商務」與「即時資訊」的提供,除了如購票、文宣、討論等功能外,表演藝術團體也有利用網路的方式,朝向「建立社群」、「整合資源」的趨勢。

網路衝擊著新世紀的生活,也使得表演藝術面臨新的蛻變。目前台灣劇場網路的應用多集中於「電子商務」與「即時資訊」的提供,除了如購票、文宣、討論等功能外,表演藝術團體也有利用網路的方式,朝向「建立社群」、「整合資源」的趨勢。

電子網路是本世紀最大的革命,網路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改變了人類的思考和行爲,讓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溝通產生變化。網路所造成的文化劇變,也同時影響著表演藝術,在數位訊號與電子傳輸猛烈的衝激之下,劇場藝術面臨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蛻變。

網路與劇場

對於網路與劇場的本質,台大戲劇系敎授李賢輝指出:劇場和網路有著共通的特性,就是觀衆與創作者的互動關係。表演必須有觀衆,觀衆的參與是劇場完成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傳統的媒體如:電視、廣播,與觀衆之間是單向的溝通;但是網路卻具有雙向互動的功能,一個網路使用者,可以隨時以非常便利的方式,在網路上表達意見,進行互動。因此劇場與網路相似的本質就是讓觀衆/使用者成爲整個儀式過程的一部分。但是劇場發展到現在,逐漸失去了以觀衆爲本位的特質,例如:票價的限制過濾了某些觀衆、過度精英的劇場表演捂住了觀衆的嘴;劇評的權威性,也讓許多全民性的意見無法發聲;但是,儘管有這麼多限制,觀衆仍有著想發表意見的熱烈渴望,而網路正提供了一個解決之道。

對網路文化涉獵極深的劇場工作者吳小分更認爲:網路對於劇場絕對是有正面的意義。在眞實世界的媒體中,表演藝術資訊是邊緣、被排擠的。但是這個問題,卻可以在網路中獲得解決。例如以網路售票的方式來取代傳統高成本的人工售票,節省成本也讓觀衆購票容易。同時也可利用網路上容納廣大資訊的便利性,提供表演資訊來進行宣傳,以突破傳統媒體因版面限制而產生藝文訊息被排擠的現象。

3P表演藝術網站的主編程于泯則認爲:網路最大的特性是即時性,傳統媒體有許多限制,例如:雜誌每月一本,在編輯過程中常失去時效性;廣播由於頻率限制,無法普遍流通;而網路卻是即時,它的速度感是其他媒體達不到的。其次,網路媒體接收對象的反應,也比一般媒體直接,一般雜誌上能夠刊登出的讀者意見非常少;廣播節目的叩應(call in)也十分有限,網路提供非常便利的雙向溝通管道,任何人都可以公開發言,發表意見。

網路到底能爲劇場提供怎樣的服務?李賢輝認爲網路可以成爲表演的一部分。一個劇場表演的產生過程,從劇作家提筆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舞台演出之前,表演作品必須經過劇本編寫、意念生成、演員排練、設計構思……。然而這些過程,都可以透過網路的公開性,即時呈現在觀衆眼前,讓觀衆隨時可以看到這個表演成型的過程,觀衆也可以在網路上發表意見,提出比如「建議修改劇本」、「提供設計概念」等正、反面的回饋,供創作者參考。更重要的是:觀衆與劇場之間的互動提早在戲上演之前就開始,一旦觀衆參與的時間延長,觀衆與創作者的關係也就更加密切了。台灣小劇場經常面臨著讓觀衆不知所云的現象,就是因爲長久以來,觀衆已經漸漸被創作者忽略,而網路正提供了一個機會,讓觀衆再度被重視、被接納。

李賢輝進一步指出:網路是雙向溝通的,觀衆可以經由網路,對創作者發表意見,創作者也可以經由網路敎育觀衆,利用網路雙向溝通的功能,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讓創作理念得以溝通,縮短觀衆接受新概念的時間。

開啓劇場「電子商務」與「即時資訊」的時代

對於網路在劇場方面的應用,即時資訊與電子商務是一項重要契機。身爲網站主編的程于泯對3P表演藝術網站設定的目標是──建立歷時性的資訊提供,利用網路結合劇場和生活。例如:提供訂票的服務、表演場地的相關資訊,或是表演場地週邊的環境資訊,讓網路中的劇場活動從數位虛擬世界,落實到眞實的生活面。此外,劇場音樂經常被忽略,劇場音樂工作者,也不像編導演那樣受到一般觀衆的重視。3P希望藉由網站的功能,提供劇場音樂線上視聽的服務,讓劇場音樂可以在網上流傳,進一步讓劇場音樂能夠出版。

同樣地,劇評的內容也將會有多元的觀點。劇場觀衆的網路劇評,可說是觀衆與創作者間最明顯直接的互動行爲。程于泯覺得,一般媒體中出現的劇評數量較少,專業劇評家與創作者大多相互認識,評論有時候會較爲婉轉。而網路上的劇評,由於它的匿名性,可以暢所欲言,所以提供了更多看戲的角度。

雖然網路的多元、匿名、民粹、對評論不負責的特性,是無法規範,更不可能要求。但吳小分覺得;眞實世界裡的劇評由於量的限制,觀點經常被窄化,網路上則可同時看到來自菁英份子或一般觀衆的意見、情緒性的反應、或是嚴肅的批評,這些多元的回應,都對藝術創作者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像表演工作坊的「賴老師信箱」,讓觀衆直接與創作者正面溝通,台上台下的距離突然被縮短了,創作者被逼迫必須要面對赤裸的批評。這種對創作者的衝擊性,是非常正面的。創作者不再也不必侷限於工工整整的專業劇評,而可從網路中得到新的刺激。

網路效應:建立社群、資源整合

網路,甚至擁有整合邊緣化的劇場觀衆,建立劇場社群(community)的能力。在過去,劇場觀衆是四散各處的。而現在,劇團的網站讓這些分散的觀衆,結合成社群。吳小分認爲此現象對劇團的發展相當重要,因爲許多商業劇場都有著固定的觀衆群,如何去經營與維繫這些觀衆,是劇團必須不斷思考的問題。如果能夠經由網路,讓觀衆和劇團之間保持長期的互動,觀衆便不因時間而流失。這種直接的互動與傳統的會員制、送獎品等行銷方式來抓住觀衆是截然不同的。

吳小分進一步提出「資源整合」的概念:面對艱苦的劇場環境,資源共享其實能降低成本。例如每次演出結束後如能有系統地把道具、景片的規格post到網路上,便可以建立成一個資源資料庫。3P表演藝術網站曾經建立一個網路「衣帽間」,匯集各劇團用過的假髮、服裝等資訊,當有劇團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此便利而經濟的方式取得。

對於劇場資源的整合,雖然國家文藝基金會出版的「會訊」也正在進行同樣的工作,如:提供出租排演的場地、補助單位、劇團工作等資訊。但吳小分建議;國家文藝基金會可以把會訊電子化,在網路上公開;應該化被動爲主動,突破單純服務「補助團體」的對象限制,進一步地把這些有用的資源,開放給更多默默耕耘的劇團。

趨勢的未來

台灣許多劇團、文化藝術團體,都已經開始利用網路;政府也做好了基礎建設,開發寬頻、降低成本……網路中的劇場世界似乎欣欣向榮。對於台灣的劇場網站現象,吳小分也指出:目前還是缺乏眞正了解網路本質的人,要充分利用網路,就必須站在網路的觀點來思考。她也認爲,網路永遠無法取代表演,如果妄想用電子網路模式來取代台上台下的表演,等於是扼殺了表演藝術的本質,但我們可以做的是思考如何利用網路來改進表演藝術。不過値得提醒的是:網路的民粹性質,會讓作品的藝術性下降,因爲民粹下的產物,不可能是文化中最精髓的。

新世紀的來到,讓人旣惶恐又期待,然而我們可以預期下一個世代,絕對是由電子世界主控的世代。下一代的藝術品,或許不是我們這些LKK有資格評斷的,只有讓更長的時間來過濾了。

 

文字|但唐謨  劇場工作者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